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小提琴音乐的历史与发展<續二>

 智者的寶庫 2018-09-01

现代小提琴音乐的历史与发展<續二>

 

 

        第三篇  古典主义时期的小提琴音乐


所谓“古典的”准确地说,原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典的古代。那是西方文明两个伟大的时期。多少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回顾往昔,而且企图借鉴那个时代的文化精华。因此古典主义艺术是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的艺术。

弦乐艺术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

弦乐艺术古典主的突出特色是奏鸣曲和交响曲形式音乐的出现。一般人们把从1750年开始到贝多芬逝世为止的这一时期的音乐定为古典主义音乐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作品的要求不断提高,小提琴家演奏技术也获得很大发展,左手和右手技巧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左手依靠揉弦,装饰、和声以及不同弦上,不同把位上的声音表达,获得了色彩斑斓的音色变化。

第一章  意大利古典主义时期的小提琴音乐

一、意大利小提琴音乐的衰退

古典主义时期小提琴音乐的中心已转向德奥地区及法国的巴黎。意大利本土的小提琴音乐学成于本国,但在他们艺术的黄金时期全部服务于欧洲其它各国,在法国、瑞典、荷兰、德国、波兰,俄罗斯,英国等国都有意大利小提琴家们的足迹出现,但在本国的土地上没有他们生存的条件。从十六世纪下半叶到十八世纪上半叶这两百多年是意大利小提琴音乐艺术的黄金时期,小提琴音乐艺术的中心在意大利,是欧洲各国小提琴爱好者向往的地方,纷纷奔向意大利,向意大利人求教。从1750年左右开始,意大利的小提琴音乐艺术出现了衰退的迹象,小提琴爱好者向往的中心是德国的曼海姆,奥地利的维也纳,法国的巴黎。

二、古典时期的意大利小提琴家

1、普尼亚尼17311127日生于都灵;1798715日卒于原地)

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教育家。十八世纪意大利古典小提琴学派最后一个卓越的代表人物,普尼亚尼是著名小提琴家维奥蒂的老师。

普尼亚尼是索米斯的学生。1752-1754年任都灵宫廷乐队首席。1754-1770年间在欧洲各国旅行演奏,曾在巴黎和伦敦长期逗留,担任当地意大利歌剧院乐队首席。1770年回都灵仍任宫廷乐队首席,1776年升宫廷音乐指导,并在他主办的小提琴学校中收徒。他的学生中有:维奥蒂、布鲁尼、波莱德罗和孔弗尔蒂等。

普尼亚尼是当时驰名欧洲的小提琴演奏家,他的演奏以感情丰富,风格严谨,弓法精致著称。他的作品有:9首小提琴协奏曲、14首小提琴奏鸣曲、6首弦乐四重奏,13首弦乐与木管八重奏,以及许多室内乐作品,歌剧、神剧、清唱剧、芭蕾舞音乐等。

2、坎帕尼奥利1751910日生于弗拉拉;1827116日卒于德国诺伊施特雷利茨)

意大利小提琴家、指挥家、作曲家,纳尔迪尼的学生。

坎帕尼奥利曾在意、德两国的宫廷乐队服务多年。1783-1788年间在欧洲大陆旅行演出,1797年任莱比锡格文特音乐厅交响乐队指挥。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奏鸣曲、二重奏等;还有一套为中提琴而作的随想曲(OP41)。

3、维奥蒂1755512日生于皮德蒙特的丰塔奈托;182433日卒于伦敦)

维奥蒂在意大利的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小提琴家,作曲家。有人形容他“是古典主义音乐世界崇山峻岭中的顶峰”,他的演奏风格里有一种崇高雄浑的力量,感情奔放,精神饱满,散发着高尚,刚毅的英雄气概。他对小提琴艺术的贡献,不在于技术的探索而在于风格的建立。

维奥蒂因其在艺术高峰时期常驻法国巴黎从事演奏和教学工作十年,对法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人尊称他是法兰西小提琴学派之父。将他与克莱采尔、巴约和罗德并称为法国小提琴古典学派的创始人。

1)维奥蒂简介

维奥蒂的父亲以打铁器为生,颇精通音乐,教儿子拉小提琴。13岁得阿方索亲王的赏识,出资送他到都灵随普尼亚尼学琴,不久练就小提琴绝艺,随师出访德、波、俄等国,在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娜二世宫廷受到热烈欢迎。1782315日,在巴黎圣灵音乐会举行首演,一举成名,轰动法都。皇后玛丽·安东奈特聘用他为室内乐师。与皇后理发师合办歌剧院、兼任经理。大革命后仍留居巴黎3年,后因形势危急遂移居伦敦。在英国扎洛蒙音乐会表演自作协奏曲,兼任意大利歌剧演出指挥,后又因人诬告为法国奸细,被迫离英去汉堡附近小镇暂避。1801年潜返伦敦改营酿酒业,因经营不善而致负债累累。法王朝复辟去巴黎投靠旧主,任巴黎意大利歌剧院院长,又屡遭事故。1822年返回伦敦寄居女友家中,身心俱疲,郁郁而终。

2)维奥蒂的演奏风格和他的作品

维奥蒂在西方器乐史上无论演奏还是作曲均居首位,他继承了强调音色美的意大利传统并创造性地揉合了当时法国进步艺术的宏伟风格,形成了一种新的技术标准和音色观念。当时的评论家将维奥蒂的演奏特点归纳为三条:首先是宽阔有力,饱满的音色;其次是清晰而富于歌唱性的连弓;第三是运用丰富的弓法技巧,用明暗对比来表现情绪的各种变化。他将表演水平由纯娱乐性质提高到艺术完美的境地,无愧为现代小提琴演奏艺术主要创造者之一。他首先把奏鸣曲式用之于小提琴协奏曲,并形成一定规范。就写作独奏及乐队伴奏部分精致,严正,典雅而论,可谓开创新纪元。维奥蒂一生作有29首小提琴协奏曲;10首钢琴协奏曲;2首双小提琴交响音乐会曲;21首弦乐四重奏;36首弦乐三重奏;54首小提琴两重奏等。

