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要努力避免“问题止于答案” | 读《教育的情调》⑦

 盐渎苏迅 2023-10-15 发布于江苏

范梅南、李树英《教育的情调》

1. 在探究事物名称的体验中,孩子们探究并形成了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进一步接触世界,并使之成为他们自己的世界。

2. 询问事物的名称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人类活动。提问“那是什么”不只是想知道一个简单的名字而已。

3. 提问“那是什么”是想得到一个空间去对话,去思考,去好奇,去惊讶。

4. 孩子天生地几乎对每个事物都感到好奇。而成年人需要去了解孩子好奇心的本质。

5. 好奇心就真的那么好奇吗?什么样的好奇心应该受到鼓励呢?

6. 拥有非凡好奇心的孩子可能不是那个不停问问题的孩子,倒有可能是那个偶尔才会问一个问题的孩子。

7. 一个早熟的孩子懂的非常多,或者至少看上去懂的非常多。而事实上,他或她只是知道了许多问题的答案而已,而且这其中的绝大多数根本不是他们最初真正想知道的问题。

8. 早熟孩子的大部分问题是一闪而过的问题,它们的出现并非源于全神贯注,并非源于真正的兴趣。

9. 一个不那么有好奇心的孩子可能已经从成年人那儿得到了一个错误的结论:问题止于答案。

10. 面对孩子们的提问,成年人应当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而不是很快给他们一个简单的答案。

11. 真正的好奇不是问好多好多的问题。我真正感到好奇,是在所问的问题以某种方式返回我这里,或是当问题被沉寂,好奇的沉寂缠绕和包裹的时候。

12. 也许好奇是一种只能被间接引导的聚精会神的状态。

13. 一位有思想的教育者应该是一个善于抓住问题并且能够用浅显的方式去深化它的人。

14. 什么才是能够回答孩子问题的好故事呢?一个好的故事不会机械地让孩子认识现代科学发现的自然规律,孩子们提问时想要的并不一定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15. 对一个具体的孩子而言,一个合适的答案就是一个属于他的故事。一个能提供答案的好故事会使孩子一直保持提问的兴趣。

16. 一位富有机智的教育者会让孩子一直保持提问的兴趣。

| 读书随笔——

“孩子天生地几乎对每个事物都感到好奇。”对于新生儿,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也是新鲜的,他们充满好奇,希望去了解、去探索。而帮助他们了解、探索这个世界的,首先是家长和身边的成年人。

咿呀学语开始,孩子会提出许多问题。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赋秉性的差异,有的孩子问问题浅尝辄止,他们满足于似懂非懂地知道问题的答案,而有的孩子则会刨根问底,他们不仅希望知道“这是什么”,还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有的孩子问题很多,但总让人感觉“没什么价值”,而有的孩子问题很少,却总让人感觉“抓住了关键”,发人深省。

回答孩子的提问,成年人需要去了解孩子好奇心的本质。

“孩子们提问时想要的并不一定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或者说,孩子们提问时想要的不只是“这是什么”的直接答案。对同一个问题,不同孩子想要了解的答案可能并不一样。比如,看到天空中的晚霞,孩子想了解可能是“这是什么,也可能是“晚霞形成的过程”,还可能是“和晚霞有关联的一些故事、诗词”等等。

换句话说,我们并不一定清楚地知道孩子们面对具体问题时真正的兴趣点在哪里,因此,不妨认为孩子“提问'那是什么是想得到一个空间去对话,去思考,去好奇,去惊讶。

“空间”是什么?或许是故事或问题实境。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成年人最好是以讲故事或将孩子带入问题实境的方式,让孩子在成年人的帮助下自行体悟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诉其答案。比如,给孩子买一堆积木,告诉他可以拼成物体的样子,他可以不知疲倦地独自玩上半天。在这过程中,孩子可能会产生许多问题,他们会自行解决部分问题,也可能会向成年人提问。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干扰地关注着,并适度给予启发其继续思考的答案,让孩子以专注的姿态继续探究、思考下去。

“真正的好奇不是问好多好多的问题。我真正感到好奇,是在所问的问题以某种方式返回我这里,或是当问题被沉寂,好奇的沉寂缠绕和包裹的时候。

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好奇心”。真正好奇,或者说好奇心的本质不在于提出多少问题,而在于抓住关键提出的问题,且能将问题与现实产生互动,在积极探究过程中获得体悟与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讲,互动热烈的课堂、讲座及孩子与家长的对话,其价值未必有表面上稍显沉闷的课堂、讲座与对话来得深刻。

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成年人自己接受教育的过程。家长、老师等教育者需要不断地学习,以“让孩子一直保持提问的兴趣”,努力不让“问题止于答案

这恰恰是当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