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续一)长乙者,大一也,且看吾师之妙论都说了什么!

 勇敢的芯2 2022-02-02

按:历代祖师,名字多有隐喻者。如吕祖之名字,先师即有撰文说明——吕祖洞宾姓名字号与丹诀揭秘

西派李涵虚祖师,号长乙山人,亦有隐喻。乙,就是“一”,比如古籍中,常有“太乙”、“太一”之用。长乙,就是长长的“一”,也就是“大一”。

《庄子》有“大一通之”者,因之先师陈毓照老师专有《大一专论》一文,已收录在先师著作《天乐丹诀》(2011年3月出版)一书之内。现转载如下:


图片

图片

大一专论(二)

陈毓照

大一专论(一)
长乙者,大一也,且看吾师之妙论都说了什么!
  

第二节  大一古圣评估之集议
 
正因为这个“一”字有这样的神通广大,运用自如,变化无穷,起到总体的作用,所以世间万事万物,莫不以一为之纲纪。修炼丹道尤其是如此。故《太平经》说:“一者天之纲纪,万物之本也。”(60页)  又曰:“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 “欲致太平,念本根也。”(12至此13页) 道要玄微,尽括于此数语之中。《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凭这个一为象征,用作武器,称谓“金箍棒”,故能大能小,变化随心,放大了便可通天彻地,缩小了便变作绣花针。据说这棒子,原借自东海龙王敖广的龙宫中, 是大禹治水时用的一个海底的定子(没有这个定子还能定得住底治得了水吗?妙哉喻也),名叫“神珍铁”,原来先天之物,本由一气化成(原来如此莫怪其神通广大也)。故我人若能得此一气,便能使尾闾不泄,沧海不竭。此一之妙,有如此者,故《太平经》也说:“故思守一,从上更下也。”(60页)又曰:“思其本,流及其末。”(60页) 世人不知此“一”之本,都到上下丹田去摸索,不亦远乎?知道了它的来源,显见了它的作用,就不足为奇了。正因为孙悟空在身(与孙谐音)悟空以后,能熟悉这根棒子的性能,所以能用以除妖捉怪,制伏魔王。吾人于炼功时,心念纷扰,情动气浮,非如妖怪魔王之作祟乎?尘世间或吾身内岂真有妖怪魔王哉?《太平经》恐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故再解释说:“不思其根,名曰大烦,举事不得,灾并来也。此非人过也,失根基也。”(12至13页)上下丹田能为根乎?可不烦乎?

孙悟空所以能上闹天宫,下扰幽冥,十殿阎王没有办法,只好圈掉猴类的姓名,使猴类永远不受幽冥管辖,由其自生自灭,天宫的玉皇没有办法,只好封他“齐天大圣”,由其享寿无穷,比喻“元气定而妄情伏,元神露而识神灭”也。能不自生自灭,成其齐天大圣乎?王母的蟠桃所以被窃食,老君的仙丹所以被盗服等无不遂其所欲者,皆“致虚抱一,一阳来复”之密喻也。又安能不“四海千山皆拱服,九幽十地尽除名”乎?

释氏所以能成其为佛祖,就是依靠这个“一”的“拄杖子”而弃人弗用。便成其佛也。“佛”字所以从“人”从“弗”,便是叫人弗去其身,到外面的虚空的先天一气中去修炼的意思。解透这个道理,孙(身)悟空不就是弗人和佛性吗?故释氏说:“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无头无尾,无背无面。”这和上面金箍棒的来历不是一模一样吗?释氏还斩钉截铁的说:“除此一乘法,余二即非真。” 为佛家“万法归一”之宏论奠定了千古不移的基础。