3)维奥蒂的影响

维奥蒂的时代古典主义已发展到全盛,浪漫主义因素正在出现,音乐的规模和内容都比巴洛克时期发展了许多,他一生写有约二百部小提琴作品,光协奏曲就达29部之多,在他身后再也没有人写过这么多部小提琴协奏曲。作曲家们把这些小提琴协奏曲当做经典文献加以研究,贝多芬在写他那部伟大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时把维奥蒂的第二十小提琴协奏曲当做创作的典范加以研究。

维奥蒂的《第二十二小提琴协奏曲》是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学生的教学曲目,在中央音乐学院校外水平考试中列入第八级曲目,《第二十小提琴协奏曲》也被采纳,做为第六级考试曲目,此外经常用做教学曲目的还有第二十三首。维奥蒂的这几首协奏曲是流传最广,产生影响最深远的。

世上如果没有维奥蒂,也许就不会有帕格尼尼的出现。维奥蒂制定了小提琴的演奏规则,尤其是弓法的运用。他的演奏典雅,雄浑,音色优美,结合火一样的热情和前所未有的敏捷娴熟。帕格尼尼卓越而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奏技巧是建立在维奥蒂的基础之上的。

维奥蒂还为法国小提琴学派的形成作出过贡献,他艺术形成的最辉煌十年是在法国渡过的,他在法国的几位学生后来都成了小提琴史上的显赫人物,即:罗德、克莱采尔、巴约,他们是巴黎音乐学院的第一批教授。因此,他被法国小提琴学派尊称为“现代(特指19世纪)小提琴演奏的缔造者”。

4、菲奥里洛175561日生于不伦瑞克,卒于1823年前后)

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初学曼陀林,后改学小提琴。1777年他作为小提琴家在彼得堡出现;1780-1781年在波兰演奏小提琴和曼陀林;1782-1784年,在俄国里加担任乐队指挥。1785年,作为小提琴家成功地在巴黎演出。1788年去伦敦参加著名的“所罗门弦乐四重奏”,演奏中提琴。他写过多种形式的弦乐器合奏乐曲,小提琴协奏曲、奏鸣曲等,共约200首;但最著名的是《36首小提琴随想曲》。有充足的理由认为,菲奥里洛的《36首随想练习曲》,属于小提琴文献中经典著作。它是每个小提琴演奏家必修的教材,它包括有小提琴技术方面的各种训练,但没有循序渐进的安排,需要有经验,有目的地选用它们。

三、古典主义时期意大利著名小提琴作品赏析

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22     维奥蒂作于法国

这首乐曲技巧全面,音乐性强,是提琴艺术中的一个珍品。全曲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中板,起始于乐队一段短小的引子,紧接着独奏小提琴奏出该乐章的主题,旋律优美典雅,恬静而平稳。经过短促的转调后,第二主题出现,仍由独奏小提琴表达,其效果与前者类同。第二乐章慢板,是一曲极其迷人的音乐。在乐队奏过十小节后,独奏小提琴拉出主旋律,明朗而又简洁。第三乐章有点像回旋曲形式,独奏小提琴再一次演奏该乐章的主题,经过乐队合奏后又导向第二主题。结尾前有一次主题反复,把乐章的主要素材推向顶峰,使音乐达到逻辑上的完美。

第二章  德国古典主义时期的小提琴音乐

第一节  曼海姆乐派

一、曼海姆乐派

曼海姆乐派是早期古典时期最重要的音乐流派,由当时聚集在德国曼海姆地区的艺术家们组成,他们成立了最早的交响乐团“曼海姆管弦乐团”,并在斯塔米茨指导下,成为技术高超,素质优良,闻名全欧的交响乐团。斯塔米茨还用渐强的方法,加强并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因此,“曼海姆管弦乐团”从客观上为交响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曼海姆乐派对于交响曲形成的最后确立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斯塔米茨和他的弟子将意大利式交响曲的第二第三乐章之间增加了一个小步舞曲乐章,将交响曲规范为四个乐章,并发展了奏鸣曲式的原则,最终确定了古典交响曲的形式。

作为曼海姆乐派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的斯塔米茨,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小提琴家,主要作品包括50部交响曲和12首小提琴协奏曲等,其音乐风格在总体上体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并已经明显脱离了洛可可风格,是较纯粹的古典风格

二、曼海姆乐派的主要人物

1、斯塔米茨17176月生于波希米亚的涅梅茨凯布罗德一个富裕的音乐世家;1757327日以39岁的壮年卒然离世,同月30日在曼海姆入葬)

德国小提琴家,指挥家,作曲家。父亲是他的启蒙教师。1728年,11岁的斯塔米茨被送到伊赫拉瓦进耶稣会办的音乐专科学校深造。这所学校拥有当时最优秀的音乐师资队伍。学生中荟萃欧洲乐坛一流的新秀。斯塔米茨在这里学艺六年,迅速成长为公认的小提琴演奏尖子。后来他又进布拉格大学一年,后离开大学,过起巡回公演的生活,足迹踏遍大半个欧洲。1741年接受曼海姆宫廷的聘请,加入曼海姆乐队,先后担任第一小提琴手,乐队首席,器乐总指导,乐团指挥等职。1745年末他开始主持曼海姆乐队的训练。当时的音乐评论家认为斯塔米茨是训练乐队的高手,在评论中这样写道:“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弓法技巧,只要点一点头或者肘子稍稍动一下,就能把最大的乐队完全调动起来。他是帕拉丁乐队特有柔和悦耳音色的创造者,他创造的一切神奇效果令当时整个欧洲听了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世界上没有哪个乐队能够领先于曼海姆人。它的‘强奏’有如雷鸣,它的‘弱奏’有如早春大自然清新的气息;它的‘渐强’犹如走近百丈大瀑布;它的‘渐弱’犹如清澈小溪潺潺向远处流去。”斯塔米茨还是一个多产的作曲家,共作有51首交响曲,38首交响音乐会曲,60多首协奏曲,有曼海姆最多产作家之称。

