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拳理拳法】探索“打太极拳引起膝盖疼痛”你所不知道的秘密!

 红色的鱼jrvpgx 2018-08-29

太极拳的武术技击和养生健身价值不言而喻,但是近些年来,不少人对太极拳望而却步!为何?因为,很多人在打太极拳一段时间之后,感觉膝盖不适。甚至发现很多太极拳的名家、大师们也患有此疾,所以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太极拳。


   我看见过许许多多关于如何避免膝盖疼痛的文章,其中最趋于一致的观点就是“膝盖不能超过脚尖”,这当然是正确的。因此也有些人,为了避免膝盖超过脚尖,打拳时撅着屁股。这种方法确实能减少膝盖的受力,缓解膝关节疼痛。但是却违反了太极拳“立身中正”的基本要求。打太极拳“膝盖不能超过脚尖”,只是一个表象,我们要探索怎样才能让膝盖不受力的方法,才是解决膝盖问题的关键。


    其实我们都把膝盖太当回事了!拳论中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其中的“隙”就是腹股沟,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胯”,我们暂且把腹股沟称为“胯关节”。胯关节是人体最大的运动关节,要解决膝盖受力的问题就全靠它了。下面我们从静桩、活桩和动步三个状态来分析胯关节和膝盖受力的关系。


    松胯是各式太极拳的共同要求,对于如何松胯?我们之前有文章《浅析太极拳术语之“松胯圆裆”》做过专门的论述。在静桩的情况下,松胯是双腿同时把地面给身体的反作用力,沿着小腿、膝盖向上,再顺着大腿向上向后走,推动尾骨微微后翻(约15度),牵动命门自然前合(引导督脉沿着脊柱上行)。因为此反作用力是沿着膝关节向上向后上行,膝盖当然不受力,其秘密就是松胯!松胯是减轻膝盖受力的科学锻炼方法。


    其次就是活桩,也就是在不动步的情况下,身体立体螺旋的转动。在静桩“松胯圆裆”的动作基础上,身体下沉一侧的劲从肩至上而下经腰、胯,到大腿,沿着大腿的外侧和后侧经过小腿到脚而入地。同时地面给身体的反作用力又沿着小腿、膝盖内侧向上,再顺着大腿向上向后上行,经过尾骨,引到腰上。因为全身自上而下松沉的力不经过膝盖前部,而向上的反作用力只能减轻膝盖的受力,不会增加膝盖受力。此时膝盖只是起到连接的作用,支撑的力量来自脚底和大腿。如果你愿意,此时完全可以忘掉膝盖,甚至连小腿一起忘掉。而命意的源头一定要守住“胯关节”,放松至空灵。


    动步的情况又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摆脚、扣脚,第二种是出步,第三种是收步。打太极拳时刻都必须要保持静桩“松胯圆裆”的状态,这是一切太极拳势动作的基础状态。如果是摆脚,则继续松沉另一侧的胯关节(如摆左脚,则松沉右胯),使身体向下松沉的劲经地面反作用到腰胯,挤着身体的重心(中轴线)向摆脚这一侧移动,同时摆脚侧的大腿、膝盖、小腿随着身体重心前挤形成的整体劲,被挤着向前摆。如果是扣脚,则是松沉同侧的胯关节(如扣右脚,则松沉右胯),使身体的重心向另一侧螺旋前挤,从而带动着大腿、膝盖、小腿,随着身体重心前挤形成的整体劲往里扣。


    无论是摆脚还是扣脚,其关键是要把大腿、膝盖和小腿作为焊接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单元运动,不允许膝盖与大腿、小腿产生左右错位受力(晃动、扭动)的相对运动,只能在顺着关节的生理方向上做轻微的辅助运动。摆脚、扣脚的关键之关键在于身体重心的移动,也就是身法和步法上虚实的变化,而这种虚实的变化完全是通过胯关节的松沉提落来实现的。所谓脚部的摆扣只是一种现象,而且是轮子最边缘部分的运动现象。


    掌握了摆脚和扣脚的方法之后,对于出步(包括向前、后、左、右各 个方向)和收步就更容易理解。在摆脚、扣脚的基础上,继续用腰胯来调整虚实,加大身体重心的移动,从而实现用腰胯带动步法的进退,由根结贯至稍节。总的原则是,凡是出步,都是利用腰胯的劲挤出去,由胯到大腿到小腿最后到脚;凡是收步,都是利用腰胯的劲带进来,同样是由胯到大腿到小腿再到脚。这正符合太极拳“腰胯带动四肢”,“以腰为轴”,“四肢为轮”的原则。


    总之,太极拳的所有动作,腰胯是主动,四肢是被动,膝盖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仅仅是作为我们肢体的一部分,起着和其它关节一样的连接作用。明白了这些道理,才能做到在练习时,用意识指导我们的行动 —— 忘掉膝盖,不把膝盖当回事!这就是“打太极拳引起膝盖疼痛”所不为人知的秘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