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好文」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却没啥进步?原因在这儿

 竺言小聚 2018-09-01

你可能一周读一本书、也可能一个月读一本书,当然你也可以说你一天就能读一本书。但是有一个现象,在绝大部分人身上屹立不倒,那就是读过的书,过一段时间就模糊不清了,甚至忘的一干二净,就像黑板擦在大脑中擦拭过一般。

这是个让人十分头疼的问题,但是你不能怪怨记忆力,因为它是无辜的。不论你的记忆力多么强大,根据“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但是不会停止。),你的大脑总会“抛弃”掉一些东西,这就好比当你的手机内存储满的时候必须卸下几部电影一个样。

所以你读了那么多书,却进步缓慢的原因,不在记忆力,而在于你还不会阅读!我们普遍以一种错误的“阅读模式”将战斗进行到底,我们习惯于从书的第一页,读到书的最后一页。可是问题来了,正是因为我们收割了整本书的庞大信息量,导致了我们难以找出重点,更无法在重点处停下来让大脑飞起来、去思考一番。

厘清不了重点,缺乏思维的参与,我们的大脑自然雁过不留痕,难以深刻地镶嵌在大脑中。当我们面临问题,需要想办法的时候,这些知识也就无法像美女一样,在你的大脑里轻易地出现,所以知识不能用时调取,没啥进步也就成了必然。

 

那到底该怎么读书,才是正确的呢?这里我们只讲实用类书籍的读书方法(文学类书籍除外),因为实用类书籍对我们个人发展影响最为明显和深刻,它潜移默化甚至立竿见影地影响和促进我们思维方式的升级、认知能力的增强和个人技能的革新等等。

第一步、目的性读书

首先,我们要有这样的认知:读书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必须每天读多少页、多少天读完以及一年读多少本。这些数量毫无意义,因为漫无目的的读书方式,你会收益寥寥,也就掉进了错误的读书模式陷阱。我们的大脑就像狩猎者,你的目标越明确,它越能表现出战斗力,高效且记忆深刻。

举个栗子,你读《单核工作法图解》这本实用类书籍,你首先要明确,你是要来寻找答案来了,作者多年的经验、阅历和凝结出的方法论,能够帮助你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果你想找到,如何才能不再拖延的方法,你就完全可以跳到书的第三章去读,因为解决拖延的方法论就在这里,而不是惯性地从第一页开始读。这样目的性读书,一方面能让你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让你节省了脑力和时间。

第二部、搜寻知识点

在阅读实用类书籍时,如果你搜索到了你想要的解决方案,但是呢你又想获取这本书里的其他知识,那么也应该跳着读,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是在读小说、也不是闲的练习阅读,你是要寻觅知识点。阅读的本质就是寻找知识点。那什么是知识点?简而言之,就是你在阅读时候,所看到的有价值的信息。它可能是一个概念、一个原理或者一个论点等等,比如证实偏见、时间贴现、复利效应、规模效应等各学科基础知识点。

那么为什么要把焦点放在它们身上?我们都知道概念或者原理,它们都有一个普适性的特点,能够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解决工作上的很多难题。它们的特质就是在默默无闻地架构着这个世界,支撑着各种复杂的系统,如果我们掌握这些概念和原理,我们就能举一反三,就能更为容易地触及问题的本质。

 

在实用类书籍里,知识点的密度并不是挤挤挨挨、水泄不通的。一本书里,它可能只包含了几十个知识点,其中1个是最主要的论点;4个是支撑它的分论点;10多个散落在各章节,是各章节的主要核心;其余20个,作者可能觉得不重要,简单带过。所以你的正确操作,就是阅读的时候不断翻页,搜割知识点。

第三部、建立联系

紧接着第二步,当我们碰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停下来,把它们弄清楚:

这个概念,它还适用于哪些领域?

这个原理,它能解释哪些现象?

这个论点,有没有科学的实验支持?

比如你在一本书里读到“证实偏见”(指人们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支持我们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观点的信息往往会忽略掉。)这个心理学概念。你之前没有听说过或者有过一面之缘却不甚明白,那么此刻你应该做的就是合上书,让大脑尽情“腾云驾雾”和“翻江涛海”,好好想想在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现象可以用此概念来解释。这时,你会发现地域歧视的现象就能够用这个概念来解释。

比如河南是遭遇地域歧视最严重的地区,我们习惯于只看到或者放大河南不好的一面,而那些河南的闪光点就会选择性忽视,这就是证实偏见所起的作用;再比如网络上某个明星的死忠粉丝群体,他们是受不了别人对其偶像的“大不敬”,即使这些“大不敬”是确凿的,例如自我炒作、说了错话等等,但是他们也会视而不见,不断用有利于他们的观点来进行反击,显然这也是证实偏见在行为上的影响。这样思考,你会发现你能举出很多的例子。用一句我们听的耳朵里都起茧的话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当然,这些概念或原理,不仅能解释这个世界的现象,还能帮助我们挖到问题的本质,进而思考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复利效应”,我们一提到它就认为是金融领域专用,其实在学习、在个人成长领域,复利效应都无处不在。比如你努力学习,考出了好成绩,而好成绩又让你不断努力学习,紧接着成绩更加的好;再比如你每天跑步,减肥取得明显效果,而好效果又使得你坚持跑步,最后跑出个S性身材。所以,你发现这里面有个正反馈(考了好成绩/减肥有效果),正是正反馈的加持,推动了你在该行为模式下不断前行。这里就是复利效应的体现。当你理解了复利效应这个概念的普适性,你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自律的人会有开挂的人生?为什么高手会一直强悍下去?为什么会有马太效应了?

再转到阅读的上,如果你经常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养成一个小习惯,你会发现你的进步将是惊人的,你看问题更容易看到本质,你的脑袋里的知识总是随用随取,用1/2、1/3甚至1/4的时间就能超越同领域的其他人。前百度最年轻副总裁李叫兽,2014年大学毕业,2016年就成了百度有史以来最年前的副总裁,他的阅读之道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他在书中看到一个有价值的理论,总会问自己“还有那哪些些现象被这个理论所解释”,他每次不找到5个以上就誓不罢休;前青山资本董事总经理李倩,曾是新闻出身,但是做品牌营销三四年所取得的成绩,就超越了别人十多年。李倩读书也是专注于原理,然后联系实际,揪出问题的本质。

《学习之道》的作者乔希说:“我们能成为顶尖高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我们一起划下重点:

如何读书才最有收获?第一步、目的性去读;第二步、搜寻知识点;第三步、建立联系。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还望你能转发一下,帮助更多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