2、坎那比希17311231日生于曼海姆;1798120日卒于法兰克福)

德国小提琴家。斯塔米茨的学生1759年任曼海姆交响乐队首席。1778年在慕尼黑得到相同的职位。他的才能曾得到莫扎特父子的高度赞扬。他的儿子卡尔(1771-1806)也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1800年任慕尼黑交响乐队的指挥。

3、弗伦茨尔173664日在曼海姆受洗;181193日卒于曼海姆)

德国小提琴家,作曲家。自幼在恩师斯塔米茨的影响下成长,11岁便参加宫廷乐队工作。23岁便成为乐队工资最高的乐师,年薪500弗罗林。1768年在巴黎圣灵音乐会上登台献技,博得听众热烈喝彩《法兰西信使》撰文高度赞扬,莫扎特给他写信也备诉倾慕之情;1774年升任乐队首席;1778年宫廷驻地迁往慕尼黑,他留在曼海姆任国立剧院音乐指导。同年秋天与当地名流共同创办学院音乐会,该项活动随后一直是曼海姆音乐生活的中心。作品有5首交响曲,7首小提琴协奏曲,4首弦乐四重奏,6首两把小提琴及大提琴三重奏鸣曲等,其音乐具有曼海姆乐派第二代创作的特色,弗伦茨尔为当时欧洲最优秀小提琴演奏家之一,后来法国罗德及克鲁采尔一派演奏风格和技巧曾受其影响。

第二节  维也纳古典乐派

一、维也纳古典乐派

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二、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

1、海顿:一生为弦乐艺术奠定了一个最和谐最美妙的室内音乐演奏形式--弦乐四重奏。这一点也不亚于他在交响乐方面的成就,也可称他为“四重奏之父”。

海顿(173241日生于奥地利;1809531日在维也纳与世长辞)

海顿漫长而光辉的音乐生涯是人类真正开始理解和欣赏交响乐的起点。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讲,把海顿誉为“交响乐之父”并不恰当,比海顿早的一些作曲家已经使用过类似的形式,但是,在规范的音乐中为交响乐作品奠定地位的第一位作曲家却是海顿。他在三十六年的创作生涯中谱写了上百部交响乐作品,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地探索,终于找到了一个固定的音乐形式,这个形式一直流传至今——当然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所以,我们今天能够谈论交响乐队的交响音乐会,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海顿。

海顿生于奥地利的一个贫苦车匠家庭。六岁开始学习音乐,八岁进教堂唱诗班当歌童,刻苦自学作曲理论,1761年起任宫廷指挥达三十年之久。他的作品甚多,有交响曲一百零四首,弦乐四重奏八十三首,钢琴奏鸣曲五十二首,神剧五部,歌剧十九部,以及各种独奏乐器的协奏曲,其他还有室内乐、弦撒曲,清唱剧,独唱康塔塔、歌曲等。其中以清唱剧《创世纪》、《四季》、交响曲《告别》、《惊愕》、《时钟》最为著名。他一生始终保持平民意识,在创作上又与其故乡民间音乐保持联系,作品中充满民间的淳朴,明朗、幽默、愉快的乐观主义精神。

海顿在小提琴方面的曲目有,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第一协奏曲》《G大调第二协奏曲》《bB大调第三协奏曲》和经过后人改编的《小夜曲》(作品35)等。

2、莫扎特:他的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成为后世发展音乐想象力的“源泉”,他的第一至第六部小提琴协奏曲中流露出喜歌剧音乐的精灵,他创作的弦乐艺术作品和其他作品一样,是欧洲乃至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都能接受的音乐语言。

莫扎特(1756127日出生于奥地利;1791125日逝世于维也纳)

莫扎特,一个音乐界迄今为止毋庸置疑最有天赋的人才,他对音乐的接受能力大得惊人,5岁时不但弹得一手好钢琴,还学会拉小提琴,而且开始尝试作曲。八岁他已写了几首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他一生共创作了22部歌剧,40多部交响曲,大量器乐协奏曲,室内乐及各种形式的声器乐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D大调(加冕)钢琴曲》、《安魂曲》、小提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等。莫扎特大量的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大大丰富了世界音乐文化宝库。莫扎特的音乐风格优美、秀丽、典雅、热情,听后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他的音乐像泉水一样清澈透明,纯洁自然,处处充满了愉快的生活气息和青春的活力。他的音乐不但具有外在的美,同时还存在着炽热的内在感情。他用自己天才的创作灵感歌颂着当时的理想主义,用最柔美动人的音乐形象鼓舞着人们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

莫扎特在小提琴曲乐的创作上也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天才。他共写了《37首小提琴奏鸣曲》,其中以感情充沛的D大调(KY306)和华丽风格的协奏式的e小调(KV304)最有特色。177519岁的莫扎特仅仅用了三个季度的时间就写出了五部小提琴协奏曲。更为突出的是这五首协奏曲都是采用大调写成的,而且又都带有乐观明朗的情调。它们之中最完整和最美好的是《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216)、《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K218)、《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K219),他的每首小提琴协奏曲写过完之后,都首先是自己演奏,这作为一个作曲家是非常少见而且是难能可贵的。

3、贝多芬他的10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16首四重奏及其他弦乐重奏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英雄主义性格。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开创了小提琴协奏曲从来没有过的交响性的新纪元。

贝多芬(1770126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1827326日下午540分逝世于维也纳)

