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妥善化解家事纠纷维护婚姻家庭稳定 ——关于家事纠纷案件的特点、原因及对策的调查|家事审判|来源:中...

 Lawyer贾旭生 2018-08-29

妥善化解家事纠纷维护婚姻家庭稳定

——关于家事纠纷案件的特点、原因及对策的调查

时间:2018-08-22 14:57:40 

来源:中国法院网

作者:赵文

原文链接: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8/08/id/3468491.shtml

  古人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庭和谐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繁荣的基石。在社会转型深化、经济发展加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加剧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既保证婚姻自由又保证作为社会基础的家庭关系稳定,保障未成年人、妇女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家事审判的重大课题。为此,豫西某基层人民法以近三年辖区家事纠纷案件为样本进行调研,分析农村家事审判的基本特点及案件背后的原因,积极探讨家事审判走专业化、多元化、综合化、个性化的新路子,旨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传统好美德,维护婚姻家庭稳定。

  一、基本特点

  1、案件数量增多,扁平化趋势明显。2015年审结家事案件336件,占民事案件总数的25.33%;2016年审结家事案件406件,占民事案件总数的30.38%,同比上升20.83%;2017年审结家事案件496件,占民事案件总数的33.36%,同比上升22.16%;2018年上半年审结民事案件355件,占民事案件总数的26.04%,同比上升22.68%。可见,家事纠纷案件数量逐年持续增长,扁平化趋势明显。

  2、案件类型多样,案由呈现多元化。传统家事纠纷案件,一般是指涉及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案件,如离婚、赡养、抚养、扶养、继承、分家析产等,现在已经涵盖了婚姻无效、撤销婚姻、离婚后损害责任、人身自由权、隐私权、肖像权、荣誉权、姓名权、夫妻财产约定、婚生子女否认、生父确认、同居关系析产和探望权、监护权、肖像权、被继承人债务清偿、遗赠抚养协议、涉外婚姻和涉老婚姻等,随着社会转型的凸显和深化,家事纠纷衍生的新类型案件呈现多元化。

  3、首次诉讼判决离婚成为例外,驳回诉讼请求导致当事人多次起诉。家事纠纷案件往往涉及当事人及家族之间的矛盾,处理不当导致悲剧发生的事例不断见诸报刊。为此,法官通常对首次起诉离婚的案件除非双方都同意离婚调解结案的除外,对被告一方不同意离婚的大都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因此,当事人为离婚多次起诉的现象屡见不鲜。经对2017年以来审结的解除婚姻关系的案件统计,经历两次以上起诉才解除婚姻关系的案件有79件,其中9件经历三次及以上诉讼才得以解除婚姻关系。

  4、调解撤诉案件占四成,判决案件审理期限相对较长。特殊的司法审判规律和稳定的家庭伦理观念,使法官把审理家事纠纷重点放在当事人之间消除对立、修复感情、实现和解上,纠纷解决的价值目标和手段选择上更多地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因此出现调撤率高和审理期限相对较长的现象。抽取300起家事案件统计调解撤诉的有137件,约占四成以上,调撤率为45.67%;判决的163起案件平均审限为59天,和随机抽取的300起其他民事纠纷案件比较,发现家事纠纷案件审限比其他民事纠纷案件多16天。

  二、原因分析

  1.人生价值观念转变,家庭婚姻宽容程度降低。随着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人们对婚姻家庭关系的巩固和维系也带来了一些新挑战,家事纠纷的人身性、私密性和家庭财产形态、范围的多样化,增加了家事案件类型的多元化。离婚是对自由的向往,越来越多的当事人对夫妻感情是否破裂、是否离婚争议不大,对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等问题争议较大且很难达成一致。另外,从离婚原因上看,多数婚姻中双方并无很大过错,因生活习惯、认识观念等不能接受就提起离婚诉讼的屡见不鲜,可见家庭婚姻宽容程度明显降低。

  2、“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使案件事实难以查清。家事纠纷涉及家庭及家族之间的人身性、隐秘性,大多数当事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不会刻意留存证据,彼此信任的借贷行为也不会签订书面协议,说和人或证人也不愿出庭作证,尤其是家庭暴力发生地点更加私密,再加上当事人保存和固定证据的意识较差,导致事实认定难度较大。“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难以全面厘清当事人的情感、家庭婚姻关系、夫妻共同财产范围及家庭暴力等,还需要法官依职权进行调查取证,使案件审理期限相对较长。

