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新生m2setn5hk5 2018-08-30



《遇见孩子, 遇见更好的自己


原著 | 赛西·高夫&梅丽莎·切瓦特桑&戴维·托马斯

解读 | 马贝格


慈怀为你读的第二百七十二本书 来自慈怀读书会 18:47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简宁朗诵



每天一本书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我将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遇见孩子, 遇见更好的自己》


如何教育孩子?当我们为人父母后,这便成为大家都要面对的问题。在竞争尤其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怕孩子走错人生路,所以想尽办法、用尽全力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


所以,我们用最大的精力给孩子提供好的环境,给孩子报无数辅导班,让他们掌握越来越多的技能,有的父母甚至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孩子,却忽视了一点: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孩子成长最需要的。孩子们需要与父母共享快乐时光。


而这本《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书。赛西·高夫和梅丽莎·切瓦特桑均是教育学博士,戴维·托马斯是社会学博士,他们都是美国“明日之星”辅导机构资深的教育专家,不仅给杂志撰稿,举办讲座,还担任电视台与电台的特邀嘉宾,广受家长、教师以及不同领段儿童的欢迎。


他们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运用了大量的自问与调查,帮助父母跳出个人思维的局限:教育子女不是要我们去书写他们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成熟的家长,懂得去爱孩子和欣赏孩子的家长,才能以平常心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本书,一起做最理想的不断成长的主动型父母。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父母要真正接纳孩子,

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要耐心


先问大家几个问题:假如你3岁的女儿手拿画棒,在饭厅的墙上乱涂乱画,或者7岁的儿子把刚拿到的生日礼物平板电脑摔在地上;又或者12岁的女儿又在跟爸爸妈妈吹胡子瞪眼睛了……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不会生气?


而当你生气的时候,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情而感到沮丧,还是本来自己心情就欠佳,孩子做的事只是挑动了自己愤怒的那条神经?


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拥有一个稳定的情绪,面对孩子的所作所为,要有耐心。


很多家长朋友们会说:“熊孩子捣乱的时候,真的是很难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啊!”对于这样的情况,作者也给出了几点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比如深呼吸。从1数到10,尽量慢一点,再深呼吸几次,这样做能给大脑输送更多氧气,舒缓神经系统,给人更多时间思考。


你可以暂时离开现场,到卫生间或者卧室,深呼吸并问自己,感到气愤的真正原因,通常你会认识到:自己生气并非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而是自己本来就比较心烦。


专心倾听。大多数情况下,父母之所以感到不耐烦,是因为事情太多而手忙脚乱。比如正要出门,俩宝却磨磨蹭蹭打架告状,这种时候大人很容易生气。


父母一定要放慢节奏,停下手头的事情,听听孩子怎么说。小孩子这样做往往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


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给孩子留点余地,给他们一些改正的机会。


比如有的孩子吃饭做事特别磨蹭,家长们不妨给他放宽点时间限制,教他加快节奏,而不是一直催促,让孩子觉得吃饭是在受罪。


不要妄下结论。当你看到孩子在厨房把水弄得到处都是的时候,先不要训斥,问问他这么做的原因,可能他是想帮妈妈洗碗而已。


多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你收获的不是愤怒,而是感动。


锻炼自己的忍耐力。你看到孩子最近上学都不认真,成绩严重下滑,既焦虑又沮丧。这时候,便考验家长的耐心了。


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放宽心,凡事往好处想想,每个孩子都有松懈的时候,在帮助孩子坚持底线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耐心,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给孩子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


除了要有稳定的情绪和耐心,父母还要学会给孩子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并让孩子养成坚持原则的习惯模式,因为这样可以给他们创造一种安全感。


在现实教育中,很多父母是有原则和价值观的,但是却采取了一种错误的方式。


举个例子,孩子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家长有时会这样说:“我以前告诉过你,在这个家里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你看看你做的事,好像这家里就你一个人似的,我倒像是你的佣人一样。”


用这样一种责怪的语气传递价值观念,反而会适得其反。


所以,家长要正面地向孩子传递自己的价值观。


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家长可以走进孩子的房间,和他说:“有责任心的孩子才能在周末出去找朋友玩儿。”然后留他自己在屋里思考,将行动和惩罚措施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传递价值观的效果。


而且,在平日的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示范,才能够给孩子灌输坚持价值观、责任感和纪律性的价值观念。


因为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最擅长模仿父母的行为。


当我们和朋友聚会时把孩子带在身边。去看望生病朋友的时候,也把孩子带上,让他参与其中,了解人情世故,让他学会珍惜真情。


也可以经常抽出时间陪伴家人,一家人可以出去散散步、读书、玩游戏、看大家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等等,这样做不仅利于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还可以传递给孩子“家庭很重要”的价值理念。


家长们还要学会创造机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家长们可以设置不同的规矩,让他们承担起不同的责任。


对于幼儿,让他学会打扫卫生,每晚睡觉前,要把玩具收好;对于儿童期的孩子,可以让他在打扫卫生的基础上,学会照顾小动物,学会管理零花钱等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们可以设置不同的原则和任务,并不断地鼓励孩子,去完成更复杂的任务。


家庭的价值观主要是通过言语、行为以及时间来体现的。管教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们制定规矩要坚持不懈地执行。


不管孩子多大,父母都要做到始终如一,这样才能加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让孩子真正受益。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保持童心


当我们教会了孩子很多规矩之后,不要忘了一点:成熟的家长不仅仅是教给孩子很多道理,培养孩子好的习惯,还要懂得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用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1906年,纽约形势一片黯淡,人们心灰意冷,这时童话故事《彼得·潘》被搬上了舞台。