贝多芬的名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创作不受时代和国界的限止,是全人类共同享有的一份宝贵文化遣产。贝多芬出身于德国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教会合唱团的歌手。由于很早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父亲又不分白天黑夜地逼他练琴。因此他八岁开始登台演出,同时挑起负担家庭生活的重担。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信仰共和,崇尚英雄。所作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爱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他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流,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到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了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贝多芬集古典乐派之大成,把海顿和莫扎特的传统发展到了极限,把古典乐派的成就推向了高峰。

三、利乌普·莫扎特

利乌普·莫扎特(莫扎特的父亲),本身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小提琴演奏者,但当时他发现了儿子的才能后,就把自己的精力倾注在小莫扎特的学习训练上。在这里我们必须提起的是,是他写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本系统阐述小提琴教学观点和方法的书,叫《小提琴演奏基础教程》。这本书的历史价值在于是对一百多年弦乐演奏和教学经验的第一次系统的理论总结,可以说是第一本小提琴教学法著作。书中奠定的原则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莫扎特·利奥波德17191114日生于奥格斯堡;1787528日卒于萨尔茨堡)

奥地利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1727-1735年在奥格斯堡大学预科学习,1735-1736年进本地耶稣会附设学院肄业;1737年迁居萨尔茨堡。1126日在本尼迪克特教会大学注册,主科哲学与法理学。第二年出于公众推荐获哲学学士学位。17399月因旷课过多而被大学除名。牧师会及浸礼派理事会会长图尔恩伯爵闻讯收他为贴身男仆和乐师。未几,奉命作受难乐和拉丁话剧,出手不凡受人青睐,1743被大主教府乐队录用为小提琴手。1757年任宫廷作曲家,1763年任副乐队长。老莫扎特长期为萨尔茨堡宫廷服务,在上流社会才识出众赫赫有名。他因闭门专心培养子女无暇写作以致留存作品不多。《小提琴教科书》出版于1756年,为德国同类最早著作,内容广博精湛。莫扎特一生多亏有这样一位好父亲作为坚强靠山,事实上他父亲为他付出后半生全部心血。后人曾因莫扎特成年后体质不佳而指责其父利欲熏心,不顾孩子死活频频长途跋涉到意、法、英等国卖艺。实则莫扎特童年倘若无缘涉足当时欧洲最大世面,后来断难成为旷世奇才。1875212日,父亲在儿子的寓所曾听海顿亲口对他说:“我敢在上帝面前以诚实名义发誓,令郎是我个人接触过或只听过名字中最伟大的作曲家。他拥有审美力,尤其重要的是拥有最最了不起的作曲知识”。早在1768730日老莫扎特与人通信曾说:“上帝让萨尔茨堡诞生奇迹……现在人们总是愿意嘲笑所谓奇迹和否认一切奇迹,值此关键时刻付出努力使全世界深信这个奇迹是我不容推卸的责任。”莫扎特父子后来关系渐趋疏远,老人在萨尔茨堡晚年生活也不尽人意,即使如此老莫扎特也不枉此生,因为他为世界培养出了一个音乐天才。

四、古典时期德奥地区著名的小提琴家

1、鲁斯特173976日生于德绍;1796228日卒于原地)

德国小提琴家,作曲家,指挥家本达的学生。1765-1766年,他随王子莱奥波尔德第三旅行意大利,在此期间他曾先后从塔蒂尼和普尼亚尼进修。1775年起任德绍宫廷音乐指导直到晚年,是当时德绍最活跃的音乐家。作品有:九首小提琴奏鸣曲,一首两把小提琴的奏鸣曲,一首小提琴与琉特琴的奏鸣曲,许多钢琴奏鸣曲和变奏曲,教堂清唱剧,独唱圣歌,合唱曲和管弦乐曲等。

2、扎洛蒙1745220日生于波恩;18151128日卒于伦敦)

德国小提琴家,室内乐演奏家,音乐会主持人。波恩的选帝侯乐团的主要成员(1758-1765),1761-1762年,成功地举行一系列独奏音乐会;1764年起,任普鲁士王子海因里希的乐队首席。1781年定居伦敦,协助建立 “伦敦爱乐交响乐团”,积极介绍海顿和莫扎特的作品。1791-1794年,他两度邀请海顿访问英国,并建议海顿创作清唱剧《创世纪》(此剧首次演出于1798429日)。海顿最后谱写的几首弦乐四重奏是为他而作的。

3、埃克1744年生于曼海姆;1804年卒于斯特拉斯堡)

德国小提琴家。早年随他的哥哥约翰·埃克学习。曾任俄国彼得堡宫廷独奏乐师。作为小提琴家,具有辉煌的技巧和美丽的音色。他是著名的小提琴家,德国曼海姆小提琴学派的创始人施波尔的老师,1802-1803年曾带着年轻的施波尔环游德国演奏,后来又一同访问俄国。

4、克莱门特17801117日生于维也纳;184213日卒于原地)

奥地利小提琴家、指挥家、作曲家。四岁开始从父学琴,九岁首次登台,随即作为独奏家在欧洲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802-1811年,任维也纳新建成的维恩剧院指挥。1812年至1818年在国外旅行演出。1818年重返维也纳。他的演奏准确,优美、颇为动人。据说,贝多芬听了他演奏后,特为他创作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061223日,克莱门特首次演奏了这首不朽的作品。他创作过不少小提琴协奏曲,练习曲等,现已失传。

5、梅塞德17891026日生于维也纳;18631121日卒于原地)

奥地利小提琴家、作曲家。曾先后受学于苏赫和拉尼茨基,1800年在奥加登作了成功的首次演出。随后即参加“拉尼茨基弦乐四重奏。”1816年加入宫廷教堂乐队,1820年在宫廷剧院担任独奏。1831年任国王的室内乐小提琴手。他虽然很少举行独奏音乐会,但由于他的知识丰富,风格高尚,很受同行的钦佩。1862年获弗朗兹·约瑟夫勋章。他写过许多室内乐,包括三首弦乐五重奏,七首弦乐四重奏和四首钢琴三重奏,还有三首小提琴协奏曲,此外还有变奏曲、两首小协奏曲、回旋曲,幻想曲以及大量小提琴练习曲等。