  3、案件审理难度加大,复杂化不断增强。以家庭婚姻纠纷案件为样本,人民法院处理离婚案件不再是对单纯的身份关系作出判决,大多数夫妻在婚前、婚后或个人、夫妻双方共同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了大量的不动产财产及公司股权、股票、债券、保险,还有征地补偿、社保发放、农村小产权房等新型财产纠纷,导致家庭财产构成复杂、分割困难。此外,离婚案件中的未成年子女抚养权问题、探视权问题、再婚后的离婚纠纷等日渐增多,且双方分别代表不同的家族对抗性强、矛盾尖锐,这都给家事审判工作带来更多的挑战。“家事纠纷涉及家长里短,当事人往往希望法官分辨家庭生活中的所有是与非,不断提交调查申请,不断申请证人出庭,导致此类案件审理时间较长。”一名长期从事家事审判的法官这样说。

  三、对策建议

  1、实行审判方式改革,推进家事审判专业化。由过去两个民事审判庭和三个派出法庭分散审理家事纠纷案件,集中审判资源成立家事审判庭或家事审判合议庭,实现审判职能专业化。二是实现化解方式专业化,扩大家事纠纷人员调查范围,从当事人延伸至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甚至家中其他长辈,通过“劝、批、谈、教”,解开当事人心结,为他们制定调解方案。三是采取“圆桌审判”方式,从庭审设置、座次牌摆放、庭审参与人等方面营造家庭会议式的协商解决氛围,实现审判方式专业化。四对家事审判工作考核构建以调解率、自觉履行率、当事人纠纷解决满意率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价体系,实现质效评估专业化。

  2、畅通家事纠纷化解渠道,推进家事解决机制多元化。主动“走出去”与妇联、民政局等社会组织协调,家事纠纷案件预立案后,先分流到各乡镇、村组民调、妇女组织,由民调员、妇联调解员先行调解。调解成功的案件,由双方当事人选择到民政局办理离婚登记手续或当事人选择由法院进行司法确认;调解不成的,及时开庭审理,实现社会组织调解和法院诉讼调解的优势互补。同时,坚持“引进来”,构建诉调对接中心,落实人民调解员驻院调解制度。

  3、拓宽家事审判平台,推进家事审判综合化。一是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援助律师工作室,对家庭中的弱势群体进行诉讼指导、诉讼服务。二是社会联合调查平台。针对不同案件的需求,由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人员组成联合调查小组,进行专门事项的调查和汇总,形成信息量大、直观具体的可供审判参考的调查报告。三矛盾解决协调平台。许多具有可操作性的调解方案,比如老人的“五保户”、“低保户”待遇、子女就业就学等问题都需要通过矛盾解决协调平台落实。

  4、开展反家暴工作和心理干预机制,推进家事审判个性化。在家事审判中发现有家庭暴力的,要积极开展反家暴工作,实行家庭暴力“禁止令”,依法、适时、适度干预家庭暴力,将事后惩罚变为事前预防,切实保障家暴受害者的人身安全。同时,还要在家事审判中引入心理干预机制,建立以合议庭成员为主,心理咨询志愿者、专家顾问团成员参与的调解团队,在家事纠纷诉讼各个阶段,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委托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人民陪审员或志愿者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推进家事审判个性化和人格化。



家事法苑微信号:famlaw

  专注于婚姻家事继承诉讼实务研究,分享中国婚姻家庭法制建设及理论研究资讯动态,致力于推动家事诉讼程序立法及完善,共建特定专业领域内法律职业共同体阳光下业务研讨、正当、正常交流的和谐平台。
  家事无小事,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和万事兴,共同关注,共同学习,共同努力!
  本平台分享信息均注明作者、出处及原始链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跳转至源网页!
  《“家事法苑”婚姻家事法律资讯简报》于2008年2月15日创办,尝试搭建与律师同行、学者、法官、公证员、房管、媒体、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组织进行业务研讨、正当交往、信息共享的桥梁与平台,共同促进中国婚姻家庭法制建设。获取方式:
1)简报电子版下载:http://www./download.aspx
2)专题资料:家事诉讼程序立法及完善相关资料、继承法修改专家建议稿及争鸣专题资料、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实施一周年专题资料、2008全年合集精编版、2009年全年合集、2011年全年合集、《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7条的理解与适用争议专题、全国首例冷冻胚胎权属案专题特别版、夫妻婚内确认财产所有权诉讼问题之探讨资料专题、家事法实务沙龙夫妻财产约定、赠与辨析专辑等,下载网址:http://www./download.aspx

  “家事法苑”家事法主题QQ群(群号:171337785)---即时分享交流中国婚姻家庭法制信息动态,须以“城市+单位+姓名”实名申请、交流,只接纳法律职业共同体专业人士。

  “家事法苑”家事法实务交流微信群群规则                           

 (2015年11月版)

  “家事法苑”家事法实务交流微信群,群主:杨晓林,管理员:段凤丽、侯晓婷、邓雯芬、王志锋、徐文丽、杨竹一、何显刚、陈建宏、李炜、辜其坤、李丹、谷友军、季凤建、严健、麻长春、王钦、李琳。

