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久文:论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与完善

 燕子地理图书馆 2018-08-29

  新经济地理学发源于20个世纪90年代,保罗·克鲁格曼教授和藤田昌久教授等学者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新经济地理学不断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中新星,开创了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时代。

  经过20年的发展,西方学者认为,新经济地理学已经发展到了一门学科的中期。作为到达了发展中期阶段的新经济地理学,学界对其评价不一,一方面,从学科发展来讲,有学者认为新经济地理学在描述先进经济体的最新进展时具有较少的相关性,因其更多地侧重于分析经济活动空间积聚的种种有形因素,而忽略了某些不可见的源头,比如说信息外溢等;另一方面,从发展的实践来讲,有学者认为,快速发展的经济体,比如中国、印度、巴西等,目前的发展非常符合核心-边缘理论,因而新经济地理学还是有很强的学术活力的。

  

   一、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式

  洞悉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发展状况,需要从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式入手,分析该学科的研究特点和发展脉络。

  1.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

  新经济地理学收益递增的分析范式似乎正处在收益递减的理论研究阶段。西方学者认为,顶级期刊上新经济地理学方面文章的稀缺,表明新经济地理学目前不再是推动主流经济学发展的主要力量。一个重要原因是克鲁格曼之后的研究都是增量的研究,而鲜有突破性的进展。这种增量研究不是不重要,但仅仅关注增量性研究,限制了从不同方向对新经济地理学进行突破所能带来的理论进展。只有突破现有的研究框架,从不同的途径研究新的问题,才能带来更多的洞见。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到底是什么?西方学者认为,第一,标准的“柯布-道格拉斯——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斯彭斯——萨缪尔森”新经济地理学框架,这个框架是克鲁格曼1991年初次使用的。他梳理了核心-边缘模型的基本特征,指出这些特征对于模型函数形式和聚集机制是稳健的。第二,目前,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走出已有的框架,从更多的方向研究新的问题,比如异质性,城市体系,交通,公共政策等,这些能够带来实质性的进步,但是这些新路径尚未获得充分的关注。

  2.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空间维度

  克鲁格曼200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新经济地理学已经走向成熟。同时也促使新经济地理学者们思考学科的进一步发展问题,如新的研究方向在哪里?怎样将本门学科建构成为主流经济学中的坚强理论?

综合近年来欧美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发现克鲁格曼之后的研究者,主要把精力集中在对异质性的研究上。在一定意义上,所有经济问题的产生都是源于参与者在某个维度上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使得贸易能够带来收益。时间和空间是能够产生这种收益的两个维度,也是阻碍这种收益得以实现的两种阻力。时间维度早已纳入经济学家的工具箱,而空间维度却依然游离于主流经济学之外[i]

   新经济地理学所要建立的正是这样一种模式,希望通过对空间现象的分析,把空间变量纳入到主流经济学的工具箱中。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他们能够找到一种表达自己观点的、阐述空间变量的、简明的表达方式,这样就可以改变主流经济学对空间维度的态度,以缓解目前经济学研究中的不正常的局面。

  3.有形因素与无形因素关系的变化

  必须承认,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所研究的空间因素,从出发点到最后的结论都有很大的区别,有学者认为,二者之间产生的研究结果不存在互动性。

  地理学学术界对新经济地理学提出两个批评:一是新经济地理学并不“新”就是说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早已被地理学者提过,认为通过简化经济地理的丰富性来建模的做法是一种误导的做法。二是认为为了理论的简明性,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都是陈旧的东西,是上个世纪起作用的因素而不是当前的东西。

这些批评有时是有失公允的。的确,新经济地理学早期版本,更加适合发达经济体1900年而非2010年的现实。因为在当前的发达经济体中,有形因素比如运输成本已经不那么重要,无形因素比如知识溢出才更重要。但将理论用到发展中国家时,新经济地理学获得新的生命。

  新经济地理学适合解释20世纪发达国家的产业聚集现实,尤其是美国的制造业带的形成。新经济地理学更侧重于强调有形因素的影响;但现实的世界中无形因素的影响更加重要。

  克鲁格曼认为,当前世界的经济发展,收益递增的色彩弱化了,新古典的完全竞争、外部性、聚集经济等的色彩加强了。就是说聚集经济理论等完全竞争范式下的理论正在具有更加重要的解释力和应用前景。

  

  二、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优势

  正如很多学者所言,新经济地理学比之传统意义上经济地理学的优势在于依据主流经济学理论构建的核心-边缘模型。那么,这个模型的优势到底在什么地方?