6、卡梅尔1730421日生于波希米亚的别列卡;1787年卒于伦敦)

捷克小提琴家,作曲家,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创始人塔蒂尼的学生。卡梅尔自1751-1768年这十七年间一直活跃于捷克首都布拉格,是当时颇有声誉的演奏家。1769年起定居伦敦,偏重于创作活动。他是一位成功的作曲家, 作有大量弦乐曲,器乐曲,序曲,弥撒曲等。

7、皮海尔1741825日生于波希米亚的贝金,180464日卒于维也纳)

捷克小提琴家,作曲家。

维也纳宫廷歌剧乐队成员。1775年起任米兰大公爵费迪南的独奏乐师兼作曲家。他创作了各种形式的作品约七百首,其中有些作品,特别是他的小提琴乐曲当时非常流行。他写过88首管弦乐曲(出版28首),13首小夜曲(出版3首)20部以上的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歌剧,12首弦乐五重奏,12首弦乐四重奏、6首弦乐六重奏、小提琴、长笛、单簧管、低音提琴的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二重奏及三重奏、小提琴和中提琴及中提琴和大提琴的三重奏等。

五、德奥地区古典时期小提琴作品赏析

1、《E大调奏鸣曲》(“春”作品24) 贝多芬

这是贝多芬十首小提琴奏鸣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作于1801年,属于他的早期创作。在风格上继承了海顿·莫扎特同类作品的传统,全曲充满青春的朝气和乐观的情绪,与其说在描写大自然的春天,不如说是记录了贝多芬青春时代对生活的感受。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抒情流畅的第一主题,在钢琴分解和弦的伴奏中,显得温柔又富有生机。 与之对比的第二主题在C大调上有力地奏出,具有青春勃发的朝气。展开部主要用转调的手法写成,在向其它几个调性的急骤转换中,使乐章焕发出春意盎然的气氛。接着是一个优美的抒情乐章,主题先由钢琴奏出,小提琴再次反复,两个乐器时合时离,象是亲切地交谈。尤其是中间,乐曲从bB大调突然转向bG大调陈述主题,取得无比温柔的抒情色彩。这个乐章只有一个主题,象首自由的变奏曲。第三乐章是轻快的诙谐曲,用三部曲写成。第四乐章是回旋曲,主题欢快乐观,在F大调上共出现四次,它决定了终乐章的基本情绪,其间还穿插着两个次要主题作对比补充,最后以一个有力的尾声结束全曲。

2、《A大调奏鸣曲》(克莱采尔奏鸣曲)(作品47   贝多芬

这部作品贝多芬作于1803年,这是作者同类奏鸣曲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最能显示他小提琴创作技巧的代表作,它表现了作者创作成熟时期的风格,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小提琴与钢琴以对话的方式奏出序奏。呈示部的主部在顿音进行中显得热情而富有活力,这个主题在以后起着支配全曲的作用。副部两个主题分别在E大调和e小调上出现,前者平和肃穆,犹如咏唱着众赞歌,后者则进一步发展主部的热情,在勃发向上的音调中充满动力。这个主题素材在展开部还一直保持着。经过完整地再现后,以第一主题的材料光灿地结束。第二乐章是变奏曲。抒情安详的主题呈示后,作四次变奏,第一变奏以钢琴为主,一连串的三连顿音如珍珠在玉盘中滚动,小提琴则作极简单的助奏;第二变奏曲是小提琴用三十二分音符的旋律音型进行变奏;第三变奏曲转向f小调,两件乐器不断交叉补充;第四变奏最为精彩,就象一个华彩段落。最后是个安静的尾声。第三乐章也是奏鸣曲。乐章开门见山地奏出快速的主部主题,它具有塔兰台拉舞曲风格的节奏,情绪热烈跳跃。这个主题在连接部中达到一个高点。副部在2/4拍上出现另一种抒情优美的舞曲节奏。这两个主题在展开部中进行了巧妙的配合和自由的发展。乐章尾声中回忆了第一主题,并以第二主题的变体作辉煌的结束。

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    贝多芬

这部作品作者写于1806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把自己最纯真,最美好,最细腻的诗意的情感倾注了进去。事情是这样的:1806年贝多芬对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丹莱莎·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并在她家的庄园度过了快乐的夏天,称她是“身旁开放的最最美丽的花朵”,他一生中“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保存在这一年写的《第四交响曲》中,同样也渗透在这部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里。

“高贵”是这首协奏曲的关键形容词。沉浸在它的境界中我们感到每个音符,每个小节,每个短句,都恰到好处。这首协奏曲只能由把小提琴作为创造伟大音乐手段的伟大音乐家来拉。如果你准备按它本身的意境的话,你必须没有一点技术问题需要克服才行。务必要注意在你公开演奏出这部作品以前,你的小提琴技巧问题都是早已安然无恙。如果你深知你已具有漂亮的音色和辉煌的技巧,那你就去拉它,否则便不要去拉。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旋律明澈柔美,从容匀称,充满了温暖和喜悦。它飘散出来的就是那美丽花朵的芬芳。在这之前的主部是带有探询意味的,在时而隐约时而大作的鼓声衬托下,经过发展达到了强烈,激奋的程度。展开部末尾的华彩乐段则是后人谱写的,其中以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克莱斯勒、奥依斯特拉赫等人谱写的最为著称。第二乐章则是以充满灵感而出众。这是一个抒情的慢板乐章。它不是个人的冥思,而是集体精神的抒写;不是幻想性的风格,而是庄严的颂歌般的情调。由加弱器的弦乐器奏出合唱式的主题,由乐队用不同的乐器反复演奏了四遍,不久又归入基本主题。这一乐章沉思,宁静,抒情的格调颇为感人。第三乐章是充满活力的回旋曲,简洁生动,淳厚欢乐的曲调,象一幅白描草图的卷首呈现在人们面前。随着音乐的发展,插入部进入和主题的多次再现,象画卷徐徐展开并涂上斑斓的色彩,满目生机,满目欢腾,令人喜爱。