  1、建群宗旨

  家事无小事,真诚欢迎对婚姻家事继承法领域感兴趣的朋友,律师、法官、检察官、学者、公证员、房管、民政、学生、媒体、妇联等政府公务人员、法务工作者及其他法律从业者加入,即时分享最新中国婚姻家庭法制信息动态,家事审判动态、典型家事案例、立法动态、理论研究动态,共建阳光下专业领域内法律职业共同体业务探讨、正当、正常交流的和谐平台。

  本群主题为婚姻家事继承法及家事诉讼程序,交流范围仅限与主题相关的实体及联系密切的诉讼程序理论与实务问题,定位为特定专业法律领域主题群,学习型群、兴趣群。

  本群无意走向综合群,其他如刑事、商事、劳动、交通事故等其他领域话题可另行解决。

  2、入群方式

  为保障本群安全、质量及可持续发展,防止群友滥加群,本群对外不作任何宣传,群规则只刊发于“家事法苑”微信公号自定义菜单及每期公号推文的签名文件中。

  为保证群的质量,本群一律由群管理员专人统一审查、邀请新人入群,未经群主同意,严禁擅自拉人进群,擅入者立即清退;

  请入群者先添加群管理员邓雯芬助理(微信号:13167578960)个人好友,请注明:城市+单位全称+姓名,申请加入家事法实务微信群;新群友阅读群规,承诺遵守后,管理员方可拉其入群。


  3、实名交流

  本群实行实名(真实身份)交流制!

  群友入群后应马上修改群昵称,不接受实名规则免入,经一次提醒不配合的劝退。

  律师署名方式:省份+城市+姓名+律师,如:山东淄博徐文丽律师,群昵称中不得显示电话、律所具体部门职务、业务方向及其它带有商业营销色彩文字。点击群界面右上角两小人头标志,向上划动屏幕,出现“我在本群的昵称”点击即可修改。

  公证员署名方式:城市+姓名+公证员,如:上海公证员李**;

  学者、学生署名方式:学校简称+姓名,如“南师大赵莉”,广西师大李**。

  法官(检察官)署名方式:省份(城市)法院+姓名的方式,如果确有难处不愿意实名,可采取省份(城市)+法院+真实姓氏+法官(身份)的方式,如北京法院李法官、如宜昌法院王礼仁,检察官署名方式相同。

  民政部门、妇联、媒体等其他界别群友参考前列署名方式,省份+城市+职业+姓名,如:北京妇联***。

  4、尊重群友

  尊重群友,未经事先允许、不得随意添加其他群友为个人好友,

  严禁擅拉群友、加入自己设立的其他群,一经接到举报,立即清除出群;

  5、基本设置:
  如群消息过多,影响本人工作、学习及休息,可在手机右上角,点开群设置界面开启“消息免打扰”,定期浏览群信息、参与互动即可;

  如群中有太多不熟悉的面孔:可在群系统设置界面打开“显示群成员昵称”;

  6、友善发言

  本群群友来自于法律职业共同体较广泛领域,大家非常难得聚拢在同一平台上!特别要注意维护自身形象,互相尊重,发言交流,要注意顾及他人感受,不要有任何人身攻击、贬低他人人格或由个案引申对其他群体的上纲上线的言行。

  本专业群,除大年三十至初二三天及八月十五中秋节外,不允许在群内发红包;严禁闲聊;严禁转发招聘、推销、心灵鸡汤、投票、优惠券、政治性等帖子。

  7、鼓励、提倡交流

  本群鼓励、提倡群友开展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理论与实务的互动交流。

  本群定位为专业领域内的学术及实务交流群,非低级的当事人咨询群,严禁群友不加任何思考、只用三言两语提过于简单的问题;

  群友不宜就过于具体的个案展开交流,应先概括基本事实,从中提取有理论及实务研讨价值的一个或几个问题集中深入交流。

  群友探讨交流问题的方式建议为,自己发现问题,先主动查找资料,一次性把基本案情叙述清楚(不要再让群友追问事实)并注明自己的看法,能附上相应的法律法规法条及司法解释等依据最佳,抛砖引玉,希望再听取群友的意见和建议!如此这样,真正达到大家共同探讨、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本群建群目的!

  群友互动反馈也同样宜先思考,较系统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要采用漫无边际地三言两语聊天式交流,以免影响群友。

  群友可在群内畅所欲言,仅限个人观点交流,严禁群友未经发言群友同意、不管基于什么目的截屏在群外分享。

  8、鼓励、提倡分享

  本群鼓励群友分享与本群主题相关的各种审判动态、典型判例及最新法律法规及地方法院审判意见,鼓励分享自己原创的相关实务研讨文章,包括上传在自己个人网站、博客、微信公号上的上的,但页面上尽可能不要附有较为明显的营销宣传文字及联系方式;

  本群谢绝律师普法、营销、单纯表现诉讼技巧类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