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瑾瑜匯】玉衣夢不朽

 光明使者9988 2018-08-29

金絲銀縷綴連

集聚金玉珍奇

包裹王侯尊嚴

千年風光恍若流水

世代榮耀過眼雲煙

心知棄世難歸

夢求永世蹁躚


長生不老、靈魂不滅是古代皇帝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尋找長生不老藥、喝甘露、煉丹丸等等,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長生,這種求生的欲望寄托在死後的裹屍衣上,這就出現了漢代特有的玉衣。


徐州楚王陵金縷玉衣


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石能夠保持肉體不朽,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征。我國目前已經出土玉衣的西漢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縷玉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徐州楚王陵金縷玉衣,現藏於徐州博物館。


徐州楚王陵金縷玉衣細節



玉衣起源


玉衣也叫“玉匣”或者“玉押”,它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入葬時穿用的殮服。據《西京雜誌》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在古代《漢書》中對玉衣的記載為“玉匣”,有的寫成‘柙’甚至寫成‘椑’。 漢代人們認為玉是“山嶽精英”,認為若將金玉仿製在人的九竅,人的精氣就不會外洩,屍骨便會永遠不腐,可求來世再生。


中山靖王劉勝墓金縷玉衣


著名文物學家孫機曾作出如此解釋,古代貴族入葬時棺材有好幾層。漢代的諸侯有三重棺,最裏頭貼身的這件叫“親身之棺”,直接把人體裝在裏面。“椑棺”就是親身之棺。所以,所謂的玉衣其實是玉匣,棺材裏最貼身的一層。這種玉匣的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用金屬絲或絲線將玉片連綴而成,也是我國最具特色的喪葬用玉。


中山靖王妻竇綰墓金縷玉衣


關於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周時的“綴玉面幕”和“綴玉衣服”,玉片製成玉衣後排列整齊,對縫嚴密,表面平整,色調協調,著實令人驚歎。玉衣文化在中國古代社會流行了千百年,直到三國時曹丕才下詔禁用玉衣,使玉衣在之後的歷史中消失。



使用制度


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征。至東漢時期,玉衣已明確分為金縷、銀縷、銅縷3個等級,分別稱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確立了分級使用的制度。


董園1號墓銀縷玉衣


據《後漢書・禮儀誌》記載,漢代皇帝死後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使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但特殊情況下中央王朝也賜給諸侯金縷玉衣。


象崗南越王墓絲縷玉衣



玉衣之形


一套完整玉衣的結構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頭部(由臉蓋和頭罩組成)、上衣(由前片、後片和左右袖筒組成)、褲筒、手套、足套。



完備的漢代玉衣,其每個部件均由小玉片和纖細的金屬線縷或絲質線縷編綴而成,包裹屍身時再組裝合綴。一件玉衣,編綴的小玉片通常達兩千多片。這些玉片大多作長方形、方形或凸字形,四角有細孔可穿線編綴連結,特殊部位,如手指等處則采用梯形、三角形或多邊形的玉片,可使手指彎轉握拳。


金縷玉衣手部


外觀上看,玉衣的形狀和人體的形狀幾乎是一模一样。它的頭部由臉蓋和臉罩組成,臉蓋上刻繪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組成臉蓋的玉片絕大部分是長方形的小玉片,雙眼和嘴是在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則用長條瓦狀玉片合攏而成。


金縷玉衣頭部


玉衣的上衣部分是由前片、後片和左右袖筒構成的,而各部分都是彼此分離的。前片製成胸部寬廣、腹部鼓起的體型,後片的下端則做出人體臀部的形狀。玉衣的褲子是由兩個左右分開的褲筒組成,玉衣的手部做成握拳狀,足部則為鞋狀。


劉勝墓金縷玉衣局部


在玉衣的頭部,有眼蓋、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的小盒和肛門塞,這些均由玉片製成。


玉眼罩及玉塞


劉勝墓金縷玉衣局部




製作工藝


如此精美的玉衣,在漢代是如何制作出來的?確實讓我們現代人琢磨不透。


國家博物館藏漢代金縷玉衣片


漢代貴族用玉衣作為殮服,可謂費盡心機。根據玉衣的形制推測,制作玉衣要經過造型、玉片加工、編結、成型四個步驟。首先在人體模型上畫出縱橫的線,把模型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塊”,按部分逐格編號,再根據編號制作玉片,鋸片、鉆孔、拋光,用金屬線或織物連綴在一起。


象崗南越王墓玉衣片


一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必須經過精心的設計和細致的加工。據測定,玉片上有些鋸縫僅0.3毫米,鉆孔直徑僅1毫米,工藝繁難與精密程度之高令人驚訝。整個玉衣制作過程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是相當驚人的,據推算,漢代制作一件玉衣,約需一名玉工花費十余年的功夫。




不腐神話的破滅


在古代的文獻中,有許多關於屍身隨葬金玉而令屍體不壞的記載。據《明醫別錄》所載,凡是古墓中保存完好的屍體,屍體的身腹內外,一定都放置了不少金玉。金玉保護屍體不腐的更詳盡記載見於《西京雜記》,稱有人發掘晉代靈王墓,“見屍體不壞,孔穴中皆有金玉。”


僖山漢墓金縷玉衣


“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玉衣入葬,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東漢末年。但用玉衣做葬服,不僅沒有實現王侯貴族們保持屍身不壞的心願,反而適得其反。玉衣的昂貴價值吸引了無數的盜墓賊,以致“漢氏諸陵無不盜掘”,乃至“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人們金玉防腐的說法產生了動搖,但玉衣的消失並沒有徹底改變金玉防腐的封建傳統觀念。其後的朝代也一直斷斷續續沿用斂玉風俗,只是沒有漢代那樣隆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