道家对于“一”的说法就比较清楚了,就不那么遮遮掩掩,神化成什么“金箍棒”或“拄杖子”了,只有南宗张紫阳在《悟真篇》也说过:“昨宵被我唤将来,把鼻孔穿于杖上。”这就和佛家的说法一样,并且把口诀点得更穿。把鼻孔呼吸之气挂在鼻外先天一气的柱杖上面,还能怕这具蛮牛僵尸不服服贴贴吗?何昌一教陈抟老祖的锁鼻术又会是什么呢?还不就是把牛鼻孔上这根透筋穿髓的粗绳子紧紧的拴缚在这先天一气的拄杖之上吗?说法虽然不同,道理总是一样的。

老子则直截了当的称赞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 先说明此“一”是一个虚灵莫测,非可见听,不可致诘的混成之物。其次说明它是无名无形,而又确有精微物质存在的恍惚之体。可是它恒古长存,无首无尾而循环不止,是自古以来本有的气体,且仍然驾御着今天有形之万物。能够知道这样古老的元始一气,就可说知道“道”的纲纪了。

这样老子不但把“一”的本质,以致把“一”的形状也都说得清清楚楚了。他接着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并再叮咛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 进一步说明了“一”的作用和修持方法。不管你是曲的、枉的、洼的、弊的,都可得到此“一”的调节而变成为全的、直的、盈的、新的,但也必须注意少而能得的道理。若贪心不足,多所追求,见物生心,譬如满园鲜花,不知采哪朵为好,故心惑多疑,而无从抉择矣。《参同契》云:“心专不纵横,无念以为常。” 即此意也。载营魄而抱一无离者,即是使魂魄相抱,亦即阴阳合一成为一体而固结不解之意。实即“心息相依,神息两定于虚”的炼功方法。如此神气相注于中,专志不二,自然复还童真胶质,而其肢体柔软润滑,有如婴儿,而成为长生不坏之体矣。是故《胎息经》亦说:“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又说:“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载营魄即神气相注也。抱一无离,即固守虚无也。从本文足可了悟道家以抱元守一为炼丹道的既简易又方便的法门。而且认为这“一”是从昔以来作用于万物的本能,所以又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因此“一”是先天真一之气,有不神之神寓乎其间,故能托天载地,运行日月,使天地清宁,并能无处不到,而顺着自然规律之轨辙,永远运行,这样“一”的大机大用就揭露无遗了。道家“抱元守一”之道亦因此而立矣。

儒家于“一”的说法,则言简而意赅。如孔子之语曾子(曾子名参)则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之对子贡则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孟子则曰:“夫道一而已矣。” 《尚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执厥中。”《易系》云:“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道即一也,道即气也;一即易也,一即神也。虚、空、中、玄皆异名也,莫不以一气为之统摄。孔子借“易”而对“一”之赞说:“易与天地准(易,阴阳也。天地,亦阴阳也。非易与天地准乎),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易,日月之合体也,日月为阴阳代名,阴阳合体,非即先天之一气乎?故我上文说一即易也。惟此先天一气所以能弥纶天地,曲成万物也。这和老子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之说,亦何异也?易(阴阳)非有物混成之体乎?非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弥纶天地,曲成万物乎?故《易》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往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由是可知,道、易、乾、坤、占、事、神亦“一”之别名也。孔子曰:“夫易何谓者也?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则于“一”之贯摄一切的大作大用,亦已剖露无遗矣。此儒家“一贯”之道之所以立也。

庄子言“一”也,则云:“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而鬼神服。”(《天地篇》) 又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天地正。其魄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天道篇》) 又曰:“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刻意篇》)又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又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知北游》)庄子言“一”之形象则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天下篇》)及其言“一”之作用又曰:“大一通之,大定持之。”(《徐无鬼》)庄子之谈“一”,又何其详尽也。

抱朴子曰:“余闻之师云'人能知一,万事毕',知一者,无一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 又借老子之言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一之谓也。”故仙经曰:“子欲长生,守一当明;思一至饥,一与之粮;思一至渴,一与之浆。一能成阴生阳,推步寒暑。春得一以发,夏得一以长,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其大不可以六合阶,其小不可以毫芒比也。”又曰:“人能守一,一亦守人。”(以上皆《抱朴子·地真篇》)固守虚无,以养神气,其可忽乎?此篇对于“一”之形象作用,都个谈得细腻入微矣。

