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代风云——屡败屡战,黄兴

 金色年华554 2018-09-01
图片发自简书App

  广州起义时,一位起义军领导者身负重伤但他依然坚守在第一线与封建势力相抗争。事后,人们问他害怕吗?这位领导者说:‘‘枯枝败叶有什么可怕的,要连这些枯枝败叶都扫不干净那才叫可怕。’’

地主之子,心系大众

  同治十三年,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人黄兴出生在了湖北的一个地主家庭。黄兴童年时很少与外人接触,他过着皇帝一般的生活。小时候的他认为世界非常美好,人与人之间都是和谐友善的。后来,他走出了家里的大门,发现了自己的无知、愚蠢。他亲眼目睹了贫苦大众的艰辛生活和剥削阶级的残忍压迫。黄兴更多的接触底层人民就更多的同情这些人,从那时起‘‘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便成了他的目标。

勤奋求知,思想开放

  面对这个世界的不公平,黄兴产生了许多疑问。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开始从书中寻找答案。最早,他也是阅读儒家经典可他发现书中所描绘的世界与他身处的世界截然相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阅读到了王夫之的书籍,王夫之的异端思想在黄兴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西方新思潮的冲击,黄兴得到了启发面对新的文化,他非常乐意去接受。光绪二十四年,黄兴由长沙前往武昌新式学堂两湖书院深造。在学校,黄兴开始接触科学知识和一些他闻所未闻的科目。闲暇之余,黄兴便阅读关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书籍,民主的思想深深地吸引他。思想开化后,黄兴便从一个儒学世家的孩子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

武力反抗,初步革命

  光绪二十九年,北方强敌沙俄强占我国国土,听闻消息的黄兴立马组织了抵抗运动。在运动中,黄兴认为清政府是无可救药的,他决定要打倒封建统治。同年,他为了革命便端起了枪杆子,开始组织武装起义。光绪三十一年,在黄兴等人的大力筹措下,革命组织同盟会正式建立,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进了一步。完善后,黄兴偷偷潜回国内,筹划起义事项。在黄兴的精细组织下,萍浏醴起义给予了封建势力当头一棒。可惜胳膊终究扭不过大腿,晚清政府集中力量残忍的镇压了此次武装斗争。

迎难而上,深明大义

  萍浏醴起义给当时的中国造成了很大影响,它进一步加快了清政府的瓦解。看到成效的黄兴又组织了河口起义,但这次起义因为补给的问题又以失败而告终。蛰伏一年后,黄兴又发动了广州起义,在这次起义中,他英勇杀敌、身先士卒为革命军将士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宣统三年,黄兴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成效,武昌的一声炮响将封建统治送入了坟墓民主共和的花朵在中华大地上开放。为了维持革命集团的平衡,黄兴屡屡退让,他将太平天国作为前车之鉴,不争功、不求名拥护有威望的孙中山先生成为临时大总统。

反袁失败,遗憾而终

  民国建立后,内部局势混乱不清,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了革命果实并与南方革命势力针锋相对。民国二年,宋教仁在上海遇刺,中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索被点燃,黄兴被任命为讨袁总司令筹划北伐事宜。由于南方战前的意见不统一使得最佳出兵时间被错过,南方革命派遭到了灭顶之灾,大量革命人士流亡海外。民国四年,袁世凯称帝听闻消息的黄兴再一次进行反袁运动,他联络民主人士和北方重臣希望扩大反袁的呼声。在黄兴的努力下,胜利的天平开始向护国派倾斜。民国五年,这一位不甘于失败的革命将军因操劳过度而患上了重病,尽管日日调养,依然无法使他痊愈。最终,这位将军带着革命尚未成功的遗憾走入了坟墓。

  对一个想要成大事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坚持。而纵观近代,能做到锲而不舍的人又有几人?再看看黄兴,面对困难他从来没有感到害怕,总是迎难而上越挫越勇。从长沙革命到最后的反袁斗争,他一直在为心中的信仰而坚持而努力。黄兴作为一位革命人士,他为中国推翻封建统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将手中的笔换做了枪,将枪口对准着清政府一次又一次的发动猛烈的进攻。作为民主人士,黄兴是民国的功臣他让位于贤,团结同伴使民国没有重蹈太平天国的覆辙。黄兴为了他一生的目标从来没有退后,他不会后悔就算他在临死之前也没有看到胜利。革命之路是艰辛的,曾有多少人因为困难放下了革命的大旗,但也有很多人屡战屡败、不惧艰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