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谈文化切入是多民族文学阐释之要务

 杨柳依依bnachr 2018-09-02

《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总结与前瞻”研讨会发言要点/2013,12

再谈文化切入是多民族文学阐释之要务

  今年夏季,在乌鲁木齐“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高层论坛上,我做了一个“文化切入是多民族文学阐释之要务”的发言(要点请见附文),多少引起了一些议论。我还想就这个问题,进一步地谈一谈。

本来,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化是什么关系,近似于老生常谈,是几乎没有争议的问题。然而就在这个没有什么争议的问题上,人们却往往做得不够到位,或者干脆弄错。
最习见的失误,在我看来,大抵来自批评者以下三类站位的偏移:
一,是出自中土传统汉族文化的本能持守与扩容。而今多民族文学的批评者、诠释者,或者相当数量出身于汉民族,或者即便不是汉族出身也是在中原文化当中摸爬滚打出来的,用一双中原眼睛看世界是极其自然的,这几乎已经成为对待包含国内多民族文学在内的所有文学现象不约而同的“共谋”。
二,是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稳定恒温的文艺理论教科书思维框架。其特点是“以不变应万变”,不管你是哪个时代哪个民族哪种题材的书写,总是可以将它列入“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时代局限”三段式分析。虽然这种懒人的研究方法已日见陈旧,却仍能层出而得若干变体,至今教多民族文学学术情何以堪。
三,近30年国门洞开,西学理论的引进成为幸事。不过,这项引进有时也未免泥沙俱下。不去关注研究对象的东方征候及其族别族性特质,言必引洋人洋语,弄得再好也不过是以我们某民族的某事项来证实他者理论的完美,而对认识自己研究的该民族该事项裨益无多,甚至闹不好,还会造成“张冠李戴”和“乔老爷乱点鸳鸯谱”的后果。

我并不是要抹黑我们的研究现实,更不是反对有利于多民族文学学术的各种实践。只是期待本学科的发展,能够以营建中华多民族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为鹄的。因此,应该逐渐祛除一些本位文化习性的框囿、陈旧思维套路的拖累,和乖离本土人文的偏颇。

中华多民族的文学学术,是我们的前人远未有效耕耘过的范畴。从事此项拓荒性的学术,不能不预先估计出它的艰巨性。我们倡导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其中的应有之义,也包括切实承认这片国土上所有民族其各自文化蕴含及文学表达的“独一无二”品格。哪位学人如若期许自己成为多民族文学领域真正的专门家,都应当勇于向这一认识低头表达敬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