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中的74处“道”,各指什么含义?

 昵称M5233 2018-09-01

《道德经》中的74处“道”,各指什么含义?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之所生,必是阴阳两面,知阴才能知阳,知阳才能知阴,阴阳合和才能知“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1、3名:觉观之主,主观之根源。虽名为“觉观之主”,但不仅是“觉观之主”,其义复杂,难以名之,故称为“名”。

第1、3道:觉观之客,客观之根源。虽说是“觉观之客”,但不仅是“觉观之客”,其义甚广,难以言尽,故称为“道”。这里的道指:“名”之对立面。与“名”并称“道名”,合而为“道”。

(PS:世间哲学,把世界分为物质和意识。有人认为“觉观”是意识。这个不对。“觉观”是意识之根本,也是物质之根本。在“觉观”层面,物质和意识是统一的,这就是“心物一元”。)

第2名:命名之义。

第2道:言说之义。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第4道:指“万物之根源”之对立面。“万物之根源”之对立面还是“万物之根源”,合而为“道”。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5道:指“德之根义”之对立面。与“德”并称“道德”,合而为“道”。

第九章

功成身退,天之道。

第6道:指“理之根义”之对立面。与“理”并称“道理”,合而为“道”。

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第7道:指“纲纪之根义”之对立面。与“纪”并称“道纪”,合而为“道”。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8道:与第7道所指义相同。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第9道:指“行之根义”之对立面。与“行”并称“道行”,合而为“道”。

保此道者,不欲盈。

第10道:与第9道所指义相同。

第十六章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11、12道:指“一切之根源”之对立面。“一切之根源”之对立面还是“一切之根源”,合而为“道”。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第13道:指“义之根义”之对立面。与“义”并称“道义”,合而为“道”。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第14道:与第5道所指义相同。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

第15道:指“心之根源”之对立面:“物之根源”。“心”“名”难分,亦指“名”之对立面。与“名”并称“道名”,合而为“道”。

第二十三章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

第16、17、18、19道:与第5道所指义相同。

第二十四章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第20、21道:与第9道所指义相同。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22、23、24、25道:此处极尽根义,指“道”及“道”之对立面。“道”之对立面还是“道”。此处“道”之所指,与第一章的“道”所指不同,已合第一章的“道”与“名”。此处“道”等同于第一章的“玄”,“玄”的对立面还是“玄”。故而,“道”的对立面是“道”,“玄”的对立面是“玄”,“道”的对立面是“玄”,“玄”的对立面是“道”。此处“道”与“玄”并称“道玄”,合而为“道”。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第26道:指“王者行止治世之根义”之对立面,两者并称可称“王道”,合而为“道”。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27、28道:指“物极之根义”之对立面,两者并称“极道”,合而为“道”。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第29道:与第5道所指义相同。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第30道:与第22道所指义相同。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第31道:与第22道所指义相同。

第三十五章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32道:与第22道所指义相同。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33道:与第22道所指义相同。

第三十八章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34、35道:与第5道所指义相同。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第36、37道:与第22道所指义相同。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第38、39、40、41、42、43、44、45道:指“法之根义”之对立面,与“法”两者并称“道法”,合而为道。

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46道:与第22道所指义相同。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47道:指“一之根源”之对立面。“一”之根源还是“一”,“一”之对立面还是“一”。“一为性之根,炁乃命之本”,“真一之炁”可称“道”。但“一”义过实,所以,其“道”甚虚。“一”义过实而实际不明其义,其“道”甚虚而似明其义。“一”已经极尽根处,已无根源可寻,此处之“道”是真不可言。此处“道生一”,更多是行文流畅。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第48、49道:与第13道所指义相同。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第50道:与第22道所指义相同。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51、52、53、54道:与第5道所指义相同。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第55、56、57道:与第9道所指义相同。

第五十五章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58、59道:与第27、28道所指义相同。

第五十九章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60道:指“长久之根义”之对立面,两者合而为“道”。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61道:指“治国之根义”之对立面,两者合而为“道”。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第62道:指“奥义之根”之对立面,两者合而为“道”。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63、64道:与第37道所指义相同。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第65道:与第26道所指义相同。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第66道:与第5道所指义相同。

第七十三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第67道:与第5道所指义相同。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第68、69、70、71道:与第5道所指义相同。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72道:与第5道所指义相同。

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73、74道:与第5道所指义相同。

总结:

“道”,其义不一。“道生名”、“道生一”、“道生德”、“道生理”、“道生义”、“道生行”、“道生法”、“道生纲纪”等等,不一而足,能生一切。尽管各义不一,但“道”只有一个“道”,所说各义也一直是指一个“道”。道显“名”之对立义而生“名”,道显“一”之对立义而生“一”,道显“德”之对立义而生“德”,道显“理”之对立义而生“理”,道显“义”之对立义而生“义”,道显“行”之对立义而生“行”,道显“法”之对立义而生“法”,道显“纲纪”之对立义而生“纲纪”等等。“道”义合和时,似明其义,其实不明。若要明白“道”,应该各有所显。

除了上述这些,当然还有其它义。兵道、商道、医道、孝道、为官之道、守家之道、科研之道、游戏之道、爱情之道等等,人立世间,若能守道,万物将自化。


老子最伟大之处就是:为“道”命名而不定义,却广言根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