4、《A大调奏鸣曲》(作品K 326  1778年莫扎特作于维也纳

全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很快的快板,A大调6/8拍子,奏鸣曲式。在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间,出现了钢琴上的插部,这在其他乐曲中是罕见的。再现时,插部在下属调上出现。第二乐章是行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在钢琴弹奏分解和弦的基础上,小提琴作装饰性的出现,第二主题由小提琴演奏,钢琴作变奏恢复,第三乐章是急板,A大调2/2拍子,回旋曲式。作为小提琴奏鸣曲,这么长的末乐章是少有的。更有趣的是回旋曲的主题三次出现不是在原调,而是在下属调。

5、《G大调奏鸣曲》(作品K 379      莫扎特作于1781

G大调奏鸣曲,作者在第一乐章安排了一段很长的续奏,一般认为它有着独立的意义。通常徐缓的乐章被省略了,而代之以缓慢的变奏曲作为第二乐章,这种情况在其他乐曲中是很少见的。该区共分两个乐章。第一乐章序奏、柔板、2/4拍。乐曲由钢琴的琵音引出,然后由小提琴进行变奏,自由发展,结束在延长的属音上。接着主部以快板,奏鸣曲式出现,第一主题以一种特殊的紧迫感由钢琴转入提琴。第二主题是钢琴的低音区与小提琴的对应。第二乐章如歌的小行板,由主题及五个变奏曲组成。第一变奏完全由钢琴进行自由变奏,第二变奏是以小提琴为主,以三连音为基础的变奏,第三变奏是钢琴以三十二分音符作细致的刻划,而小提琴则用大幅度的移动来点缀,第四变奏转入同名小调,在钢琴上演奏抒情性的主题,第五变奏回复原调,速度也回到柔板,然后变成小快板,最后安静地结束全曲。

6、《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 216      莫扎特完成于1755912

这部作品虽然还留有第一、二协奏曲的痕迹,但其艺术风格有了新的发展。德国著名的音乐评论家阿·爱因斯坦,曾给予高度评价:“这时,莫扎特的音乐语言变得深刻了,缓板(第二乐章)仿佛是凭着神力创造出来的。”

第一乐章是快板,旋律流畅,感情朴实明朗,富有朝气,再现部由一个宣叙调引出,与以往惯用的手法完全不同。第二乐章是一段个性鲜明的缓板。第一主题叙述其忧伤的往事;第二主题似乎给人燃起希望之火,但接近结尾时,又回到了悲哀之中。当时作者正在萨尔茨堡大主教处任宫廷乐手,这种实际是等于仆人的地位,使他越来越无法忍受。这一章正是作者痛苦心情的自我写照,第三章是带有法国色彩的回旋曲。旋律活泼欢快,富有诗意的插句开始时象一首结构细腻,旋律流畅的小夜曲,但很快转入到另一内容,这里作者原原本本运用了法国民歌《啊!圣诞树》。当乐队回到回旋曲主题时,乐曲进入尾声。由木管吹奏的最后乐句象漫山飘落的红叶,突然消灭在迷雾之中,耐人寻味。

7、《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K218    莫扎特于177510月写成

1777年作者在奥格斯堡(现在德国巴伐利亚洲)亲自演奏了这首自己创作的第四小提琴协奏曲。当时作曲家在给其父亲的信中流露了他的欣喜:“晚上,开宴时,我演奏了我的‘斯特拉斯堡’协奏曲,进展顺利,人人都十分欣赏我这优美而纯真的曲调”。“斯特拉斯堡”这一雅号的得来,是由于作品在第三乐章中使用了一段斯特拉斯堡(法国的一座城)的风笛舞曲。后来这一通俗的旋律也被许多名家在交响乐作品中采用。

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D大调。引子以及小提琴独奏进入时的主题十分庄重,酷似传令士兵的步伐;第二主题华丽,由小提琴在较高音区演奏,连奏与顿奏相交替,显示出巨大的魅力。一位著名英国学者认为:这段小提琴独奏,如同十七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米尔顿的十四行诗,“是唤醒人们的号角”。第二乐章,A大调,如歌的行板,省略了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它有两个对比鲜明的主题:一个高雅,象性格温柔的母亲;另一个却是淘气的,爱捉弄人的孩子。第三乐章,回旋曲,优雅的行板,D大调,具有强烈的法国浪漫色彩,以柔板的进行曲式开始,立即变为昂奋,欢快的四组舞曲,炽热奔放的情绪仿佛是美好憧憬的展现,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的心灵。

8、《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K219       莫扎特完成于17751220

这首协奏曲带有浓郁的德意志风格,同时也反映出莫扎特所独具的典雅风格。这首协奏曲比起前四首协奏曲显得宏大而壮观,但是它的结构却十分严谨。三个乐章之间存在着十分巧妙的有机联系,协奏曲的音乐优美流畅,洋溢着青春的朝气与和谐自然的意境。

