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明方言

 黄建新图书馆 2018-08-29
    “拔”的本义是“拉出来;抽出来”,如“拔草”、“拔毛”、“拔脱萝卜地皮宽”。崇明话说“倒拔”、“拔毒”、“拔骱”、“拔债”以及“喉咙筋拔得笔笔直”、“日(音“热”)头拔直”之类,自然与“拔”的本义关联密切。“穿风”,崇明话也叫“拔风”,“对穿风”便叫“对拔风”,这里的“拔”字,用得更加灵话了。“挦毛”的“挦”,《辞海》注音“xián”,如同普通话的“弦”音,意“拔;拉”。《桃花扇·哄丁》:“掌他的嘴,挦他的毛。”禽类放了鲜血,不用沸水烫就干着挦毛,崇明话称是“干挦”。已宰杀的畜禽用滚水烫了去掉毛,崇明话叫做“煺毛”。“煺”音“推”。“煺毛剥皮”,崇明话中既可以实指宰杀牲畜时的情景,又可以用来表示对于十恶不赦的人的恨毒。此外,查张惠英编著的《崇明方言词典》知道,上面提到的“挦”字,另音近“蚕”,“广韵平声覃韵昨含切”,意“取也”。这就是崇明人说的“挦蟹洞”、“挦袋”、“挦进挦出”的“挦”字。崇明人说的“挦”,其中包含“从紧处、深处比较难地掏摸出”的意义,并非一个简简单单的“掏”或“取”字可以替代。这里如果用一个“掏”或“取”,到底嫌太宽泛和笼统了。只有“挦”,才能如此恰如其分和着着实实地表意。张惠英老师还告诉我,把“挦”字细分成“弦”和近“蚕”两种读音,来自古韵书。到现在,能分辨“挦”字两种用法的方言已经不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