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器?或是洁具?

 汐钰文艺范 2018-08-31

西汉南越王墓的西耳室中出土了7件饼形陶响器(图1),后藏室出土了9件鱼形陶响器(图2),它们都内置小颗砂粒,摇之沙沙作响。当年的考古发掘报告将之称为“沙镲”,即用于伴奏的一种乐器,类似于今天的沙锤。有趣的是,同属西汉时期的徐州狮子山楚王墓中也出土了几件非常相似的陶响器(图3),徐州专家定名为“爽身陶器”。那么这类中空、内装砂粒的陶响器是乐器?还是沐浴除污用具?我们不妨找些资料进行一番对比和梳理。 

 

图1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饼形陶响器   

图2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陶响鱼

 

西汉南越王墓:饼形陶响器 7件,出自西耳室。内装砂粒,摇动沙沙作响。面饰放射式蓖点纹,有些面饰圆圈戳印纹。大小略有差异,直径在8-11cm,厚3.8cm(图1)。鱼形陶响器 9件,出于后藏室,用泥捏为两片,合成空心鱼形烧成,火候较高,胎质坚硬,内装砂粒,摇动作响。鱼身两面划有鱼眼、嘴和鳃盖,体上戳印鱼鳞。鱼长11.5-12.5、头宽4.4、体厚2.4cm。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墓室的沐浴区内自铭“沐浴”的银盆中出土爽身陶器数件,陶搓、石搓各一件(图3-6)。爽身陶器:扁圆形,内中空,用两个弧状压花陶片对合而成,鼓肚,薄边,便于握持,手感很好,直径8.5-9,厚2.5cm;陶搓石:扁体长方形陶器,两面压制有不规则绳条纹,边饰星图纹,沐浴时搓背搓脚之用,长10.4,宽6,厚2.8cm;沐浴搓石:长圆形,内中空,很轻,摇晃有声,表面有细密的小孔,粗而不糙,长20cm。

 

图3 狮子山爽身器具出土的沐浴铭文银盆        


图4~6 沐浴爽身陶器、陶搓、石搓

 

一、名称混用使器物功能可能被误解

《西汉南越王墓》发掘报告记载:“摇响器,类似于古代人演奏用的沙镲”。很多研究学者根据这句话将之确定为乐器进行研究。然而“摇响器”,或说作为乐器的陶摇响器在西周至汉代出土仅见南越王墓一例。另一种同名相似器物主要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先秦及其后已颇少见,也称“陶响器”或“陶响球”,是新石器时代常见的陶制发音器具,多呈球形,有些带柄。基本特征是;中空,内装陶丸或石子,摇之沙沙作响。外表刺有蓖点几何纹或钻有透孔。因这类器物也有做成盒状或饼状,统称陶摇响器。因此,作为乐器的陶摇响器是新石器时代的常见乐器而非汉代。

研究者对2012年以前我国出土的300余件新石器时代陶响器进行分类,共分9种形状,多半为球形——表面有纹饰、镂孔。与南越王墓陶响器最接近的“饼形陶响器”,仅有两件。可见南越王墓的饼形陶响器即便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也是非主流的乐器类型。这让这些出土于汉代的陶响器追溯发端于远在新石器时代的乐器源流就显得非常牵强。因此笔者认为两者并无联系,是定名同而外形近造成的误会。

新石器时代盒形陶响器

 

二、南越王墓出土陶响器因形制特征不符合乐器的发音要求,无法实现伴奏功能。

从陶响球的发音原理和功能上看,南越王墓出土的陶响器无法实现发音伴奏功能。镂孔型陶响球的发声功能要明显胜于非镂孔型陶响器,其所具有的球形空腔较大,便于发声和传播;内部较大的陶丸(为了不至于使其在摇晃过程中脱出)和用硬陶制成的球壁令其在相互撞击的过程中能够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因而具备伴奏功能。这些作为伴奏乐器必备的利于发声的优势,南越王墓出土的陶响器均没有。而且南越王墓的陶响器(无论饼形或鱼形)是个闭合的整体,其摇晃时需要用手掌覆盖住器物的大半个部分,这样的把持方式,对于器物本身声音的外传也是极为不利的,根本无法与今日之沙镲相比。

 

三、商周至秦汉时期遗址中曾出土过数件饼形陶响器,让我们对其功能有了进一步认识。

安志敏先生曾针对所见到的各种有糙而不平麻面外表的陶制器物(有的是单片形,类似瓦片,称为“㼽”或“搓”;有的是中空陶质,就是我们现在讨论的陶响器)著文分析其功能,认为用途上包括:清洁搓垢、刮制皮革或其他等。并提出,这类器物若与盥洗用具共出,应是用于沐浴清洁。根据伴出物推测其功能是较为科学的判断方法,但由于很多墓葬遗址破坏严重,一些早期出土的该类器物没有明确的出土位置记录,使学者们难于判断其功能。

以下3件标本是安文中认为具有“除污功能”的“搓”具,共同的特征是中空,泥制灰陶,质坚硬,表面有凸起的装饰。

1、河北易县出土,约为战国时期遗物。直径8.8,厚3.7cm。


2、陕西西安半坡二号战国墓出土。直径9.5,厚2.3cm。


 3、山西山阴古邑村出土,战国到汉代遗物。形状如青蛙或蛤蟆,长10.5,宽8.5cm。一面为双鱼纹,一面为龙纹。

   

