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上梁说喜话

 金日九 2018-08-31

客家上梁说喜话

撒果、抢果

客家上梁说喜话

红绳绑梁

客家上梁说喜话

立 柱

客家上梁说喜话

上正梁

2016年12月25日,是黄道吉日。因工作关系,我观摩了黄石寺起厝上梁仪式。虽说是寺庙造屋上梁,却也完全依照客家上梁的仪式。在整个上梁过程中,最吸引我的是木、瓦匠师傅们以喊唱的形式说出的喜话。

所谓的客家,既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也是一个文化层面的概念。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南方汉族移民群体中的一类,客家民系是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台湾等地原住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汉族民系,其形成的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如岭南、蛮夷等)土著文化,有古代汉民族文化活化石之誉。

说喜话,又叫说好,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客家人会说喜话、善说喜话,都是以喊唱的方式说出口的。人生有三件大事:娶妻、添丁、造房子。遇着这三件大事,当然要喊喜话祝福添彩。

这些喜话一般为七字句,也有十字句,句中偶有衬词,大体押韵。如建新房,从开工备料到完工进宅,每一个环节,都有喜话。从民俗学角度看,说喜话是民间歌谣中的一种仪式歌,从中既可以看出客家人建房时的习俗,也可以看出建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祈福祛灾的心态;从宗教学角度看,说喜话其实是道教符咒中的一种,同样也具有祈福祛灾的涵义。

造屋上梁,要定吉日良辰,多选在清晨旭日东升或正午艳阳高照之时。上梁前,木匠师傅对房子的正梁要完成照梁、浇梁两道仪式。照梁,是在两个筛子的正面贴上斗方红纸,红纸上写有“吉星高照”字样;筛子的反面插上三根芦柴花,谓之“辟邪剑”,筛眼谓之“千里眼”,取“识别妖魅、予以斩尽”之寓意。照梁仪式由木匠师傅主持,两位木匠师傅各持一筛,顺时针绕梁跑一圈,跑到正梁两端后,从筛眼里相互对视,再看一看正梁,然后把筛子挂到东、西两面山墙顶上。此时,木匠师傅喊唱一段喜话:

八宝地上砌华堂,今日吉时来照梁。

金筛一对两边竖,大红福字贴中央。

金筛好比团圆镜,照得金梁放金光。

辟邪宝剑东西镇,保我主家福寿康。

照梁仪式带有古代符咒的意味,因其迷信色彩太浓,现今好多人家已免除此程序。

浇梁,是在一只锡壶里灌上酒,用红纸塞住壶嘴。待吉时一到,即拔去纸塞,由木匠师傅把酒浇到正梁上。一边浇,一边说喜话:

美酒浇到木龙头,主家世代出诸侯。

美酒浇到木龙眼,主家八把珍珠伞。

美酒浇到木龙角,主家住上蓬莱阁。

美酒浇到木龙口,主家笑唱神仙歌。

这两道程序做完后,便开始上正梁了。东山墙上站一位木匠师傅,西山墙上站一位瓦匠师傅。木、瓦匠师傅各放下一根用红带缠着的麻绳,此绳叫做“龙绳”。东家在下面接“龙绳”,这叫“接宝”。

系好正梁后,木、瓦匠师傅从两端同时向上拉,一边用力拉,一边说着喜话:

金梁系在半空中,摇摇摆摆成金龙。

我问金龙哪里去,一心要登紫微宫。

两条玉龙盘玉柱,两只凤凰栖当中。

一片红云请玉皇,保举主家成富翁。

正梁准确地放到预定的位置上后,木、瓦匠师傅用千斤锤(一对木锤)在其上敲打三下,接着木匠师傅先开口说喜话:

日出东方喜洋洋,宝地上面建华堂。

前面砌的状元府,后面造的宰相堂。

东面筑的金银库,西面建的积谷仓。

凤凰不落无宝地,诸侯出在你府上。

木匠师傅刚说完,瓦匠师傅接着说:

红的绫,绿的绸,前檐拉到后檐头。

多子多福又多寿,大富大贵度春秋。

糕粽馒头白如银,散给前邻共后邻。

四邻和睦家道旺,越富越贵越康宁。

木、瓦匠师傅在说喜话的同时,将亲友们送来的红布从正梁上高高地披挂下来,挽成的金花高高地系在正梁顶端。木、瓦匠师傅每说一句喜话,下面围观的邻居和亲友要高声附和喊一声“好!”喜话不断,叫“好”的喝彩声也不断。接着,东家开始放鞭炮,木、瓦匠师傅就在正梁上面将早已准备好的花生、糖果、米糕、硬币等物品撒向人群,众人便上前争抢。争抢并不是真抢,而是凑凑热闹,增添喜庆气氛。抢不到也不要紧,东家会主动地送上几把花生、糖果、米糕等物品,一定不会让邻里和亲友空手而归。

此后,木、瓦匠师傅把千斤锤挂在堂屋的正梁上,用以镇宅。木、瓦匠师傅下来后,东家要给木、瓦匠师傅分发喜钱。上梁仪式便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当晚,东家要办上梁酒,以示庆贺。

在整个上梁仪轨中,出现最频繁的一个彩词就是“伏以”,它是喜话的导入词,师傅们只要张口,必定喊“伏以”。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彩词各不相同,有“伏以”“伏意”“伏乙”“伏义”“佛意”“佛爷”“福来”“福也”等。也许是各地方言发音差不多,但写法各异。

