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ISA“中国组合”排第10,你怎么看?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欧洲中部时间12月61045分,亚太经合组织(OECD)公布了2015PISA测试的结果。在前两轮即20092012PISA测试中,上海作为试点参与。在最新一轮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2015中,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组成的中国部分地区联合体(B-S-J-G,China)位居总分第十(日本、爱沙尼亚、中国台北、芬兰、中国澳门、加拿大、越南、中国香港分别排2-9位)。

本轮测试中,新加坡以数学564、阅读535、科学556的成绩取得总分第一,而在三年前公布的PISA 2012测试结果中,上海在数学、阅读、科学三门测试上分别以40分、28分、29分的成绩领先新加坡。


OECDPISA(披萨)是英文“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2015测试了大约72个国家和经济体的15岁学生,主要是测试科学、阅读、数学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PISA测试的重点每次都不一样,此次的测试主要聚焦于科学。PISA2015主要关注的能力是:

在海量的信息流和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

能够判断证据,并且根据这些实际的证据得出结论;

理解当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发现,科学的“真理”也可能会随时间而改变。

并且人类应该越来越理解自然的力量和科技的力量及其局限性。


中国在测试中从三年前的第
1滑到第10,这虽然不能全面说明中国教育的问题,但还是从“科学教育”这一重要根侧面说明中国教育这方面的缺憾。

目前小学《科学》课程还不是很完善、课程开设情况并不是很乐观,学校日常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做中学”、“探中学”等重要教学理念与行动的落地推行缓慢而摇摆。现行的科学教育教学教师还是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很少开展探究式教学(有也是蜻蜓点水),这背离了科学教育的本质与初衷。

其实,数学教育中其实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网上看到一则信息: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后,仍然是在背诵一个个无法理解的所谓的面积体积公式,但不是很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这让美国老师目瞪口呆:因为他们虽然公式记得牢牢的,可是他们却不懂自己所住房子的构造原理和面积怎样计算。还有,课程的综合化似乎给老师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们不知道,其实你老师了引领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任何学科都是可以进行“做中学”与“探中学”的。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说:“空气(使我联想到今日园区重度雾霾)对儿童的体格作用之大,特别是在生命开始的头几年更为显著。它穿过细嫩的皮肤上所有的毛孔,对那些正在成长的身体产生强烈的影响,给它们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其实,我们老师、家长每天给孩子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就是孩子每天呼吸的“精神空气”。请记住陶行知曾经说过的警示性话语:“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大家知道,而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与创新的不竭原始,儿童问题意识与科学精神更是关乎国家未来的命运。前一段时间大家关心并热烈讨论的
“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那么多”时也谈到了这个问题。这些问题比较大,我只想说孩子的科学兴趣与好奇心这一核心问题。前面我的微信公众号里曾经连载过有关“好奇心”系列文章(给初中生的小讲座),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搜索查看。

下面是我曾经发表在《家庭》子刊《孩子》上的一篇文章【“萤火虫”的神奇那儿来──诱发孩子好奇心】,与大家分享。

曾读到美国专栏作家安娜·昆德伦写的一篇散文:萤火虫飞回来了。在黄昏过后的黑暗中,它们贴着草坪,一群一群,忽明忽暗,低低地飞着。透过门窗,我的小男孩忽然发现了这番情景,冲我嚷道:“妈咪,快看,它们真神奇!”

从孩子闪烁着的、充满好奇的眼睛中,霎那间,我似乎明白了养育子女的全部意义。

几年前,在一份妇女杂志上,我看到一项问卷调查,它要求父母们回答这样的问题,你决定要孩子,是否由于:一、家庭成员的压力;二、似乎就该这样;三、普遍意义上对孩子的喜爱;四、宗教戒律;五、并非出于上述原因。

萤火虫帮我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我渴望在生命中的那一刻,和孩子站在窗边,一同望着外面飞舞着的萤火虫,听他好奇地嚷道:“妈咪,他们真神奇!

关于童年与科学,这段文字已向我们说明了许多。每每我读到这段文字,我总在想:如果儿童对任何事物的好奇心能像他们对待萤火虫那样,那该多好啊!

所谓好奇心,就是对自己的所不了解的简单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好奇心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一个生气勃勃的有好奇心的人,总是瞪大敏锐的眼睛,带着未知的饥渴,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从中捕捉自己的奇妙的猎物。

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德国名作家法朗士也说:“好奇心造就了科学家和诗人。”由此可见,在当今这个创新的时代,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就显得成为重要了。


好奇心,人皆有之。儿童教育家告诉我们:出生刚一个月的新生儿就开始萌生好奇心。他们对光、鲜艳的色彩表现出一种好奇的感情。到了一两岁,他们已经能独立行走了,更是好奇得出奇:对家中的什么东西都想翻动尽管当父母的百般防范,也无济于事。再大一点,就总喜欢往屋外跑了,因为屋外的物态更加丰富了。到了五六岁,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烧饭、洗衣、造房子。再到上小学后,书本上的知识吸引着他们,连路旁的一棵无名小草、天上一朵飘浮的云朵、地上的一只蚂蚁,也会招来孩子的发问和无穷的遐想。

1、索奇。孩子的好奇心是无定向的,作为家长如何去诱发他们的好奇心呢?爱因斯坦的父亲小时候给爱因斯坦带回来一个罗盘,爱因斯坦觉得好奇,于是父亲因势利导,进而引发了爱因斯坦对科学的兴趣。当孩子对事物产生好奇后,就应该培养他们的兴趣了。

2、爱奇。这是巩固好奇心阶段。当孩子对某一事物有了好奇心后,家长一定要做有心人,帮助或引导孩子收集这一方面的生活材料,把孩子对某一方面的兴趣深入下去。因为只有知识面广,兴趣既广泛又专一,以后才有可有所发现或有所发明。

3、探奇。探奇就是鼓励孩子勇于尝试,让孩子作更深入与持续的“研究”。到底是为什么呢?这是孩子常常发出的疑问。在这种情况下,促进他们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就显得很多重要的了。《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作者黄全愈用了较多的篇幅撰述他的儿子矿矿在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实验,如8岁时研究“蓝鲸”,10岁时研究“老鼠是否有决策能力”等,其目的 就是培养的探究能力,同时又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这种教育是十分有效,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此外,父母亲具有童趣、童心,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明朝哲学家李贽的“童心说”认为,儿童的天真、率性是最宝贵的。陶行知先生则说,要想教育好“小孩”,自己首先要变成“小孩”。他不仅的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有一次,孩子们对钟表感到好奇,他就联系了附近的一家钟表店,带着孩子们一起去钟表店看了半天,还让孩子们玩各种钟表呢。


呼唤

别让我沉沉地睡去,时辰还早

来吧,将我唤醒

来吧,一跃吹着口哨

用脚跺响我的门廊

再用力拍拍我的大门

将我从床上唤起

邀你进屋,再点亮一盏灯

告诉我,北方是否仍有灯火闪烁

或者,告诉我,云儿将月亮变成了什么模样

请指给我看

直到我已看见它们

直到我有你一半的清醒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