它讲述了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男孩的故事,这部剧用孩子般的纯真,让大家重温到久违的快乐。


也正是这部剧,用最简洁、最优美的方式表达一种生命的力量,带领大家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而在现实中,我们总是以工作忙没时间等各种理由,而拒绝和孩子一起玩耍,或者只是旁观而不敢参与其中,觉得家长和孩子一起玩“太不务正业了”。


作者鼓励家长们改变想法,唤醒自己的童真,去做一个富有童趣的父母。


我们应该明白,每个孩子都喜欢玩耍,而且孩子需要和父母一起玩耍,每个孩子想让爸爸妈妈觉得,跟他们在一起时是很快乐的,而且愉快有爱的玩耍氛围,还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而对于父母来说,玩耍可以让他们放开自己。帮助他们清理内心中的头绪,帮他们卸下生活的担子和压力;玩耍可以让他们换个角度看世界,从繁忙而紧张的生活中暂时解脱,恢复纯真的自我,更加专注生活。


这就需要家长保持一颗童心,即使再忙,也一定要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捉迷藏,一起大笑,一起重温旧日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享受纯真无邪的亲子之乐。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并善于与孩子相处


我们在与孩子共享快乐时光的时候,才会体悟到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所以父母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


首先要学会与孩子沟通。


书中讲到为美国航天飞行带来巨大变革的小荷默·希坎姆的故事,他自小在矿山长大,家里人自然认为将来他也注定成为一名矿工,但荷默真正感兴趣的却是太空和宇宙,他业余时间最喜欢的就是制造和试发射火箭。


父亲经常教训他,让他把兴趣放在正道上,俩人为此经常发生激烈的争吵,即使是邀请父亲去观看他试发射火箭,父亲一开始也是不同意。


我们很多家长和小荷默·希坎姆的父亲一样,往往忽视与孩子的交流,即使有时候沟通,也总是以命令式或者是挑剔训斥的语气,久而久之,孩子便封闭了与家长沟通的通道。


想要做一个善于交流的家长,首先要注重创造交流的机会,抽出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家长们要学会鼓励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这也是积极型父母会做到的一点。


许多心理治疗师都指出过,人们大脑中经常回放一种声音,叫“磁带”,通常都是父母评价我们的语言。


父母负面的评价,往往会孩子怀疑自我,而父母积极的评价,则给孩子的生命中注入了活力,会让孩子对生活更有自信。


所以,作者建议,父母们应该多注意孩子的长处,孩子有成就了就为他庆祝;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参与、出力;帮助孩子,让他们小步走,一步步实现目标;孩子有成就了就要为他庆祝;和孩子交谈,共同面对他们的各种恐惧,包括孩子没能说出口的恐惧;学会跟孩子说“对不起”;经常告诉孩子“我爱你”。


其次,家长们应该认识到,孩子们的兴趣都是天生的


作为父母,我们的职责是细细研究孩子的禀赋,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摸清他们的脾气、兴趣和爱好,积极参与他们的世界。


千万不要像荷默的父亲一样,抹杀孩子的爱好,强迫孩子按照他认为正确的生活轨迹走下去。


当孩子长大成人,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去过自己的生活。而父母,只需要经营好自己,努力去做一个充实而自足的人,拥有自己的生活和朋友圈。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转变思维并注意修身养性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担忧、害怕等情绪占据了很大部分,有时甚至会失去信心。


作者说,那是因为家长们的内心深处存在一些思维误区,只有戳破这些错误,转变思维,才能成为充满希望的家长。


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妈妈和女儿谈话,想给女儿的生活一些建议,可是才说了几个词,女儿便发起呆来,眼睛愣愣地盯着前方。妈妈只好倒回去重头再讲,周而复始地讲了好几遍,可女儿仍旧不为所动。


想必这种情形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觉得“孩子既不喜欢我、又不听我的话”。


后来,当作者问这个女儿“是真的不想听妈妈的话吗?”她说:“不是的,妈妈给我的建议其实挺好的”。


所以,对于自己在孩子身上有何种影响力,家长们往往并不知晓,这是因为孩子们的心思往往不会轻易表露出来,对于父母说的话,孩子其实都在倾听,而且他们会密切观察爸妈的一言一行。


还有,有些家长喜欢数落自己的不是,总觉得自己这方面不行,那方面不足。对于这样的情况,家长们要相信自己拥有作为父母必需的力量和资质。


改变这些错误的想法,作为家长也需要不断成长,而真正长大有两个标志:发现生活并非按照我们所预想的那般运作;发现我们并非按照自己所计划的那般生活。只有接受了,才能开始改变。


子女如何成长,父母其实是控制不了的。要把孩子真的打造成自己心目中的模样,是不可能的。与其太注重结果,家长们不如自己注意修身养性。


作者鼓励大家去做一个自由的家长,学会放下追求完美、望子成龙等不切实际的想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卸下压力,才能拥抱美好的家庭和生活。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纪伯伦在诗中写道: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于他们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作为父母,我们要明白的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而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父母长大的过程、脱胎换骨的过程以及转变人生的过程。


家长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逐渐成熟。家长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将会给他们的孩子带来深刻的影响。


我们在与孩子一起成长时,一个重要的任务是用自己的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即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


有什么样的家长,便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的认知和行为处事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父母的言行。


教育孩子明白事理,等待孩子长大成熟,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注意和孩子的交流方式,学会放手,但不要忘记:最高级的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全部内容,这是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第二百七十二本书。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关注慈怀读书会,每天读完一本书,把自己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