据王有军在《民间建房“上梁”喝彩习俗探究》中说,“伏以”究竟以哪个词为准?又是什么意思?人们众说纷纭,各有说法与出处。目前至少有三个版本。

民间版本。伏以是鲁班的大徒弟,上梁喝彩之所以开头一定要喊“伏以”,而不喊木匠鼻祖鲁班,是因为鲁班内心有愧于伏以,因而尊徒为师,先喊“伏以”的名号。

据说,在鲁班众多徒弟中,数伏以悟性最高,不管什么木工活,只要鲁班稍稍点拨,就能做得像模像样,备受鲁班的关注,再加上伏以为人诚恳,礼数周到,颇受师娘的疼爱。

一天,师娘见伏以闷闷不乐,便问怎么回事?原来鲁班要考量众弟子技艺,让他们三天内交出作业,明天早上就要交验。伏以说:“我做的木马不会走,师傅做的不但会走,还能腾云驾雾。”

师娘笑道:“你这个楞头青,不懂可以问师傅啊!”

“问过了,师傅让我自己琢磨,以示公平。”

师娘爱徒心切,便说:“这样吧,晚上我来帮你问清楚,你躲在床底仔细听。”

晚上睡觉前,师娘问鲁班:“你那帮徒弟学得怎么样?”

“都不错,尤其是伏以,绝顶聪明,说不定过几年就要超越我了。真是后生可畏啊!”

“有那么厉害?!听说他做的木马也是呆头呆脑,连动都不会动?”

“你知道为什么不会走?那里面可大有诀窍。”

“你还藏着什么诀窍?”

“木马做好后,在每个关节处用斧头敲一下,念个符咒才行……”并把咒语也说了出来。

半夜里,伏以趁鲁班睡着了,溜出房间。依师傅之法,木马也能腾云驾雾。

鲁班点验后,满腹狐疑:这个诀窍从来没跟徒弟讲过,只是昨晚娘子问起,与她说了。莫非娘子与伏以……

不久后,鲁班在给人上梁喝彩时,趁伏以不备,口念咒语,用五尺杆一比划,令伏以跌下屋顶,摔死了。谁知伏以因冤气太重,不能往生,整天纠缠鲁班。

后来,鲁班从娘子那里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徒弟,懊悔不已。为化解冤气,鲁班在上梁喝彩时,便尊徒为师,先高喊一声“伏以”(客家话中,“伏以”与“徒弟”谐音),以示歉意和纪念。这个规矩,木匠师傅代代相传,传到现在。

伏以是鲁班的徒弟,其说法仅存于民间,史料中并没有确切记载。明代古籍《鲁班经匠家镜》中载有“伏以”一词,但并非是人名。因此,从史料上看,伏以是鲁班的徒弟,应该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专家版本。有研究者认为,“伏以”一词最早见于道教和佛教,是宗教用词。伏,指俯伏下拜;以,指禀事陈情。

“伏以”一词在古代史料中并不鲜见。如道教疏文中,主要为信徒向神明祈告时使用,有“躬身俯地”之意,如:“伏以,伏以青玄御运,敷慧露以流滋;黄籙开图,耀庆云而飞洒。金简焕龙符之秘,瑶图开凤笈之奇……”再如,古时官员向皇帝上奏折:“伏以皇帝陛下,浚哲文思,含宏光大,智周万物,日辟四方,既容能改之非,许降自新之恕,将功补过,舍短从长,矧兹近代相持,岂足深机远料……”(《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袭列传二》再如,韩愈《论佛骨表》:“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从以上情势分析,民间上梁请求神灵庇佑时,套用“伏以”一词,是极好理解的,也是说得通的。伏,本是状词,意思指像狗一样地趴在地上,引申为“依从或服从于”。它表现了百姓对神明的一种敬畏,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表达了喝彩者代表东家虔诚地向天上神灵和鲁班祖师祈祷,请求赐福施恩、庇护保佑的意思。

地方版本。江西、浙江一带,民间上梁喝彩时也有喊“福来”“福也”的。据调查推测,“福来”“福也”之语应该是由“伏以”一词演化而来。这其中缘故,有两层因素。

一方面,缘于发音相似。江西、浙江两省交界,地域相连,民间往来频繁,语言发音上有些相通。“伏以”的发音与玉山、常山、江山、衢州等地方言中的“福来”“福也”非常相似。由于早前民间工匠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喝彩词大多采取口口传授的方式,“伏以”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又不常见,以讹传讹,“伏以”变成了发音相似的“福来”“福也”,可能性极大。

另一方面,缘于寓意吉祥。“伏以”的谐音词有许多,人们选择了“福来”“福也”,其主要原因还在于“福来”与“福也”寓意福气多多、幸福美满,符合老百姓的审美观。上梁吉时,华堂之上,工匠一句又一句的“福来”“福也”彩词,仿佛在召唤五福临门,定然令东家喜笑颜开,心花怒放。

整个程序结束后,我找到了做大木的肖师傅,问他这些彩词喜话他还说得完整吗?他说,现在已经说不完整了,他所说的,是从前跟师傅学的,再往里边加些祝福的话。他说,古时建房喊的喜话是很全的,不过现在基本上已经失传了。

听了他的话,我更加觉得,收集整理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喜话,做为资料记录很有必要,可以让后人记住这些行将消逝的民俗文化。还好喊喜话的大都是客家人,所说的喜话也大体相同。于是写了这篇文字,算是收集整理。

(童杨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