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业东方舞历史溯源02——与神共舞(面纱的前世今生)

 然香集香薰香氛 2018-08-29
不打诳语是我写文章的标尺,所述内容必有依据与参考,用心写作,望君细心品味,必能得到一些想要的答案。


前一篇我们主要追溯到东方舞的核心动作起源,而除开动作可以在古老的文物遗迹中找到线索,东方舞另一主要元素也可得到溯源,那就是道具——面纱



时至今日,面纱已成为东方舞包括藤杖、烛台、弯刀等在内的主要道具之一,更多的时候象征着诱惑和神秘,而面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最古老的神话——苏美尔神话


前世起源——伊南娜女神下冥界(公元前2700~前2500年发现文字记载)
苏美尔人创造了人类已知的最古老文明和神话,苏美尔神话可以说是世界上所有神话的母体,那些闻名于世的神话体系中几乎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例如古希腊神话。

在这一母体神话中有一个关于爱之女神——伊南娜(金星)的传说,而这一传说具体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出土的《吉尔伽美史诗》的第六块泥板上,版本很多,但讲述的故事都差不多,其中一个版本写道:

伊南娜是天神之父——安的曾孙女,丈夫是植物神——杜姆兹,她在冥界失去其丈夫,为了顺利穿过冥界的七道门找回丈夫,伊南娜身着七层纱下冥界,因为冥界有规定每过一道门就要留下一样身上的东西,因此伊南娜每过一道门就跳起舞并脱掉一层纱,才得以顺利进入冥界带回她的丈夫。

 
伊南娜女神
伊南娜与塔姆兹坐在一起

这个传说便是“七层纱”舞蹈的起源,这个舞蹈充满诱惑和神秘,这也是后面纱巾运用的主要方向。伊南娜美貌、爱欲与任性的形象也被后面的神话传说一直传承,所以有了经典的“莎乐美”。




前世传承——《圣经》中的莎乐美和艺术界的七层纱舞蹈(公元前1500年《圣经》开始创作)
苏美尔神话的继承和发展者之一是闪米特民族,而闪米特民族是犹太人的祖先,《圣经》讲述的正是犹太人的历史、诗歌、哲学……
上述关系如下图:

七层纱舞蹈的名字并未直接出现在《圣经》中,而是后世根据《圣经》中的经典篇章——《新约·马太福音》14:1-12和《新约.马可福音》6:14—29加以想象加入的,《圣经》原文中的确没有出现“七层纱”字样,并且“莎乐美”这个人的名字也是后面才命名的。
新约圣经名画 — 《莎乐美》

就像伊南娜女神一样,莎乐美这个角色美貌、充满爱欲、任性,原文中大致的故事情节如下:

施洗约翰因预言耶稣是救世主被以色列国王希律王抓捕,希律王娶了自己弟弟腓力的妻子,被约翰指责,因而其妻子也一直希望约翰死,但迫于犹太族人的压力一直没有动手,因为约翰被认为是他们的先知,曾为耶稣施洗,还是耶稣的表兄。 


莎乐美是希律王的继女,美丽绝伦的莎乐美公主因为对约翰一见钟情,向他表达了爱慕,想得到他的一个吻。没想到,先知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她。 


在希律王宴会上,希律王答应只要莎乐美公主跳一支舞就满足她的所有愿望。莎乐美献罢舞,受母亲要求,请求杀死约翰。王虽万般不愿,奈何金口玉言难以收回,只得命人奉上了约翰的头。莎乐美捧起先知的头,终于如愿以偿,将自己的红唇印在了先知冰冷的唇上。

 
莎乐美在希律王面前跳舞

后面艺术家们根据这一故事将舞蹈在某些作品中演绎为伊南娜女神的七层纱舞蹈,不断呈现出经典的艺术作品,例如: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
1893年,王尔德在其作品《莎乐美》



居斯塔夫·莫罗画的莎乐美



佛朗明戈舞剧《莎乐美》



佛朗明戈《莎乐美》舞剧



舞剧《莎乐美》剧照



西方古典雕塑莎乐美




前世传承——古希腊披风舞者
苏美尔神话的影响扩散至古希腊,往后古希腊出现披风舞者,他们身披巨大斗篷覆盖全身,有时甚至贴在头上或遮住下半张脸,仅露出两只眼睛,成为最有表现力的元素,同时掩饰并显露出身体曲线和舞者身份。

披风的运用是否有神话的承袭,已无从考证,但舞蹈被认为是人类灵与肉体结合的最佳产物,许多民族都笃信,唯有懂得跳舞的人才能与上帝同在,不难想象古希腊舞者与其神话的关联,或许披风也正是拥有苏美尔神话基因的古希腊神话的演绎,披风的运用也极有可能受到“七层纱舞蹈”的影响。



今生延续——东方舞的纱巾运用
受“七层纱舞”的影响,东方舞舞者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面纱都已成为东方舞的主要道具之一,只是根据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也就是历史沿革所传承的一些神话传说、风俗礼仪等)不同,使用方法和表达含义上会有所不同,会运用到纱巾的一些舞种风格十分繁多,例如披风舞、摩洛哥风格、波斯风格、蜡烛舞等等,如果将披风斗篷这样一类看作是面纱的演变,那么起源于伊斯兰教妇女着装的埃及baladi风格,其使用的Malaya也可以看做是面纱的今日运用。


更多东方舞(肚皮舞)&香薰香氛知识请关注 一支烛

本文由一支烛小编倾情撰写、整理,如需转载,请私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