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枚读《红楼梦》

 文殊院士 2018-08-30

袁枚读《红楼梦》

读过《红楼梦》的人,大抵都会对书中写到的护官符留下较深的印象: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护官符总共才4句,却两次提到了金陵,足以表明曹雪芹有“金陵情结”,他对这座城市是念念不忘的。随着《红楼梦》的流行,这段不登大雅之堂的韵语,也登堂入室,改头换面,进入诗家笔下。这是最近读《袁枚年谱新编》的发现。

乾隆三十四年(1769),蒋士铨(字苕生)携家眷离开南京,好友袁枚依依不舍,作诗挽留。其《相留行为苕生作》一上来就是:“金陵城,六十里,容不住一个苕生子。”不说别的,就说句式,分明就是活剥护官符中的第二句。袁枚是读过《红楼梦》的,这句诗就是明证,想抵赖也不行。

当然,袁枚也没有想抵赖。事实上,他还是比较乐意让自家与这部小说扯上些关系的。在他那个时代,《红楼梦》远没有今天这样的头牌经典地位,他能够这样,就算是对这小说刮目相看,也不容易。现今的红学界中,有一些学者坚持大观园的原型,就是袁枚的随园,据说,袁枚本人也认同这一点,具体如何,还有待查考。听说广陵书社还出版了一本《随园与大观园》,也是极力主张此说的,可惜我还没有看到。只记得多年前,有一次到广州路西头的乌龙潭公园去,小山坡上立一巨石,上面似乎还题刻着“石头记”三个大字,前面还有一尊曹雪芹的像。乌龙潭就在当年随园的西边。这也说明,随园即大观园原型的说法,在南京甚至江苏还是颇有影响的。

关于大观园即随园的说法,最早似乎出自富察明义。其《题〈红楼梦〉》有说明云:“曹子雪芹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抄本焉。”袁枚与富察明义相识甚早,交往颇多,在《答明我斋参领》的书信中,他曾对明义深情表白:“人间万事,尽付烟云,惟于‘感恩知己’4字,一息尚存,每钦钦其在抱。”《随园诗话》中也提到明义这种说法和这首诗。这么说来,袁枚读到的《红楼梦》,很有可能就是从明义那里得到的。

不过,谈到《随园诗话》中转录明义此说此诗,问题就复杂了。不同版本的诗话,文字颇有不同。在某些版本中,明义这首诗,居然摇身一变,成了曹雪芹的作品。

我想说的其实是:如果“金陵城,六十里,容不住一个苕生子”确实仿自《红楼梦》,那大概可以说明,袁枚早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就读过《红楼梦》了。须知,那时,曹雪芹辞世还没有几年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