第一乐章: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首先由乐队奏出清新而愉快的A大调主题,它为协奏曲确立了明确的调性。接着,乐队又呈现出轻快流动的第二主题。结尾乐队合奏的最后几小节直截了当接渡过到了第二呈示部,在乐队的引子之后,独奏小提琴以一段高雅的抒情小慢板出现,它显得那样舒展而富有表情,乐队波浪型的伴奏使音乐变得更加富有生气。随后,音乐进入第一主题,它由独奏小提琴以强的力度奏出,音乐显得十分紧凑,表现出了一种健康的气质。当乐队重复演奏这一主题时,它显得那样的崇高而明亮,又带有一种挺拔向上的感觉。之后,E大调的副部主题出现了,它显得轻松活泼而略带稚气,和主部明亮健康的主题形成了对比。乐章的展开部十分短小,仅二十几小节,然后便进了再现部。再现部与呈示部基本相同,只是在调性上有了改变。在现部的结尾处有一个华彩乐段,然后音乐以轻快的情绪结束。第二乐章:柔板,奏鸣曲式。这是一个感情十分细腻的抒情乐章。E大调的第一主题显得十分纤细,诚挚而富有感情。第二主题先是在E大调上出现,后由独奏小提琴演奏时转为B大调。展开部十分简短明了,整个乐章显得十分宁静、优雅而甜美。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这个乐章充满着乐观自信的情绪与悠闲自在的精神。独奏小提琴演奏的回旋曲主题有声有色,十分令人喜爱。回旋曲中的中间插部是一段2/4拍子的乡村舞曲,具有很典雅的维也纳民间舞曲特性,它表现了人民生活中的欢乐情绪。插部中间的一段土耳其音调的半音阶渐强乐句为音乐增添了新颖而奇特的异国情调。它那别具一格的韵味富有很大的魅力。以致有人曾为这部协奏曲加上了“土耳其”的别名。最后音乐又重现了一次回旋曲主题,音乐在独奏小提琴的上行乐句中安稳地结束。

第三章   法国古典时期的小提琴音乐

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早期法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和作曲基本上依赖于意大利的老师和模式,而进入18世纪中期(也就是古典主义时期)以后,法国开始有了自己的小提琴家。到了18世纪最后20年法国的巴黎已经成为欧洲的小提琴之都,最好的制琴师和演奏者都聚集在巴黎。因此古典主义时期是法国的小提琴音乐不断成长、壮大,发展的时期。

第一节  法国小提琴学派的缔造者

一、勒克莱尔:是第一位提升了法国提琴演奏水准的提琴家。他扭转了一直以意大利为领导地位的趋势,使法国提琴演奏者的地位逐渐为世人所重视。

1、勒克莱尔简介

勒克莱尔(1697510日生于里昂;17641022日卒于巴黎)

法国小提琴家、作曲家。勒克莱尔出生在里昂一个制作金银首饰的手艺人家庭。他的父亲不仅善于制作首饰,而且精通大提琴和舞蹈两门艺术,在父亲精心培养下,8个孩子出了6个小提琴家。勒克莱尔作为长子,继承父业,把样样本事都学到了手,而且学得最出色。才20出头,就应聘到意大利都灵任舞蹈教师,在那里认识了科雷利的著名弟子乔万尼·巴蒂斯塔·索米斯。1723年勒克莱尔去巴黎,出版了第一本小提琴奏鸣曲集。1726年再次来到都灵,正式拜索米斯为师,经过刻苦学习,琴艺很快有了惊人的飞跃。1728年他再次到巴黎登台公演,立即取得辉煌的成功,一举成名。1773年应聘入宫廷御前乐师,但这份差使并不妨碍他照常到欧洲各地巡回演出。他在卡塞尔遇到科雷利另一位得意弟子洛卡泰利,两人曾同台演出,风格迥然相异却同样使人为之倾倒,当时听过演出的人都说,勒克莱尔拉琴拉得像天使 那样可爱,令人陶醉,而洛卡泰利拉得像魔鬼那样疯狂叫人吃惊。

17641023日清晨,人们在寓所发现他的尸体,是被人从背后用凶器打死的。警察局档案库存有记录,查案最后不了了之,以致死因和凶手都成了永远难解开的谜。勒克莱尔被害那年67岁。

2、勒克莱尔的作品

他的作品有:歌剧、芭蕾舞音乐、小提琴协奏曲、奏鸣曲、三重奏等。其中以用低音乐器伴奏的小提琴奏鸣曲最有特色,至今仍常有人演奏。他的音乐与民间歌舞有密切关系,常与奏鸣曲的个别乐章中描绘民间的风俗场景,曲调丰富,节奏生动,很有魅力,他的创作和演奏对法国小提琴学派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

3、勒克莱尔的主要成就和历史贡献

勒克莱尔是法国小提琴古典学派的奠基人,他的创作风格吸收了法、意两派的长处,而自有其个人的艺术个性。他的旋律既有舞蹈性,又富有歌唱性,装饰音的使用节制而又潇洒,这是法兰西人特有的典雅。他擅用多种双音和高把位技巧,堪称一绝,不仅在当时绝无仅有,就是后人能赶得上的也属罕见。

勒克莱尔的学生很多,其中较著名的学生有法国提琴理论家拉菲尔与加维涅等人。

二、加维涅:法国小提琴学派的创始人。1795年起任新成立的巴黎音乐学院教授,培养了许多学生,法国小提琴学派的缔造者之一。

加维涅(1728511日生于波尔多;180099日卒于巴黎)

法国小提琴家、作曲家。父为琉特琴制作者,自幼随父亲学小提琴。1743全家迁往巴黎,13岁首演于圣灵音乐会,崭露头角。嗣后频频登台献艺,声誉渐隆,维奥蒂曾称赞他为“法国的塔尔蒂尼”。1773年任巴黎圣灵音乐会指导,1794年成立巴黎音乐学院,被委以首任小提琴教授。

他的代表作品有:六首小提琴协奏曲、二十四首小提琴练习曲、小提琴奏鸣曲及二重奏,享有法国小提琴教学派创始者之誉。

三、贝托姆1752年生于巴黎,1802320日卒于彼得堡)

