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福果:童年的露天电影|散文新作

 老鄧子 2018-08-30

 


童年的露天电影


小时候,最让人高兴的事情,莫过于看一场电影。 

当年,石碌镇有两家电影院,矿区就有一家。那时候的电影票很难买,所以,有了电影票便喜欢将票拿在手上,就是故意让别人羡慕。 

物质匮乏的年代,看电影是矿山人最奢侈的娱乐了。我现在还记得我看过的电影:《侦察兵》《地雷战》《看不见的战线》(朝鲜)、《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阿福》(越南)、《多瑙河之波》(阿尔巴尼亚)、《向阳院的故事》《红孩子》《决裂》等等,大部分电影都看了好几遍。一些台词成了经典,如《列宁在1918》里,瓦西里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小兵张嘎》里,那个胖胖的翻译官吃西瓜“老子在城里吃馆子都不要钱,吃你几个烂西瓜还要钱”? 

小孩子们喜欢暑假和寒假,这就意味着可以自由自在看好多好多场电影,还可以趁着看电影的机会,向父母要一毛两毛钱,在土产店买“老鼠屎”或者在电影院门口摆摊的阿婆那里买瓜子嗑,那种高兴与满足真不亚于过年。 

电影院门口,遇上放映电影,白天晚上都会聚集好多人,第一场的观众进去了,买到第二场票的人,早早就来到电影院门前,嗑着瓜子,聊着天,等待第一场散场。 

也有好些小孩子在那里,在人群中钻来钻去,那些是没有票的,多是男孩子。男孩子们一直观察着电影院门口,想趁守门口的那个大金牙叔叔不注意的时候溜进去,看一场霸王电影。可是,偏偏守门口的是很负责任的,坐在那里就是半天,一动不动,眼睛又特别犀利,好像哪个小孩脸上有啥表情他就知道他们想干什么。小孩子们也没辙。当然,也有比较机灵些的,夹在大人中间混进去了。 

电影院里的电影不容易看,只好看露天电影。露天电影还不是天天都有,一个星期约有二到三场。 

露天电影多是在河南大戏台放映,很多时候也在足球场(现在的广场)放映。在大戏台放映时,同样有几个人守门口收取电影票,但是,这里比起电影院来说,看霸王电影比较容易得手。于是,一群小孩里,常常只有一个人带着有效的电影票,有票的小孩光明正大地进去,然后,从大铁门的门缝里,或者在围墙的某个位置,将票传出来,又一个人进去了,以此类推,一群人终于都进入了场子里,这样的办法还是挺有效的。 

在足球场放映电影是不需要票的,但是能否坐到好位置相当重要。人们通常会提前很多时间到现场,霸位子。来的早的,看前排正中的位子。稍晚的,也有前排,但是离银幕偏些。再晚一些的,就只能坐后排位子了。正中的位置,也就是放映机周围的地方,正前方是银幕。 

当放映员手提着各种放映设备到来,有人赶紧帮忙挂幕布、搬机器。打开放映机调试时,一束亮光打到幕布上,大家都兴奋不已,争先恐后对着镜头做小狗、小猫等动物各种形状的手势,幕布上呈现出层叠的相应的手影,口哨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等到电影正式放映,整个现场非常安静,大伙儿都很认真地看每一个镜头。 

看露天电影不用买票,可是每次都是人山人海,人们都是自带小板凳,以前每家每户都会有好几张小板凳,遇上看电影,就派上了用场。也有直接坐地上的。 

适中的位子都没了,怎么办?站后面太远,看不清楚银幕里的人物,只好到幕布的背面去。幕布的背面,位子就很多了,基本上都是我们这些小孩在看。管它正面背面,反正我们开心的很,傻乎乎地看的津津有味。 

每次看完电影,兴致勃勃地和大人们讨论电影剧情,可总感觉和大人看的效果不一样,常常为了电影里的情节脸红耳赤地与大人们争辩。我们很崇拜电影里面的英雄人物,常常用非常感叹的语气说:真厉害,都是用左手拿枪,边说边比划着。 

这时大人们听到了会瞥一眼过来,歪笑着:你看到哪个英雄左手拿枪了? 

里面拿枪的都是左撇子啊,你没认真看啊?理直气壮地反驳大人。 

这时大人们“扑哧”,差点喷饭。你们不一直在幕布背面看电影吗?里面的人当然是左撇子了。 

这才醒悟过来,原来银幕的背面与正面有如此巨大的误差,心里好失落。 

露天电影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因为幕布是临时挂上去的,如果遇上有风,银幕里的人会弯着身子、斜着脑袋、歪着嘴巴说话和唱歌。 

那以后,基本上就不看背面电影了,谁都不愿意看背面电影让别人笑话,除非不得已的时候。 

有好几次,广播通知晚上放映电影,许多人早早就到场了。幕布早挂好了,人们在足球场的台阶上坐着等候。等了好长时间,场中央的幕布还是白色的。我们等啊,等,坐在草地上忍受着蚊子的侵扰,坚持着。两三个小时过去了,最后广播才又通知,取消了放映。那时候,我们小孩子几乎都睡着了。被喊醒后,懵懵懂懂地跟着大人往家走。 

小时候家住新东区,那时候有一个十六冶工程队在那里驻扎。工程队经常有慰问电影看,我们住在工程队附近的人就借光了。这个,当时让许多住得老远老远的人羡慕啊。 

每次广播通知晚上放映电影,我们那天的晚饭肯定吃的不香,心里老想着赶紧去霸个好位子。匆匆把饭吃完,饭碗一放,小跑着去霸位,还是用的小板凳霸位。估摸着哪个位置是正中一些的,将小板凳往那一摆,做好记号。那时候,一次要霸上好多个位子,把家里的板凳差不多都搬来了,一次搬不完,就分两三次搬。 

那时候年纪小,天真,幼稚,总以为板凳一放那,就谁都不会去动的。我们想的太简单了。有一次放映《侦察兵》。这部片子其实我们都反复看了十几遍了,早场晚场都看过,但是,每放必看,绝不落下。王心刚扮演的骑马的侦察兵太帅太威武了,里面的插曲太吸引人了。一听到广播通知,心里那个激动,屁颠屁颠地搬板凳去霸位。 

吃过饭,洗澡好,去到放映场时,黑压压满满都是人,挤都没法挤进去,哪里还找得到霸位的凳子,早知道这样,还洗什么澡啊,急的差点掉泪。 

没办法,只好眼巴巴泪汪汪地站在后场,心情极不好地看完电影,等人都散了,才沮丧地去找回自家的板凳,这几张板凳,今晚可是做了好事了,全给别人坐了。那些人坐在这板凳上看侦察兵,心里一定美美的:哪家的孩子真好,看电影还顺带做上好事了。 

那时候,正是学雷锋做好事的年代。 

如今的广场上,偶尔会放映一场电影,人们散步、转悠时把脚步停下来,站着看,冷清的场景,看电影的人也没有了从前的心境。 

三五成群结伴同行,从城东走到城西去看一场露天电影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怀念童年时看过的那些露天电影,更怀念去看电影那份无邪的心情。星空,虫鸣,晚风,电影放映前的吵杂声,放映中的鸦雀无声,是成长岁月里的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