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系列第4期:郑国的由来

 金色年华554 2018-09-02

郑国的由来 来自闻古知新 09:03

 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上一期我们讲到了郑国国君郑庄公“黄泉会母”的故事,郑庄公在历史上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但毋庸置疑的是,郑庄公是春秋各诸侯中不可多得的英主之一。

 谈到郑庄公,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郑国的由来。郑国的由来要从周厉王的儿子姬友开始说起,但是您可不要误会,这里说的姬友是上古八大古姓之一的姓,友谊的 “友”而绝非是当下流行的那个粗鄙词语。


姬友自幼吃苦耐劳,成人后担任了周宣王执政期间的司徒一职,司徒是一个什么官呢?您可以理解成为国土资源部和建设部的部长吧,其地位已属于三公六卿了。因为姬友工作非常的出色,周宣王把“郑”地做为封赏赐给了姬友。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时封给姬友的“郑”地,并不是现在的河南郑州一带的郑国,而是陕西西部的一小块毗邻游牧民族西戎的一个地方,他的爵位是伯爵

 

郑桓公  (?-前771年)


 到了周幽王时代,由于西戎部族的逐渐强大,起初只是偶尔到周王朝的边境上抢夺一些财务,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进行大规模的抢掠,逐渐对周王朝形成了威胁。这样的态势,对郑国也形成了巨大的隐患。但此时的周幽王,只关心纵欲享乐和自我个性的膨胀,根本不顾及国家大事。

就在这个时候,姬友开始意识到,周王朝的衰败已形成必然,如此下去定会亡国。姬友也曾多次对周幽王谏言,希望他能够励精图治,但每次都被周幽王的爱搭不理或是闭门不见的方式回绝掉了。如此一来,姬友就开始盘算自己将来的退路了,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能伸能屈才是大丈夫。于是,他去求教太史伯阳父。

太史伯阳父是西周时期一位重要的史官和智者,也可以说是当世周王朝最聪明的人了。在周幽王二年发生了大地震,他曾预言:周王朝气数已尽,十年内必将亡国。发生地震的这一年,正是美人褒姒被进献给周幽王的那一年,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刚好整整十年。可见这位太史伯阳父的预言绝非巧合了。


                                     

周王朝遗址


一日,姬友备下酒宴邀太史伯阳父前来,名为把酒言欢,实则是向太师伯阳父求教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二人分宾主落座,酒过三巡后,姬友开口道:“当今天下诸侯割据,西戎实力大增,加之周王朝衰落,我郑国之命运令在下甚是堪忧,不知太史大人可有良策示下?”伯阳父听完,放下酒杯说道:“乱局之时,当用奇招。如今天下诸侯割据,已无尚未分封之土地了,西方有大量的土地可图,但是有西戎强兵实难立足;向南发展则是南蛮楚国,兵强马壮亦不好惹啊;向北方发展有强大的晋国;东面有齐鲁二国,你郑国前去简直是以卵击石啊。”说完,伯阳父拿起酒杯喝了一口,就不再说下去了。

姬友一看,着急了:“按您所说,我郑国岂不是只有坐以待毙的份儿了?”说完,赶忙起身下拜,口中说道:“太史大人救我,太史大人要救我呀”,见此情形伯阳父也不再卖关子了,忙说道:“大人请起,如此一来真真是折煞老夫了。刚才我所说的是实际情况,但也并非无处可去,在中原地区有两个小国,爵位很低,一个是子爵一个是男爵,且这两个国家的国君昏聩荒淫不得民心,你可以在这二人身上盘算一二。”


听完伯阳父的一席话,姬友茅塞顿开。对呀,我和这两个国君还有过一面之缘,前段时间他们还来到都城找我帮忙办事。

于是,姬友按照太史伯阳父所给出的战略规划,开始实施了。他先是让这两国的国君来到都城镐京,然后很客气地接待了他们,并承诺帮二人所托之事给办了。同时提出了一个以发展经济为由,想在两国“租地”大搞经济建设的计划,这二位一听高兴坏了,国家投资,中央领导亲自主导的项目,那肯定是天大的好事,不仅可以大赚一笔,还可以借此机会和中央领导搞好关系,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二位国君痛快得答应了,每个国家拿出十个城池来参与这项由姬友主导的“经济特区”项目

随后,姬友又向周幽王汇报了这个由太史伯阳父策划,由他本人执行的“经济特区”项目,幽王听后很是支持,有钱才能享乐,现在有人帮自己赚钱,又不需要自己投资,这个顺水人情当然是可以做的。于是姬友拿到了周幽王的批示,郑国举国东迁,从山西迁到了中原,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郑州一带。


  

说来也巧,就在郑国东迁不久,便发生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和犬戎攻占镐京的两大事件。姬友在保护周幽王突围的战争中,英勇就义了。姬友死后的谥号为“桓”,史称郑桓公。


普及小知识

      这里要和大家讲一个历史性的小常识,我们称历史上的人,比如周幽王、郑桓公、楚庄王等,这些称谓其实都是他们死后根据所做之功绩和表现,后人给出的谥号他们活着的时候,可不知道有这个称谓。所以,在一些古装剧中,看到大臣们称呼帝王为汉武大帝、康熙皇帝等等这说法,那只能说编剧不太懂得历史常识了。

郑桓公姬友的这个“桓”的谥号本意是“榜样”和“表柱”的意思,今天北京天安门广场两侧的华表,就是“表柱”,也就是正义德行的彰显之柱了。

在中国历史上的谥号可分为三种,有褒奖的美谥,也有怜悯的平谥,还有贬义的恶谥 。

例如美谥的文字有:文、武、庄、宣、襄等等;比如周文王、汉武帝、康熙皇帝,这都是非常美的一种谥号。

那么平谥呢包括:怀、哀、闵、殇等,例如楚怀王、汉哀帝。

恶谥自然是对待那些没有功绩和昏庸的皇帝,比如:厉、灵、炀等等,其中包括周厉王、隋炀帝等。




好,我们言归正传,郑桓公死后,他的儿子郑武公在父亲的基础上励精图治,把原本以租借名义的城池正式地私有化了,并一举吞并了这两个中原小国。从此,郑国开始成为东周列国的强国之一。

这便是郑国的由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