《太平经》曰:“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当欲知实, 在中央为根,命之府也。”(《修一却邪法》)此说是最清楚的启示,气之始者,呼吸从此开始启动也,呼吸一断,即命非我有,非命之所系属乎?众心者,过去、未来、现在之三心也。头心、手心、足心也,上中下之三丹田也。均莫不受呼吸之主宰。真息之中,不神之神寓焉,故云众心之主也。最后又真截指出,在中央为根,人为三才之中,鼻孔(人中)外为人身三才之中,内通人一身之上下,外通天地、九洲三界,故云“在中央为根”也。

又曰:“守一明之法,长寿之根也。万神可视(呼吸之微细单元,通天通地通人,无处不到,非万神可视之道乎),出光明之门(呼吸一停,阴阳合壁,日月合明,非出光明之门乎)。守一精明时,若火始生时,急守之不失,百病除去。守之无懈,可谓万岁之术也(凡息断而真息见,一轮独露,若日之初升,火之初出,能不百病尽除,延寿万岁乎)。”(《守一明法》) 又曰:“以何为初,以思守一(思者真意也,一者真息也,实即以心依息为丹道之起手也)。何也?一者数之始(数即气也,说明为呼吸起动之处也);一者生之道也(人有呼吸即开始生命,万物无气,亦不能存活,故云生之道也);一者元气所起也(更直示人有生命一无始气初起为先天真一);一者天之纲纪也(人身之根即天地之根也,天人本相通,故云一者天之纲纪也。提纲执领,依次点穿,简而不繁)。故思守一,以上更下也(心息一依,上至顶而下至踵,无不历历变更,格故鼎新)。夫万物万事过于大,末不返本者,殊迷不解,故更返本也(世间之事若求其末,则万事万物,十分莽大复杂,即从人身来说,若求其末,则头顶、脚心、印堂、会阴、上中下三田、五脏六腑九窍百骸亦很莽大复杂,虽然如此,但没有不返回根本的,说明必须从一元始气初起处下手才是返本还原之道。若从万殊之末下手,则蹈入迷途,不知何所适从矣,所以若求还原必须从根本处下手也)。”(《五事解承负法》)《太平经》不但说明了“一”之来源,是天人之根,也说明了“一”之所在和“一”之作用,不惟去病强身,还能解承负。承负者,应承担其人一生中所做之业的错误之责任也。并且还能有延寿万岁之术。从而说明了“一”为返本还原必由之路也。

《黄庭经》亦曰:“子能守一万事毕,子自有之持勿失,即得不死入玄室。” 更说明了“一”是自身本有之物,人人份上的先天一气,呼吸往来,从有生命之日起,一息不可间断,只因百姓日用而不自知耳。果能知之,持而不失,便得不死,岂止长寿而已。守一则一切尽忘,万事可毕矣。

《准南子》刘安之言“一”也,则曰:“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于天下者也(通天下一气耳,何相匹之有哉)。卓然独立,块然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中普人身,以至万物。)圆不中规,方不中矩,大混而为一(混沌包虚空,虚空包三界者,非大混之一乎)。”又曰:“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其全也纯兮若朴,其散也混兮若浊。浊而徐清,冲而徐盈。澹兮其若深渊,泛兮其若浮云。若无而有,若亡而存。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其动无形,变化若神。其行无迹,常后而先。”(《原道训》)风云变幻,万物百事,莫不阅一之孔,出一之门。迎之不知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呼尽则吸,吸尽而呼,孰先孰后,本难定论。无形、无迹、若神、若朴、若浊,其“一”之形象、作用、功能,亦莫不详言之矣。