法国小提琴家、作曲家。加维涅的学生,从1761年起,时常在巴黎圣灵音乐会上独奏,1783年起任圣灵音乐会指挥;1788年任巴黎喜歌剧院指挥;1791年在俄国任彼得堡宫廷乐队独奏家。作品有: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两首交响复协奏曲、几首奏鸣曲和小提琴二重奏等。

四、国籍本来是意大利的维奥蒂1755-1824)倒成了开创法国小提琴古典学派的元勋。他秉承意大利小提琴学派传统,融合法国音乐风格,吸收维也纳交响乐的经验,创立了法国古典小提琴学派。他于1780年左右初抵巴黎时,手持斯特拉第瓦里的琴与图尔特的弓,以其丰润而具力度感的琴声,迅速征服了欧陆听众。他的音色坚实而宏大,摆脱了其他人较浮丽纤细的风格;他的著名学生后来都成了小提琴史上的显赫人物,他们是:罗德、克莱采尔、巴约等,均先后成为巴黎音乐院的提琴教授。综上所述,勒克莱尔、加维涅、贝托姆和维奥蒂等四人的成就代表了18世纪法国小提琴演奏艺术的最高峰。

第二节  法国的制琴和制弓名家

17世纪开始就有很多制琴者从意大利学成后,就动身去了法国巴黎,所以到18世纪末,法国的巴黎实际上成了小提琴制作业的首都。

但从总体来说,法国的制琴业远不如意大利的辉煌。但是有一些重要的制琴师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名声最为显赫的当然是鲁波1758-1824维奥姆1793-1875。他们两人的作琴工艺极其工整,声音洪亮令人印象深刻难忘。关于维奥姆最著名的传说就是,他曾仿制帕格尼尼的名琴“大炮”,竟能使帕格尼尼难分真假。也许这传说不无夸大的成分。因为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来比较,维奥姆的琴与古意大利名匠的佳作,或者说意大利琴与法国琴,无论是在外表上,或是声音上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除了鲁波家族维奥姆家族外,甘德家族、夏诺家族、贝那德家族、穆孔特家族等等都在法国制琴业里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如果说好的意大利琴是每个提琴家的梦想的话,那么富有艺术传统的法国呈现给提琴家们的礼物就是精巧灵敏的琴弓。

相当一个时期,弦乐器的弓的式样,一直是如同原始的,象射箭的弓那个样子。后来虽然经过塔蒂尼(1692-1770)的改良,但还没有根本性的变动。法国的图特家族,主要是法拉索斯--图特1747-1835他经过长期的实践终于找到了最佳方案。他设计的弓子无与伦比,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种弓法演奏的可能,新的设计不但被广泛接受,还成为后人的标准。尤其是他对弓杆重量分布进行了规定,从弓根到弓尖逐步变细的量变,被他用数学公式计算而成的法则固定下来。他的弓子品质优良还得益于使用了巴西木为弓杆材料,无论是强度重量还是弹性,这种木料都是制弓的最佳选择。他不是用原来将弓杆锯成所要的形状的方法,而是将之充分加热后弯曲成需要的弯度,使之更有弹性,而且这种方法使弓形非常稳定,不容易变形,他的弓子弓毛的数量都有自己的标准,通常是150-200根弓毛。他的弓子的弓头像一把斧子或者是鹅头形状。他做的弓也确实精巧灵敏,所以得到了“制弓的斯特拉蒂瓦里”的名号。那个年代正是小提琴等弦乐器在欧洲上层贵族社会极其风行的时期。著名的小提琴家和教师维奥蒂(1753-1824)在图特改良琴弓时给了他很多有益的建议和帮助。法国的制作者们都接受了图特的理念,只是在细节上有所出入。鲁波拉1775-1838设计的弓尖的外型更窄,并在马尾底下引进了滑板,减少尾座与弓杆之间的摩擦,这种设计避免了两者之间的磨损,为现代琴弓的制作做了一个良好的参照。另外,还有许多优秀的制弓大师 :皮卡(1810-1874)、马林(1822-1877)、帕吉欧(1791-1849)、西蒙(1808-1881)、伏兰(1833-1885)、拉密(1850-1919)、雨桑(1855-1915)、维尼露(1851-1924)、佟马赛(1855-1900)等等。由于琴弓更容易受损害,又难以修复,一旦断裂,就算修复后,其市场价值也只剩原来的十分之一。所以,近五十年来,法国前辈制弓大师的作品升值极快,国外很多收藏家都把法国琴弓视作极好的投资项目。

第四章  英国古典时期的小提琴音乐

一、古典主义时期外国提琴家对英国的影响

古典主义时期,英国的伦敦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都市,同时成为外国音乐家的聚居地。意大利的普尼亚尼(1731-1798)、维奥蒂(1755-1824)、菲奥里洛(1755-1823)等在英国生活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为英国小提琴音乐建立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二、古典时期在英国本土的小提琴家

1、费斯廷1680年生于伦敦;1752724日卒于原地)

英国小提琴家,作曲家。他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杰米尼亚尼的学生。费斯廷1724年首次在伦敦举行独奏音乐会。1735年起任国王宫廷乐队领队,1737年起,在伦敦音乐生活中是重要人物,是英国音乐协会最早的创办人之一。作品有:交响乐、小提琴协奏曲、奏鸣曲、乐曲、清唱剧、歌曲等共约百余首。

2、莫里1796124日生于伦敦;1839614日卒于原地)

英国小提琴家。父亲和母亲都是意大利人。他幼年即显露音乐才华,八岁公开演奏,取得惊人的成绩,以后又以维奥蒂(意大利小提琴家,法国小提琴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学习六年,技艺大有长进。1814年后,经常在伦敦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上担任独奏,1816年起成为该乐团的领导成员之一。他是当时英国音乐界受欢迎和有影响的人物,在伦敦的音乐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1819年,与出版商合作出版了许多经他修订的音乐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