  1.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凯恩斯模型

  主流经济学家很早之前就认为,抽象化的模型方法是研究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们什么时候做出的这个判断?是在1929年的大萧条时期。当危机来临,人们想知道的“该怎么做”,而不是探寻“我们是怎样走入危机的”。此时制度经济学者对复杂的历史根源的探讨无助于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法的人是约翰·凯恩斯。凯恩斯1936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根本上提供了一套抽象的、非历史的模型;其中心就是关于就业的两个方程的均衡模型。与制度主义经济学不同,凯恩斯经济学能够回答怎样做的问题:他主张通过财政预算赤字来刺激需求。主流经济学家最想知道的关键问题是提供有效的答案,就像凯恩斯做的一样。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凯恩斯模型相比,凯恩斯模型是回答当一种经济现象发生之后,我们应当怎样做的问题;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要回答的是,如果一个事物发生了变动,将给经济结果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强调每个事物的个体的特殊性和特定的历史环境,主流经济学模型认为这个目标很可能是一个根本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凯恩斯模型力图回答的“what if”问题,而如果一味强调个体异质性和历史的独特性,就无法回答这种问题。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将地理的空间结构依赖于几个关键参数,并试图回答这种问题。由于现在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以无形因素占主流,而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关注的是有形因素,因此模型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2.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特征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扩展形式都保持了与初始的CP模型相同的基本特征。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结果对于函数形式和聚集机制选择很稳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大致有7个主要特征[ii]

  (1)本地市场放大。通过“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形成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放大聚集作用力,提供聚集产生的机制。

  (2)循环因果。当一个区域劳动力增加,该区域市场潜力就增大,这一趋势将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从而进一步增加该地区的劳动力数量,这就是“本地市场效应”。一个地方企业数量的增加将使得本地产品中含有更少的运输成本,从而本地的物价水平较低,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这就是“价格指数效应”。

  (3)内生非对称性。新经济地理学聚集结果不是通过外生资源禀赋非对称等假设得到的,而是在均值的空间上分析由于“第二性”的因素导致的经济活动的聚集。这种聚集现象或非对称性是内生的而不是外生假定的。

  (4)灾难性聚集。CP模型中,聚集是突然发生的。当运输成本下降到一定水平,经济格局会突然由过去的对称分布逆转为聚集。

  (5)重叠和自我实现预期。

  (6)地方粘性。

  (7)驼峰状聚集租金。

  3.模型研究的基本结论

  克鲁格曼所有的实证性的结论(只有“灾难性聚集”性质例外)对于函数形式和聚集机制都是稳健的。而新经济地理学的规范性的结论与实证性结论相反,对于函数形式和聚集机制是非常敏感的。西方学者认为,目前的模型从关键特征和结果来看,是新的模型,而结论是旧的。

  克鲁格曼对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特点或特征的概括可归结为以下四点:

 (1)拥有坚实的微观基础。

 (2)非同义反复的解释。不再局限于聚集经济理论中用聚集经济解释聚集现象的同义语反复。

 (3)结论与模型间的距离。通过假设条件无法直观上预见模型结果。

 (4)多个均衡结果。模型的结果是多均衡的,最终处于哪种均衡结果取决于历史和偶然因素,以及预期的自我实现。

 因此,该结论对于区域的经济分析是很有启发的,但仍然不能回答地理学家们的质疑。


  三、新经济地理学的适应性

  新经济地理学有没有过时?学科的适应性到底如何?西方学者比较一致的共识是,新经济地理学没有过时,它是适合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实际的。

