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奇与兴趣

 流沙河 2018-08-30

好奇与兴趣

 

生命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保持成长状态,需要持续的动力。成长与学习力密切相关,引发学习的动机就是好奇心与兴趣。

但好奇与兴趣有所不同。几日前,一位学生来访,向我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她告诉我说自己小的时候很爱读书,上大学前的成绩也不错,在老师和家长看来自己是一位很优秀的孩子,但自从上了大学不知道为什么对读书没有了兴趣和感觉,自己也不见成长了,很是苦恼。

我帮助她分析了这种状况的原因与症结所在。上大学前,愿意读书,一方面是因为生命之初,对世界与人生好奇,很想知道究竟,问一个为什么。另一方面,进入学校接受教育,这种好奇心便渐渐被教育异化为读书就会有高分,高分就能上好大学,上好大学似乎就有了好的前程。

其实,问题的关键症结就在,好奇心是引发学习兴趣的起点;兴趣是我想做、我愿意做,我想知道、愿意知道。好奇不能等于兴趣,好奇只是想知道。从人生的起点与终点不同的角度看,好奇是起始,兴趣连接终点。可以说兴趣是以人生远大目标为牵引,也可以说兴趣是持续的好奇。

生命天生具有好奇心,我们观察自然界的生态就会发现,新诞生的所有生命,当它来到这个世界睁开眼看时,无不怀有强烈的好奇。因为这个世界对新生命而言如此的新奇,与以往是那么的不同。人的生命亦是如此。这种好奇就是探索未知和无限的基础,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自然环境的逐渐适应,这种好奇便渐渐的磨灭了。人的好奇心一旦消失,也便变得不再敏锐,而是麻木。那么,如何将这种生命天然的好奇心保存下来,成为长久的兴趣呢?这亦是教育应该关注和面对的问题,有兴趣才有成功,有兴趣才有幸福。

其实,所有的好奇都指向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小时候,很多孩子愿意读书,愿意动手拆卸一些玩具,目的都是想知道背后的原因和机理。但随着学校教育的开始,便把这些好奇心引导到分数上来了,很多孩子便也认为分数即是王道。教育很少告诉学生分数背后的本质是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因此大多的教育形式上优秀,却成了半截子工程。荀子的“学至于行而止矣”这句话就是对现今教育不足的诠释。所以,学校教育务必要让学生在好奇心上的“知”转化为“行”才能使学生真正的探明究竟,学生才能把这种好奇持续下去,当学生把一个个好奇持续下去的时候,好奇也就成为了真正的兴趣。生命也便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持续不断的成长!

所以,教育,匡正分数即为能力、高分即为优秀的假象已经到了非常必要的时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