标本1、2与南越王墓出土饼形陶响器颇似,标本3与鱼形陶响器颇似。另外还有几件形制近似但功能存疑的器物一并列出,以对比参考。


4、陕西黄龙西山坡陶饼,战国遗物。泥质灰陶,合范制成,火候较高,整体布满小乳钉,器物中空,内有砂粒,摇之有声。直径11,厚2.1cm。伴随出土的有两枚铜编钟。


5、秦都咸阳城遗址,陶饼2件,细泥质,中空外鼓,内有小石丸一粒, 摇动时发出清脆响声。上下两面均模印图案花纹,十分精美。器径9/10cm。陶鱼2件,鱼身中空外鼓,内含一粒小石丸,长15cm。


6、河南新乡五陵村西汉早期墓,陶响盒1件。里面有石子,摇动作响。盒两面模印棱形纹、鱼纹和小点图案。直径10、厚4.2cm。


值得思考的是标本3、5、6的器物上均用鱼作装饰图案,是否暗示着这类器物的使用与水相关?


四、徐州狮子山西汉墓中,陶响器与作为洁身沐浴之用的“㼽”或“搓”具同出,使我们对这类陶响器的功能判定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定位。

狮子山的这件“陶响器”被命名为“爽身沐浴用具”,出自专设的沐浴空间。室内成组放置一批沐盘,沐鉴、沐鋗、釜、鍪、扁壶等御用大型沐浴铜器和银器,器皿中盛放有各类中草药、香料、浴巾、麻布、漆奁盒、化妆品等。在一件有“沐浴”铭文的银盆里出土有陶响器数件、陶搓、石搓各1件。饼形陶响器与其他两种形制的搓具同出,确定了这种饼形陶响器不是乐器而是洁具。

 

五、作为沐浴洁肤之用的“搓”、“㼽”在商周至汉代的遗址中出土较常见,尤其在一些大型汉墓中,设有浴室,里面都出土沐浴器具。 

战国中山国灵寿城遗址中出土了17件㼽,即“民间搓澡用具”,在同期的中山国第二代国君墓,成公M6的漆鉴内也出有2件陶㼽。

城址中出土的17件㼽分两式,I式,长圆形,板形凸弧似筒瓦,板中间有一条素面带纹,其左半部的擦面制成麻点面,右半部制成竖划纹。II式长方形平板状。此类型陶㼽与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之陶搓石非常相似。

 


成公M6出土的2件陶㼽,为细泥灰陶,陶质坚硬:


江苏徐州黑头山西汉刘慎墓中(墓主为西汉楚王的宗室成员),西边厢北部有较为集中的陶搓石等沐浴用品出土。陶搓石椭圆形,似河蚌。顶面卧有一蟾蜍,背部饰颗粒状圆点,器身下部同样装饰小圆点。器身长9、高4cm。


满城汉墓一号墓(西汉中山国王刘胜墓)后室中的侧室,相当于浴室,也出土有石搓2件,质料为玄武岩火山弹,轻而粗糙,有蜂窝状小孔,呈黑灰色。器作扁平长圆形。完整者,长19.7、宽5.7cm。伴随出土的器物有灯、罍、盆等铜器。



江苏盱眙县大云山西汉江都王(第一代江都王刘菲)一号墓中,南回廊下层西部洗浴用品区,出土有:陶搓1件,器表绳纹基本消失,长11.3、宽5、厚1.5cm。同位置还出有鼎、缶、灯等。石搓3件,由火山石磨制而成,器表有蜂窝状小孔,扁圆形,直径8.2/7.4、高3.5/2.6cm。另一件长条形,器身略厚,长18.3、宽6.3、高3.9cm。


六、结合南越王墓陶响器的出土位置判断,功能与沐浴、清洁相关更合理。

根据张建峰在《秦汉时期沐浴方式考》一文中所述:西汉时期一些大中型墓葬中,都有浴室设施的发现,结合已经确定带有浴室空间的汉墓及其出土的相关沐浴用品,盆、鋗、壶、鍪、匜、勺等都可能在当时用于沐浴;一些带有铁链的壶、筒等也多与沐浴有关,是用来运输水的工具;鼎、鍪则是用来烧制热水提供沐浴之用。

对比狮子山楚王墓等大型墓葬,南越王墓的面积很小,仅为大型汉墓的几十分之一(南越王墓墓室面积100平方米,满城刘胜墓2700立方米,狮子山楚王墓851平方米),分室简单,没有专门设置的浴室空间,饼形陶响器出自“存放墓主生前珍玩”的西耳室,近旁出土两套杵臼、四连体铜熏炉及大量鼎、陶瓿、铜鍪、铜鋗、铜匜、铜壶、铜提筒等盥洗用具;另外几件陶响鱼出于后藏室(该室为厨房之所,以食物和饮食器具为主),周围也同出大量盥洗器。虽然与饼形陶响器同出的器物中有铎、琴钮、瑟纳、玉舞人等音乐器物,但仅此一点就判断其为乐器怕颇为牵强,且南越王墓专用等宴乐空间有另外等耳室,并非陶响器出土等西耳室。

非常遗憾,汉代出土的与南越王墓陶响器形制相近且功能明确的此类器物仅徐州狮子山楚王墓一例,因此该器物功能定位仍可讨论。我们也只能期待未来有更多新材料的出土和及时公布,使南越王墓的这些“陶响器”的功能有一个更为明确的认识。

另:该类器物在考古学中还有其他被认定的功能,如儿童玩具等,因不在本文讨论范畴,故没有提及。

 

本文节选自林冠男《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陶响器试析》,原载《东南文化》2018年第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