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初江南大移民:十之八九的兰州人,自江南迁徒而来,有你家吗?

 张怀江资料库 2018-08-29

家在南京竹石巷 明初江南大移民来甘往事


兰州是座移民城市。这座城市,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仅有10万人口,到1959年人口就达到了70万人。无疑,那些来自天南海北的移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保存在甘肃洮岷地区的明代江南遗韵


  有人曾经做过统计,在甘肃历史上,比较大的移民近十次。最早的移民,当数商周时期从东部迁移到渭水河谷的秦人。秦始皇时期,为加强控制,秦王朝数次移民,卫边戍疆。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将蒙恬率30万大军,斥逐匈奴,在黄河沿线设立44个县,以防守匈奴,其中就有榆中县。从那时至今的2000多年的岁月中,一次次移民,在陇原落地生根。时至今日,还有来自外地的人口,源源不断地在陇上各地安家定居。历史上的大规模的移民行动,不仅将一批批人口迁移到了兰州,而且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各地文化。

  

    


   明初,为戍守西北边疆,充实人口,明政府有计划地从江浙、山西等地迁移大量人口来到西北各地,兰州是这些移民的重要落户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明初大移民。至今,西北各地仍旧流传着明初大移民的故事。

  600多年前的那次大移民中,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今天,人们还能找到当初大移民的踪迹吗?

  姬广武先生长期致力于移民问题研究,今天就让我们聆听他讲述明初大移民的故事。

   



  朱元璋暗访,一阵风后,小巷居民被迁西北


  其实,和移民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人口问题。移民多是为了降低迁出地区人口密度,提升迁入地区的人口密度。每次大移民,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一点来进行的。

  明初大移民和当时西北地区人口密度也关系很大。明洪武初年,明军收复西北后,各地人口非常少,为了发展生产、戍守边疆就要从各地迁移人口。当时,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是山西晋南和江南等地。至今,来自山西的移民后裔说:“问我祖先哪里来,山西洪洞大槐树。”来自江南的移民,则说家在南京竹石巷。




  竹石巷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小巷,为何是那些江南移民的梦中家园呢?这背后,有一个非常传奇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明洪武初年,有一年元宵节,朱元璋和马皇后微服而行,打算到民间观灯。他们出皇宫,一路观灯,来到一小巷,只见灯火灿烂,游人却不多,见无人打搅,能自由自在观灯,非常开心。看了一阵后,忽然,微风四起,将皇后裙角掀起,露出一双大脚。就在这时,巷中有人笑了。洪武皇帝很是生气,第二天,下旨将小巷居民发配西北充军戍边。据说这个小巷就是竹石巷。小巷及其周围的居民千里迢迢、长途跋涉到西北后,人们问起时,都自称来自南京竹石巷。这是他们心灵深处家园的标记,和洪洞大槐树是一个道理。

  

 从明初至今的六百余年间,竹石巷这个地名他们口口相传,铭记不忘。但在口传中,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写法,有竹石巷、竹丝巷、竺丝巷、竹子巷、纻丝巷、柱石巷等等,事实究竟如何,众说纷纭,扑朔迷离。




  竹石巷究竟在南京的什么地方呢?人们曾联络南京媒体,公开寻访竹石巷,也没有找到此地名。有人考证,发现南京有两个地方似乎能和竹石巷有点关联。其一,南京柳树湾有个竹子巷,当地读作竹石巷。其二,珠履巷。此巷子在南京城东南,有可能读成了竹子巷。这个竹石巷真是扑朔迷离。

  最近,我的一位朋友问远又提出了第三种说法。这位朋友在读余怀的《板桥杂记》序时发现了蛛丝马迹。《板桥杂记》成书于清康熙三十二年,记述了晚明南京秦淮南岸长板桥的诸多风物,叙述中带着淡淡的怀旧感,展现了晚明的江南风情。余怀序中写道,晚明时南京尚存有南市、珠市等地名,珠市是不是就是“竹石”的谐音呢。或许,当初,戍边充军时就是珠市附近的小巷,后来在口口相传中成了“竹石巷”。


    



  艰难迁移,一个家族历时百年,才到了兰州


  明代大移民从洪武五年就开始了,当时将都城南京周围的豪门大户进行了有计划迁徙。在这同时,也从南京征发了17个姓氏的居民移民到甘肃中部。实际上,明代移民有多种迁移方式,有动员一般民众迁移的;有犯罪后充军的;有跟随军队调动的。对兰州而言,还有一种就是随肃王就蕃的官员、护卫、仆役等,人数达五万之众。