  1.新经济地理学没有过时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过去的产业集聚情况已经不复存在,过去的产业集群也没有被新的产业集群代替,并且区域专业化程度在下降。例如,美国自二战之后区域专业化指数一直在下降,现在每个大都市区的人们都在从事大体相似的工作,城市产品更多被用于自身的消费而非贸易。所以,新经济地理学关注有形因素的聚集,不适合发达经济,但却适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适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以下几个依据[iii]:首先,中国正在经历劳动力从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的转移,核心边缘结构正在显现;其次,中国的沿海地区(比如温州等地)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态势也很明显。再次,新的、适合中国这样依赖国际贸易而非以本地市场为主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正在形成。因此,新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和方法并不是后视的和过时的。

  2.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不足

  一代人以前,主流经济学家几乎从不考虑一个国家的生产区位问题。他们从不关注本地的和区域性的数据以及外部经济的强度和本质。新经济地理学为改变这一现状做出了努力,通过使用精美的模型将经济学家引入这一领域。新经济地理学的努力成功了。

  当然,新经济地理学也有很多不足值得反思和批评,其中最突出的是新经济地理学没有对以往地理学家的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回顾。但是新经济地理学成功地将主流经济学家的注意力转到地理上来,这是它的贡献。尽管人们一直认为市场可能导致过度聚集,但是这一结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验。第一,新经济地理学是否纳入其他的聚集经济;第二,新经济地理学假定流动要素具有完全流动性,应当考虑现实中的流动障碍对均衡时聚集结果的影响;第三,福利结果依赖于分散力的作用。

  3.寻找新经济地理学的新领域

  时代在改变,新经济地理学需要新的研究方向,这些方向是:异质性、城市、交通、公共政策。

 藤田昌久早在1999年的文章中就提出,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技巧是:DS模型,冰山成本,演化,计算机。直到今天,这四种技巧仍然还是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尽管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些技巧没有发生变化的可能,但是我们认为只有通过推动这些技巧的发展才能实现新经济地理学关键性的突破。

新经济地理学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是:

  (1)异质性和城市。包括企业的异质性和城市的异质性。

  (2)超越冰山成本。冰山成本是新经济地理学中受批评最多的领域之一,现在是认真剖析该方法的弊端,便其更真实地刻画经济空间现实的时候了。

  (3)多均衡,演化和计算机。

  (4)公共政策。新经济地理学在公共政策领域至少有两个优势。第一,在分析区域发展和不平等问题方面,新经济地理学将地理要素放在核心位置;第二,新经济地理学指出在分析政策的效应时,考虑空间结构内生性是很重要的。

  新经济地理学达到了概念和理论的成熟性,尤其是两区域的DS-冰山成本模式。新经济地理学果树上低一点的水平上的果实都已经被摘完了——尽管我们发展了很多新的模型,但大都得到了相似的结论。现在应该进一步探索这一棵树背后的森林,力求有新的发现,思考新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之路。

   今天的新经济地理学与昨天一样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学科研究领域。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研究的焦点应当转向新问题,不要拘泥现状。只有这样,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才能将自己建设成为一个富有成果的领域,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否则,尽管新经济地理学能够存在下来,但是不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而是沦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或贸易理论工具箱中的一件工具。

全文将刊发于《区域经济评论》2016年第3期。(整理 晓力)



注释

[i]参见:克里斯蒂安·贝伦斯,弗雷德里克·罗伯特-尼康德:“时代在改变:寻找新经济地理学的新领域”,经济地理学杂志,2011年第11期:215-230

[ii]参见:克里斯蒂安·贝伦斯,弗雷德里克·罗伯特-尼康德:“时代在改变:寻找新经济地理学的新领域”,经济地理学杂志,2011年第11期:215-230

[iii]参见:奇安马克·奥塔维亚诺“到达发展中期的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杂志,2010年第12期:1-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