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影响我们的生活之——谈杀人

 背后国文 2018-08-30
 

我一直试图想避开杀人或强奸这样恶性事件的话题,因为它们好像和道德教育相去甚远,可每天一打开电脑,各大门户网站几乎少不了有一条杀人的新闻,到底是怎么了?在这样和平的年代,在创建和谐社会全民奔小康的今天,到底是什么让这些人这样轻易随便地戕害人的生命?到底是什么让这些人失去理智变得如此冷漠无情?我又不得不把杀人事件和道德教育放在一起了,希冀能找到它们关联的一点蛛丝马迹。

过去杀人放火的事情多了,是因为身陷战争和动乱的乱世,人们流离失所,生活无保障,法律失去了效果,社会失去了公允,弱肉强食,有人为了生存不惜铤而走险,干了杀人越货的勾当。现在不一样了,一般人衣食住行基本都没问题了。贫富、阶层各个时代都有,不是今天才出现;贫富的差距、阶层的差距的加大也不是今天才显现,以前也有。像杀人这样的恶性案件层出不穷,除了社会的因素外,必定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存在。如果我们把焦点放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杀人和道德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世上有二种人,一种君子,一种小人。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16》)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朴实是本质,文采是修饰,而小人,只有朴实的本质,而无文采的修饰,所以小人的行为一切出于本能。

君子和小人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小人没有志向,不讲道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16》)二者领悟的点不一样,一个着眼于道义,一个纠缠于利益。而且小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20》)君子一切求之于己,小人一切求之于人,因此他们的人生态度也迥然不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36》)君子修养有成,乐天知命,心胸开阔,无论身处何种境况,都能够坦然对待。而小人则不然,他们私欲缠身,患得患失,常常自己把自己陷入胡乱担心忧惧的境地。究其原因,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8》)人有敬畏之心,就能行为约束,遵守规则,就不能做出出格越轨的事情来。所以立志成为君子的人,做任何事都能“三思而后行”,这样的人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去做不合规矩的事情来?相反,小人不知命,心中没有敬畏,不自重,不庄重,这样的人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就不奇怪了。

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1》)君子走投无路时,仍然坚持原则;换了是小人,就胡作非为了。穷是一个方面,当遇挫折、怨气、嘲讽、欺凌时,小人因为没有做人处事的原则,不免做出丧心病狂的事情来,就是杀人也不足为奇了。小人“骄而不泰”,他们恃强凌弱,但如果是二个这样的小人相遇,都盛气凌人,都不可一世,其后果可想而知了。很多杀人的案件都是仅仅因为看对方不顺眼,或逞强称能,或凌弱暴寡,轻易地就要人性命。

所以孔子又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11》)君子有道德修养,有法度约束;小人则只关心他们自己的乡土和恩惠。思想不一样,指导自身的行动当然不一样。这样看,小人更容易犯错,因为他们要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利益。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12》)做人处事全以利益来考量,就会招致许多怨恨。而心中有怨,说不定就胡作非为了。过去的很多杀人事件都缘由利益的争夺,现在也不例外,可是现在杀人的目的多了,为爱,为情,为官,为权,为一口气,甚至为一个宠物。最可怕的,什么理由都没有。

杀人者罔顾他人性命,图一时之快,将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这是最大的不义。

杀人者伤害了他人家庭,也给自己的家庭带来痛苦,这是最大的不孝。

他们不为自己的父母着想,不为他人的父母考虑,不为自己的人生考虑,逞一时之强,为达目的,穷凶极恶。这不就是地地道道的小人么!如果稍微有点理智,心中稍存一点敬畏或感恩,杀人的念头还会存在吗?杀人者已经算不上是人了,跟畜生没什么两样了,他们不仅毁了二个家庭,更是让生者和死者都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君子会杀人吗?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6》)君子帮助别人完成善行,不帮助别人完成恶行。君子既有为人处事的原则,所以他能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们能行善避恶,也能通权达变,孔子说:“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36》)君子坚持大的原则而不拘泥于小信,就是能随机应变,通权达变,但并不是不守信用。)君子有态度,有选择,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29》他们清楚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的人,未必可以一起立身处世;可以一起立身处世的人,未必可以一起权衡是非。所以立志成为君子和一直懵懵懂懂作为小人对人生的理解不一样,造就了他们不一样的人生。

每个人都知道道德价值的存在,有的人为了追求德行修养谨言慎行,处处自省,时时有戒,尽量不让自己有不善的行为出现。而有的人视自己、视他人的生命如草芥,挥霍人生,让自己陷入不义、不孝仍不自知。这是一个人对生命的态度,这态度源于每人心中的道德观念。杀人事件当然不排除社会因素,但我们无法忽视道德观念对每个人人生发展的重要和必要。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好像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出现过断层。不仅社会上的小人越来越多,而且恶人也越来越多。有人称他们为“烂人”,除了烂命一条,什么都没有。不是说他没有父母,或没有家庭,是他的心中一点道德观念都没有。虽然骂他们为“烂人”不大妥当,但这种“烂人”无来由地伤人甚至杀人,让人不得不对这种人恨之入骨。他们不知道君子和小人,不知道人活着的意义,他们不知道人除了基本的需求之外,还有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他们不知道善恶,也不知道扬善避恶。他们只是纯粹地活着,让一条烂命苟延残喘着,与街上的阿猫阿狗没什么区别。

说到杀人,同样有个避不开的话题,那就是自杀事件。杀人可怕,自杀同样可怕。虽然自杀伤害的是自己的身体,但给家庭、给亲人、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同样沉重。纵然有太多的委屈,太大的压力,太深的痛苦,他们在自杀或自戕时,根本不会考虑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伦理,而且他们自杀或自戕很可能是一些琐碎小事,自己受不了,一时想不开,就把受之于父母的身体视为草芥,随意处置。这同样也是不孝,也是不义,说到底也是自己的道德修养太差。

原来学校教育提倡“德、智、体”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都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可是现在呢?学校如此,家庭亦是如此,现在的家长还有多少人来教育子女怎样好好做人?他们恨不得让孩子天天泡在各种补习班、培训班里,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样样精通的超级学生,而唯独不给孩子们思想教育。所以现在就出现了高学历杀人者了,他们学富五车,甚至在某些领域有独到的成就,然而他们内心思想的贫瘠让他们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光阴如流水一样奔流不息,一去不复返。人的生命很有限,能够领悟人生的时间更有限,对于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如果还不提醒自己在德行修养上有所提高,说不定下一个杀人者就是我们其中的一个。

这不一定是危言耸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