佛教认为罪行的根源在于烦恼,其中六大烦恼是:贪嗔痴慢疑见。 首先是贪,就是一切都 想据为已有的贪婪之心; 所谓嗔就是不管他人的感受,我行我素。稍不如意就发火动怒的浅薄之心; 所谓痴,就是把变化无常的世界看作一成不变,把自己的幻想破灭时就发牢骚、鸣不平,对佛的智慧一窍不通的愚痴之心; 所谓慢,就是傲慢不逊之心; 所谓疑,就是对释迦摩尼宣导的真理抱有的怀疑之心; 所谓见,就是总从负面看待事物之心。这六大烦恼中尤以贪嗔痴是人间烦恼之根源,称之为“三毒"。 人具备两面性:既可以成为大慈大悲的佛,也可以成为穷凶极恶的魔。 所谓现世,就是一个修行的道场,修行的目的就是净化具备善恶两面的人心。通过修行提升人性、一塑造美好的人格,这就是人生的目的。但是,因为人既有烦恼又有自由,如果放任不管,就很容易坠入极恶非道。为了防止堕落,释伽牟尼提出了“六波罗蜜”这一套修行的方法,帮助人们提升心性,走进菩提道。 第一条布施。用布施来帮助关爱他人,这样就能成为菩萨。 第二条是持戒。适当地抑制自由以免造恶。 第三条是忍辱。所谓忍辱,就是说这世界是无常的,可谓波澜万丈、千变万化。忍受这样的变化,不动如山,就是塑造人的心灵。人事无常,一切都在变迁流转之中,或有灾难降临或遭病魔侵扰,人难免品尝苦难。要忍耐,承受的住,这很重要。 第四条是精进。一切生物都在拼命求生存,人类也应该勤奋。放眼自然界植物、昆虫也好,没有哪种生物是懒惰惰怠的。即使是路边的杂草,无论在盛夏的酷暑中,还是在隆冬的严寒中都在顽强的生长。只有人类是例外,一有机会就想偷懒,就想玩乐。自然界所有动物,植物都朝气蓬勃、努力成长,我们人类也该不遗余力、拼命奋斗才行。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努力实践这四条,然后腾出一点时间来坐禅,借以整理自己的心绪。这就是第五条禅定。做到这五条,就能最终达到智慧——领悟宇宙的真理——这就是释迦摩尼的教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