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一百二拾七:大规模移民十余次,迁徒人口超160万人,秦始皇这样折腾到底为了什么?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春秋战国500多年,诸侯割据,相互攻伐,全国人口消耗巨大,数量不断减少。到秦帝国建立时,全国人口总数只有2000多万,仅相当于今天北京市一地的人口总数。

 

全国人口不仅数量少,而且分布不广。大多数人口集中在当时“战国七雄”的领土区域内,而在遥远的边疆地区,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没有人耕作的土地,占领便是徒有虚名。

 

秦始皇决定通过人口迁徒的办法,来解决秦王朝军队拓展的边境地区发展和安全问题,这是中国最早的边疆大开发!根据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秦始皇下令移民达十余次之多,其中一次迁徒三万户以上的大规模移民至少有六七次。

秦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到达琅邪,今天山东胶南,看到那里荒无人烟,便下令将三万户“黔首”,即平民百姓,迁徒到琅邪台附近。

秦始皇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征服岭南,设桂林、象、海志三郡,下令迁徒50万人,戍守和开发南疆。同年,随着蒙恬收复河套地区,秦始皇在这里设立郡县,大批罪犯被赶到这里筑城定居。

 

秦始皇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把一批执法不公的狱吏迁居边疆,一部分被罚作苦役去修筑长城,一部分被赶往岭南南越地区。

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因在骊山一带修筑陵墓、离宫,迁徒三万户到丽邑,即今天陕西临潼,五万家到云阳,即今天陕西淳化。因为是直接为秦始皇服务,所以,这些“搬迁户”享受10年不缴纳赋税的优惠政策。 

丽邑,开创了中国古代陵帝建邑的先例。为守掮秦始皇陵而专设,位地今天秦始皇陵北刘寨村一带。它是为修建秦始皇陵和祭祀方便而设立的,与当时的县的行政级别相同,但其地位要高于县。以此为先例,西汉时期,在帝王陵旁设置了更多的邑。

秦始皇三十六年,即公元前211年,秦始皇迁徒内陆三万户去屯垦戍守北河(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和榆中(即今天陕西榆林)。

当时一户人家平均人口按5人,根据上述记载估算,秦始皇下令向外迁徒的人口数量可达到100万以上。这还不包括为防止六国贵族豪强作乱而进行的向内迁徒。

 

秦始皇统一六国,但没有统一人心。六国的旧贵族、富商大贾以及地方豪强,要么称霸一方,武断乡曲,要么图谋不轨,巅覆王朝。为长治久安计,秦始皇下令将他们全部迁徒到国都咸阳附近,共约12万户,60万人。

 

这些人向内徒到长安地区,既割断了他们与原有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的联系,使之失去了昔日的威势;又加强了中央政府对他们的直接控制。这些人将财富和文化向长安地区汇集,极大地充实了京畿要地。

 

秦始皇下令大规模移民的主要方向是边疆地区,移民路线指向北部边疆和巴蜀、东越、南越,其中向北方边地迁篝的人口数量最多。移民在边疆地区定居、生产保证了对外用兵时的兵员和后勤补给。 

秦王朝将农耕先进技术和礼乐文化,通过设置郡县、大批移民地方式直接殖入偏远落后的边疆地区,其作用是积极的,意义是巨大的,今天中国成为多民族繁荣发展的国家,显利于今朝,立功在秦朝。

 

中原人口向北方牧区迁徒,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成分,使落后的游牧经济变为先进的农耕经济;在南方,移民与当地土著杂居,相互影响,推动了边疆开发。这种人口迁徒,客观上将优势的华夏文化由中原向边疆传播,扩大了中华文化圈,促进了大汉民族的形成。 

华夏文化一个重要的核心内容就是“安土重迁”。强制性移民中,不满情绪是必然的。秦始皇通过对历次移民赐予钱财、晋升爵位和免除赋役等优待政策,鼓励和确保迁徒,缓解不满情绪。

 

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在位11年,大规模移民就有十余次,全国人口2000多万,其中迁徒人口超160万,12人中就有1人被迫迁徒,秦始皇这样折腾到底为了什么呢?答案是:“强干弱支”。强“干”,即帝国要强大;弱“支”地方(百姓)要弱小。

秦始皇采取“强干弱支”的战略,与“商鞅变法”相似,有一个共同的隐患,即,在选择国家发展战略时,过份追求国家的强大,而没有很好地顾及百姓的利益。任何政权、集体和组织,都是由人构成的,一定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组织、集体、国家为本,只有这样,才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

秦始皇的治理国政,用力过猛,一味强调富国强军,增强中央政府的实力,“强干”有余;过度削弱其他六国的传统势力和实力,以免危及其统治,影响江山万代传承。想法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在削弱六国的“弱支”过程中,秦始皇也削掉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这就使秦王朝失去“民”这个邦本,因而丧失了“民心”这个统治基础,二世而亡的命运,在这种矛盾转化中已经注定。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