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压中医拔罐辨证治疗|高血压|高血压拔罐

 子孙满堂康复师 2018-08-30

《黄帝内经》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视”的记载,认为本病的眩晕与肝肾有关。《丹溪心法·头眩六十七》提出“无痰不眩”“无火不晕”的理论,认为“痰”与“火”是引起眩晕的另一种原因。古代医家这些观点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有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常与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内伤虚损等有关。结合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应属于中医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高血压可以选用拔罐疗法治疗。中医拔罐辨证分析:

痰浊阻滞型高血压:

症见头晕目眩或头重如蒙,胸脘痞闷、倦怠嗜卧,肢体沉重,食少多寐,恶心呕吐,时吐痰涎,大便溏,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弦滑或缓。

主穴:曲池、足三里、丰隆、三阴交、阴陵泉。配穴:心俞、肝俞、胃俞。

患者首先取仰卧位,曲池、足三里、丰隆、三阴交、阴陵泉上,留罐10~15分钟。

再取俯卧位,心俞、肝俞、胃俞上,留罐10~15分钟。

气滞血瘀型高血压:

症见头晕目眩,头胀,头痛,痛有定处,急躁心烦,胸闷胁痛,腹痛拒按,面色黧黑,口唇紫黯,肌肤甲错,或皮肤有瘀点、瘀斑,口渴欲漱而不饮,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主穴:曲池。配穴:足三里、三阴交。

用毫针针刺曲池,留针5分钟,以针刺部位为中心拔上火罐,留罐10~15分钟。

再用毫针分别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留针5分钟,以针刺部位为中心拔上火罐,留罐10~15分钟。

肝火上炎型高血压:

症见头晕,头痛,头胀,耳鸣,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胁肋胀痛,烦躁易怒,多动不安,寐少多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

主穴:督脉的大椎——腰俞。配穴: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白环俞。

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沿督脉的大椎——腰俞的经脉上涂抹适量的润滑油,然后将罐拔在背部,沿经脉线路上下来回推拉走罐,直至皮肤潮红或出现紫红色瘀血为止。

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沿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白环俞的经脉上涂抹适最的润滑油,然后将罐拔在背部,沿经脉线路上下来回推拉走罐,直至皮肤潮红或出现紫红色瘀血为止。

阴虚阳亢型高血压:

症见头晕目眩,头痛,或头胀,耳鸣,眼花,两目干涩,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口干,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足跟痛,遗精,夜尿频,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尺弱明显。

主穴:气海、足三里、风市、心俞、肝俞、胃俞。配穴:肾俞、腰俞、命门、志室。

患者取仰卧位,气海、足三里、风市上,留罐10~15分钟。

再取俯卧位,心俞、肝俞、胃俞、腰俞、命门、志室穴上,留罐10~15分钟。

拔罐注意

要根据不同的部位选择舒适的体位及火罐的大小。

操作时要进行严格的消毒,以免感染或交叉传染。

皮肤有溃疡、水肿、过敏、出血倾向者及大血管相应部位不宜拔罐。

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拔罐;6岁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禁用。

上次拔罐出现的瘀血现象尚未消退之前,不宜在原处拔罐。

拔罐时应注意不要使患者受冷、受风,以防感冒。

要注意拔罐的手法及时间。

更多中医动态,请下载古方中医药报客户端

偏瘫康复‘省钱’秘方(原创)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偏瘫康复‘省钱’秘方(原创)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