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蜀中名医范中林-范火神的扶阳思路

 驿站hi0688 2018-09-01

范中林(1895~1989),四川郫县太和镇人。自1911年起,郑钦安嫡传弟子卢铸之先生在成都主持“扶阳医坛”,主要讲授《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以及郑钦安所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范中林是众多听众和受益者之一,深受郑钦安学术思想的影响。他潜心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善于运用六经辨证治疗外感及内伤杂病,对许多虚寒证、疑难病,认识独到,方药精严,疗效显著,人称范火神。


(一)遥承郑钦安,善于用姜附


范中林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点,就是对干姜、附子的使用,具有典型的火神派风格和独到的运用经验。


由于干姜辛热无毒,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等功效,广泛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泻泄、肢冷脉微、痰饮喘咳等多种阴寒病证。本书多个医案可见干姜的使用,并且多数情况下与附子相须为用。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少阴寒厥证”案,本应急投四逆汤驱阴回阳,但附子须久煎,恐失救逆之机,故先投甘草干姜汤以复胸中之阳,使垂绝之阳不致立断,为用四逆汤赢得时间,由此可知,在措手不及用附子的紧急情况下,干姜可暂代为救急首选药物。


附子大辛大热而有毒,为纯阳之性,走而不守,为通行十二经之要药,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助运化,下补肾阳以益火,外固卫阳以祛寒,为温里扶阳祛寒之第一要药,又称回阳救逆第一药,主要得益于火神派医家的不断阐发和丰富实践。范中林运用附子,少则30克,多则60克、120克甚至更多,为减低毒性以保证安全用药,多久煎1.5小时。范中林的医案中使用附子时久煎减毒,惟有“太阳少阴证头痛”案,先用60克附子久煎,连服十余剂而疗效不佳时,考虑病重药轻,毅然120克附子略煎20分钟而取良效。由此可见范中林先生有胆有识,而能预告患者服药反应,更见其对生理、病机、方药的深入理解。


正是由于对姜附运用出神入化,范中林先生被公认为火神派医家之一,即便被称为“火神派大家”,亦非过誉。然而,范中林先生不止是擅用姜附,在此一闪耀光点之外,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还有很多。


(二)潜心张仲景,六经钤百病


火神派医家多对仲景学术有深入的研究,这可算是一个通例。如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先生,就是精通《伤寒论》,谨遵仲景立法垂方之旨的;对姜附的阐发与使用,也由张仲景发端,火神派方药运用大多不出伤寒经方范围。深受郑钦安学术影响而擅用姜附之外,范中林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在医案都可见仲景学术的影响。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不单是归类方法,而是涵及脏腑、经络、气化、部位等各层面的综合表述。掌握了六经病的临床特点,就能够知病之所在,明确主治方向。六经辨证具有普遍意义,无论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都可以运用六经辨证,正如俞根初所说:“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范中林先生运用六经辨证诊治疾病,涵及外感、内伤各种病证,主要依据以下两个方面:①伤寒提纲证。作为对病证发展变化规律的精要概括,伤寒提纲证可以作为六经辨证的最主要依据,有是证即属是经,即可用本经方药。如《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中“太阳证发热”案,虽迁延三年,但就诊时见“畏寒、发热、身无寒、两膝关节疼痛、脉浮紧”,恰合太阳伤寒提纲证,仍属太阳伤寒表实证,故不拘时日,仍可用麻黄汤发汗。②脏腑经络关联。某些病证没有典型的提纲证候,考察中医理论体系中与之相关的脏腑经络,进而依据本脏腑经络的六经属性,可以判断为属于某经病证。如《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中“太阴证痰咳”案,太阴病提纲证并无痰咳证候,由于痰咳与肺相关,而肺属太阴,故断定本案属太阴证,治疗即从太阴(脾肺)入手。


(三)擅长经方,用药精准,法度严明


《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相对于宋元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习惯上称为“经方”,其理法昭彰,配伍严谨,用药精当,化裁灵活,治疗范围广泛,临床疗效显著,故为历代遣方用药的规矩准绳。评判一位医家临床水平之高下,尤其是以仲景学术立根基者,很多方面就在看他是否能够熟练应用经方。


范中林先生使用的经方每一个医案都可见方剂与病证的契合,而考察其药味、药量的加减变化,甚至于方剂的变更,可见范中林先生用药精准,诊疗过程每一步进退都有法度依据。如《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中“太阳阳明证泄泻”案,患者虽以胃腹胀痛、泄泻为主诉,但见头昏、身痛、脉浮紧等表证,当先解表而用麻黄汤,用法半夏一味略微顾及寒湿里证,此后加生姜、去桂枝、用自制针砂散等一系列措施变换,真可谓步步有据,步步可法。


(四)妙用吐下,自制数方,注重调理


一提起火神派,第一印象往往是单一的形象——扶阳、姜附,然而翻阅本书可见,范中林先生在姜附、经方而外,还能将吐下法用得恰到好处。如《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中“阳明证呕吐'案,在麻杏甘石汤加味解决多数病证之后,惟有不能进食,食入即吐,认定痰湿与宿食相胶着,“其高者,因而越之”,用硼砂2克涌吐,可谓简捷有效,毕其功于一役。


为更切合临床实用,范先生自制九成丹、不二丹、坎离丹、回生丹、二妙丹、针砂散、五通散等方,并有效运用于临床。这些成方,对于今日临床,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医治病,主张“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素问·五常政大论》)范中林先生很好地贯彻了这一宗旨,本书不少医案记载,在大剂汤药疗疾之后,或佐以缓和汤丸,或不用药物,总谆谆嘱咐患者注意饮食调养,可见其对患者病程理解并关注至细。


(五)《伤寒杂病论》——范中林学术本源


范中林先生潜心《伤寒杂病论》研究,由此奠定其学术根基,这也处处体现在其遣方用药上。前述之六经辨证、经方运用等,无不得益于《伤寒杂病论》,即可窥见其影响之一斑。如《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中“太阳少阴证腰痛”案,用柴胡桂枝汤合肾着汤,其理论支持即是《伤寒论》“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金匮要略》:“肾着之病,其人身重、腰中冷……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即此,欲深入学习范中林先生学术经验,势必需要深入学习其所用力甚勤的《伤寒杂病论》;甚至于欲深入学习火神派经验,亦非学习《伤寒杂病论》不可;乃至欲提高中医理论素养和临床技能,亦非学习《伤寒杂病论》不可。若本书读者能不随风追捧,不轻浮谈“火神”,则是莫大宽慰。


本文作者:徐长卿选自《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