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问题导向”到“解决导向”

 独树逸 2018-08-31


文/风墟

有很多人向我提过这种类型的问题:

“老师我觉得自己的毛病特别多,我总是非常的敏感,和朋友交往很容易被他们伤害,但是我又不好意思向他们表达出来;

我最近也特别的抑郁,心境特别低落,很绝望,不知道该怎么办,工作也不想做,每天上班都很痛苦,总是一边痛苦一边拖延,但是我又知道这样是不行的,但就是还不愿意去工作,我也知道自己该多出去多和朋友聊聊或许会好一些,但是我就是不想出去,只想自己一个人呆着。

所以现在我每天都特别的焦虑,老师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一种心态呢?

那是因为,许多人把他们的“心理问题”,比如没有动力、我很焦虑、我没有自信等等,当成了他们不去“解决”问题的「理由」,于是问题就始终无法被解决了。

这样一种情况的逻辑,就好比你要减肥,但你觉得自己太胖了减肥会很累,所以就不减肥了是一样的。

“问题”本来就是需要你去“解决”的,但你又把“问题”当成了不去付诸行动的一个理由、一个阻碍。

……

那么我们要怎样从“问题导向”的思维,转变成“解决导向”的思维呢?

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破除“希望问题直接消失”的这种幻想。

我们必须深刻的意识到:问题只会在我们付诸实际有效的行动之后才能被解决。就像你面前摆了一个瓶子,想让它倒下,你得伸出手拨它一下。

如果你永远不愿意抬一下手,这个瓶子可不会自行倒下。

同理,如果你不愿意付诸行动,问题也不会自行消失。

但是这种“希望问题直接消失”的幻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人其实完全缺乏实际的“解决问题”的经验。

多数人在生活中从来没有非常强烈的主动争取过什么,遇到了重大的事件或问题,也没有拥有过明确的决心一定要把这个问题给解决。

他们很多时候都是随波逐流,浑浑噩噩,任由生活自由的发展,任由自己被外界推动着走。

因此在一开始,他们其实就是完全缺乏这种实际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因此,“解决问题”实际上对他们来说,这缺乏一种“实在感”和“落地感”。

他们会一直浮在问题的表面,而始终不愿意沉下来坚持去做些事情。

这种“浮在表面”的感觉,其实就是对问题的一种逃避。因为不愿意沉下来付诸行动,所以就让自己一直绕着问题打转,幻想着不用去直接面对问题、而在某一天问题就自行消失了,自己也就不用再承受痛苦了。

这种对问题的逃避,其背后的原因在于,许多人根本就没有建立“自己的人生只能由自己负责”这种意识。

实际上他并不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是只想要去“享受”。他只希望能够尽可能的享受更多,尽可能的让别人为他去应对问题,尽可能的付出的越少、得到的越多越好。

“自己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存在于他们的“幻想”之中的东西。而不是基于当下的、当前的自己实实在在所拥有的这些、所经历的这些。

他们当然也会去设想自己未来的生活,但那未来的一切在他们的设想之中,都是很“轻松”的就得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玄幻小说、言情小说能够吸引那么多人的根本原因。因为这些小说满足了他们内心最深处的这种幻想,即——不用付出什么努力,只需要依靠奇遇就能速成神功,只需要强迫就能获得美女对自己的忠诚,只需要依靠坑蒙拐骗、就能迅速发家。

包括那些7天学会XXX、一小时掌握XXX的网络课程,也是满足了人们这种“付出很少、得到很多”的心理。

当然了,如果课程内容过关的话,也许7天你真的就能学会XXX。但问题在于,很多人把这理解为:我只需要去“听”完7天的课就能学会了。我不需要在课上记笔记,不需要整理这个课程的思维导图,不需要反复复习那些重点知识,不需要花费时间去思考课程的内容以达成理解,更不需要学了之后去实践。

总而言之,他们只希望以最轻松的方式,获得最多的利益。

……

那么因此所导致的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他们会活的很飘。

他们会一直觉得自己很难找到生活的真实感,也难以从生活中感受到意义。他们很难能够踏踏实实的去做一件事情,哪怕是在做一件他自己很喜欢的事情,他的状态也难以百分之一百的投入。

所以他们总会觉得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觉得处处都很糟糕,很难有令他满意的地方,但是他又找不出最根本的问题在哪儿,不知道到底是哪儿出了差错,令自己获得这么不开心。

其实所有的问题本质上都来自于:他对自己现实生活的抗拒。

他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生活,没有认识到,当下所正在发生的一切就是自己的生活。

而是始终理所当然的把他自己潜意识中的那种“理想化生活”,当成是自己应得的,会认为那种理想的生活才是他真正的生活。

所以他总会在潜意识里有这样的一种理由:等我的那种理想的生活到来了,我就会好好努力了!

到那个时候,我就能充满干劲,每天的生活都很丰富多彩;

到了那个时候,那种美好的、没有太多问题的、充满了轻松快乐的一切,才是我应有的生活;

这种对未来的期待还有一种变体:

也就是认为:等我有了强大的动力的时候,我就会好好努力了;

等我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我的生活就会变得完全不同;

等我解决了自己的心理阴影,我才能够去好好生活;

事实上,这些所有的认为我到了未来要XXX我就会改变了、生活就会好起来了的幻想,本质上就是因为他们“现实”的生活经验太匮乏了。

或者说是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理解、也没有正视“现实生活”究竟是什么,所以他们才会一直活在一种“幻想”之中。

他们因为受到影视剧、回忆加工、情绪波动的影响,而把人生理解为是那种仿佛小说和电影中的跌宕起伏的剧情一样的东西。

因为“电影”和“小说”对我们的影响太常见、太频繁了,包括一些实际上有剧本、有剪辑却打着“真人秀”名义之类的节目,这些都大大的扭曲了我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

很多人根本活了一辈子都没有明白:文学作品、电影、电视节目,甚至包括你正在看的我写的这篇文章,这些所有的一切都是对生活的一种“抽象化”的描述、或者是“编排”。

当一篇文章告诉你:你按照我说的做就能获得幸福的时候,很多人对这种幸福的理解是:像故事里的王子公主一样衣食无忧吃喝不愁、天天有人供着的那种“幸福”;

或者是由他自己的各种幻想构成的:钱多到花不完,妞多到泡不完,食物多到吃不完。

你看,我们对于幸福的认知竟然是由“故事”告诉我们的,或者是由我们自己硬生生的给“想”出来的!

……

这一点其实是非常可笑的。

因为故事本身就不可能是真实的,任何故事、甚至包括所有类型文学作品的逻辑,它都是“作者”本人的逻辑,而不是现实的逻辑;

我们在没有充分接受现实生活的时候,事实上我们是无法知道“现实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所谓的幸福只不过是一种空想,是一种瞎扯淡;



就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人通常以为,那种幻想的生活是美好的,现实的生活是丑陋的。殊不知,人只有接受了现实,才能真正的心安。

记:是的,解决事情要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完成,很多人都知道问题所在,甚至知道应该怎么做,但就是没有行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希望通过等待,时间久了问题会自动消失,或者有人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或者等自己有能力了再解决。就比如读书这个事,大家都知道聪明人读书的效果好,那么有人就会把读不好书归到自己不聪明或者通过食补或者通过高人指点来瞬间让自己变得聪明,却不知道所谓的聪明其实都是人家不断地辛勤积累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