  迁移人口的目的是实边,也就是提高当地的人口密度。人口是最为重要的资源。有人,才能招兵,才能发展生产,提高边疆的实力。




  我曾经在安宁的王氏家族中进行过调查。他们的迁移过程颇有代表性。明洪武元年,自金陵(南京)长途跋涉,后来落户于金城沙井驿。不久,从戎戍边。明洪武七年(1374年)王氏始祖王天禄任指挥一职,在永登等地作战,屡获胜利。明洪武九年(1376年)三月十六日,王天禄任指挥使之职,镇守西北边陲,驻营沙井驿,这是金城王氏家族的由来。和他们一起来的还有俞、韩、辛、张四姓。可见,当时移民是有一定组织、有一定规模的行动。其中充实边疆的作用非常明显。

  窑街大砂村的一韩姓家族,与竹石巷有关系。韩氏家谱记载,韩氏始祖原居住在南京竹石巷,洪武年间,兄弟三人被发配充军,历经艰险,辗转来到了甘肃。后来兄弟三人分别在碾伯(今青海乐都)洪水店、永登七山、红古窑街落户。红古区八宝川的鲁、石、韩、何等家族,其先祖也是来自南京竹石巷,他们在此定居后,利用八宝川丰富的高岭土、煤炭,从事制陶、采煤业,对发展当地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




  究竟有多少江南人士迁移来到西北,已经无从统计了。有文献记载说:“明之初,兰人自江南迁徒而来者十居八九……”

  毫无疑问,迁移的路非常艰辛而漫长。安宁区另一个王姓家族,系王阳明后裔,其家谱中对从浙江余姚迁徙金城的时间和原因,迁移的历程,记载得非常清楚。其迁徙的路线从江苏、山东、山西、陕西,最后选定金城的秀川定居。前后历时数十年,可谓是历经艰险。

  

巷子,这一称呼,和江南移民有直接关系


  大量的江南移民,将家乡的习俗带到了西北的兰州。至今,西北民俗、方言中仍旧保留着大量的江南色彩。

  在江南,端午节是个非常热闹的季节,划龙舟吃粽子是必须的。西北没有可供划龙舟的条件,但居住在洮岷地区的江淮移民,依旧举行规模盛大的端午祭祀,抬着先辈们的神像巡游展示。在临洮辛店有抬着龙王过洮河的习俗。




  兰州曾有天涯望哭风俗。每年除夕,江南移民的中年男子在家里祭祀,妇女则到大门外,遥祭家乡的亲人,痛哭不已。以表达路途遥远,长期的思乡之情。重阳节人们还要登上皋兰山三台阁,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我曾经看过一首肃王写的词,就是在重阳节登上皋兰山后写的,其中有“登上皋兰山……白云亲舍望江南……往来寄语南飞雁”等等。

  走在兰州街头,许多路标上标示着某某巷。这样的地名有好多。实际上,北方的城市中,多用里、道、弄、路、胡同命名,兰州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这也是来自江南的习俗。江南习俗大路为街,小道为巷。兰州东大街、西大街、贡元巷、箭道巷、五福巷等等就是当年江南移民们留下的。

  江南移民们到了兰州后,把定居的地方,按照家乡的小巷命名,将家乡的饮食、服饰、称谓、作物的种植方法、风俗习惯以及方言词汇带入新的环境,还将一些神话传说引伸到兰州。他们还按照家乡寺庙的形式修建了庙宇。




  以前,兰州黄河铁桥东侧城墙下,有一座晏公庙。这座庙不大,塑像是怒目执剑戎装的晏公,他的边上则是一位手攥水蛇的副将。1958年在城市建设中,晏公庙被拆。晏公庙的修建,就和江南移民有着相当深的关系。民间传说,一年夏天,兰州连降大雨,黄河水猛涨,水中出现蛟龙,兴风作浪。在危急时刻,晏公手提宝剑,入河恶斗巨蛟,大战几十回合,将蛟龙杀死,晏公也为除蛟而献身。

  其实,修建兰州晏公庙的原因是,江南曾流传着晏公救驾明太祖、晏公降服猪婆龙的故事,移民们将故事嫁接到了兰州,并修庙立祠,祈祷黄河风平浪静。如今在南京秦淮河下游,还有晏公庙东、晏公庙西的地名。

  数百年来,那些来自江南的移民,已经彻底融入了陇原大地。从外貌上,已经看不出他们的江南小桥流水的特色了,取而代之的,是西北大山大水养育出的豪爽大气。





王文元(兰州老王)原创作品。转发惠己利人!赞赏坚持动力!留言精神鼓励!



欢迎朋友们转发朋友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