《列子》云:“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天瑞篇》)说明天地人皆由一分化而来也。并以人为中和气之代表。说明人的本能,就能调和天地,把握阴阳。不惟人身是介乎天地之中的,即人身呼吸之气亦介乎天地阴阳二气之中的,故云“冲和气者为人”也,故人是半清半浊半阴半阳之体,人之气是半清半浊半阴半阳之中。故天地人并列谓之三才,天地之气与人身之气交接之地谓三才之窍也。

《五厨经》云:“一气和大和,得一道皆泰;和乃无不和,玄理生玄际。”可见一气就是一,就是太和元气,是玄的根本。所以元气一和,则无所不和矣。而奥妙的理性,也从这里出来了。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云:“一字大,一字大,四大部洲挂不下。有人得授一字传,灵山会上同说话。”若非先天一气之大“一”,又安有四大部洲挂不下之理,虚无空洞之象跃然纸上矣。能得“一”字真传者,有几人哉。再考“灵山”二字,实即“一”字之代号也。然则灵山果在何处乎?不妨从释氏最流行之一偈以探之。偈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则在自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求。”从此偈可以明白看出,灵山不远则在自心之头。自心合而为息,息即呼吸也,呼吸起头之处,非即诸佛聚会之地之灵山乎?又《达摩宝卷》曾明白解穿“眼为双林树,鼻为灵山塔”等,然则偈中谈到的灵山塔下,非即指鼻孔下虚空方寸之地乎?此地非即吾人呼吸起动之处乎?那么这“一”和灵山又能到任何别处去寻呢?

张紫阳云:“一自虚无兆质,二仪因一开根,四象不离二体,八卦互为祖孙。”(《悟真篇·读周易参同契》) 又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悟真篇·十绝十二首》)又说:“一字原来是根宗,发长收藏妙无穷。时人若识此消息,太极之中一点红。”(《悟真篇·率性阐微》)从前几首诗悟参,足以说明,“一”就是一气,一气以前便是虚无,一气以后便是二仪,也就是阴阳或天地。四象八卦万物者是阴阳二物的衍生。“一”之所以能发长(音zhang)收藏奥妙无穷,无非亦因这阴阳不测之神的缘故。消息者,呼吸也,即阴阳也。太极者,阴阳之合体也。太极之中一点红者,非即阴阳合体中之一窍乎?此窍名曰玄牝,又号金丹,其圆如日,其红如火,非太极中之一点红乎?吾人果能识此阴阳呼吸之消息,又安得不太极之中一点红乎?顺去逆回,都从一中开始,也从一中结束,此“一”之根宗之伟大,亦一泄无余蕴矣。读者果能将紫阳公此种诗歌和《悟真篇》中之前后序,《金丹四百字序》中之“身中一窍,名曰玄牝”互参,就再不可能到上下丹田去误乱摸索矣。

沧海老人在《吕祖指玄篇》中解曰:“劝君保重一分阴者,是嘱得道之人,惟一字难得难闻,切忽视为寻常也。须明一贯之所,务要知分阴之法。何也?盖人吃饮食,男子生精,女子生血,要取一贯鼎中虚无神火(一贯鼎者,天人贯通大一之鼎也,此鼎适在天地真中虚无之地,本具巽风坤火故称),制化精血,必须拨阴取阳(此鼎原为三关之要路头,确能钤制阴阳,制化精血,但此适当呼吸出入之地,先天真息,已被后天之呼吸遮蔽,故必须在此虚无之分金炉中以虚无之神火拨阴取阳以制化之,固守虚无,以养神气之道可不于此一贯之鼎中而立之哉!但又必须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正心诚意,致知在格物者此也。”则又明言“一”为鼎炉之所,原理功法亦略论之矣。

图片

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摘自《封神演义》

图片

生活大道场,修炼乃生活

——在生活中修炼,在修炼中生活。
——将生活中的智慧指导修炼,用修炼中的智慧指导生活。
——生活与修炼完美融合,生活有助修炼,修炼促进生活。
——修炼不在深山内,斗室红尘大道场。
——修炼不必离群居,夫妻牵手共携程。
——共话生活大道,同享天乐生活。
(圆峤洞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