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社交健康包括:稳定情绪,热爱生命及与人和谐共处。 其目的是:
为新老人提供入住导向计划,协助老人适应机构生活,减少因适应困难而产生心理问题。 新老人于入住首月,必须评估其心理及社交状况,制定个人照顾计划。 每年最少一次重新评估老人心理及社交状况,检讨及修订个人照顾计划。 如老人有抑郁及自杀倾向,须及早作出跟进及转介,并制定相关措施预防老人问题恶化。 处理措施 心理社交评估 须为新老人制定导向计划,协助老人适应机构生活。入住首月,须评估其心理及社交状况,制定个人照顾计划。 最少每年一次评估及观察老人社交心理状况。 评估导致心理不健康及社交功能出现问题的原因,例如:活动能力限制、人际沟通技巧不足、沟通障碍、认知问题或环境因素等。 维持心理社交健康的方法 重建老人社交圈子,例如: 推动老人参与社区活动,认识新朋友。 鼓励老人间的交往,互相探访。 联络区内义工探访老人。 鼓励老人及家人参加机构举办的活动,例如:恳亲会、家庭旅行或其他活动,增加他们接触的机会。 培养良好嗜好,重新发展兴趣,保持心境开朗。 发掘老人潜能。 心灵的支持:宗教是心灵活动的形式化表现,心灵支持有助老人正面了解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为老人带来安慰。 鼓励老人留意新事物及社会动态,避免与社会脱节。 认识社区资源,拉近与社会的距离。 关注及评估老人特别需要 抑郁症处理 评估及观察老人抑郁状况: 使用老人抑郁量表,留意老人是否有抑郁症症状,以便及早处理或作出转介,减轻病情。 抑郁症症状指有关症状已持续两星期或以上,并影响日常生活与处事能力。 抑郁症症状 情绪方面 情绪持续低落、感到沮丧或绝望,可能出现哭泣、暴躁、紧张或焦虑的情况。 对日常生活、嗜好、工作或社交不再有兴趣。 悲观。 有无助感和罪恶感等。 身体方面 觉得疲惫及缺乏说话活力、提不起劲或不顾做事。 睡眠失调。 食欲及体重改变。 坐立不安。 多种原因不明的身体不适,如:头痛、肠胃失调、慢性疼痛。 思想方面 善忘,难以集中精神或作出决定。 觉得自己没有用或过分内疚。 有自杀意念。 记忆力减退, 思考困难。 缺乏自信。 行为方面 性情孤僻、不愿参与活动。 反应缓慢。 无心打扮。 缺乏活力、无法享受人生。 疏于职守。 如发现老人有抑郁症症状,机构可参考以下处理方法: 透过心理辅导,了解老人的感受和想法,鼓励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以宣泄内心的郁结,同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转介精神科或临床心理学家。 运用家人、朋友及宗教信仰协助。 留意老人的个人卫生及身体状况。 鼓励参与社交活动。 预防老人自杀 自杀是抑郁其中一个后果,员工须留意老人自杀的倾向。 根据统计,约有70%自杀人士在事前都有征兆。他们会直接或间接地向家人、护老者、医护人员或社工表达自杀的念头。这时,机构员工应仔细聆听及了解老人兴起自杀念头的原因,给予支持和鼓励,并即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 机构应制定预防及处理自杀指引,加强培训员工敏锐观察老人是否有自杀征兆,预防及处理老人自杀。 机构可利用自杀风险评估表评估及观察老人自杀之风险。 关注老人性需求 机构应正面及积极面对老人的性需求: 院方可以向老人灌输性知识,推助参与机构工作或举办多些闲余活动,减低他们对性的注意力。 如出现有滋扰性的性行为,不要当众责备老人,以免伤害其自尊,应给与适当的教育、辅导或转介。 如有夫妇同住于机构,尽量安排夫妇房间。 让男女老人自然地相处生活。 员工训练 目的 增加员工认识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变化。 增加员工认识抑郁症的成因及处理方法。 认识自杀的成因、征兆及处理方法。 认识老年与性的正确知识。 程序 成立工作小组,成员包括社工、福利员及保健员。 工作小组负责制定训练时间表。 培训由社会工作员负责,每年至少一次,有关培训的内容如下: 长者的心理及社交需要。 抑郁症的成因及处理方法。 老人自杀征兆,自杀预防及处理。 长者性需要。 流程图 老人心理社交照顾程序【整理编辑:时英平】 |
|
来自: 快乐英平 > 《心理护理(慰藉-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