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来自闫之不尽 00:00 26:32 关键词: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 如果你还记得,初中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很著名的课文,叫做《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它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讲的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家星期天的情景。福楼拜家里非常简陋,每到星期天,都会一直有客人来访问。这客人中包括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的文学巨匠,比如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莫泊桑。其中,莫泊桑是福楼拜的学生,曾多次向福楼拜请教写作。那么,福楼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朋友才会这么多呢?他的作品又有什么特色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福楼拜和他的著名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它的中文版约28万字,我将用大约28分钟的时间为你解读这部作品。
1.福楼拜“拒绝一切派别” 《包法利夫人》作者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生于法国的一个传统医生的家庭。代表作品有《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圣安东尼的诱惑》、《萨朗波》、《布瓦尔和佩库歇》等。 图一:福楼拜 我们先说说福楼拜生活的社会背景。我们知道,1789年是西方历史非常重要的一个年份,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结束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从此,西方的资本主义就从法国展开了。接下来的1800年代,资本主义在整个欧洲发展迅速。福楼拜正是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那个时候法国资产阶级发展得很快,衍生出很多不好的思想,比如拜金主义。福楼拜的作品,也正是揭露了社会发展产生的各种问题。另外,从历史对文学流派的影响来看,法国大革命催生了浪漫主义,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对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福楼拜也看到了浪漫主义的不好的东西,因此,作为对浪漫主义的反抗,现实主义应运而生。
我们再说说福楼拜本人。由于福楼拜生于医生家庭,从小看惯了尸体解剖,因此他不大相信宗教。这在他的小说《包法利夫人》中也有体现。福楼拜是个温和谦逊、平易近人、待人真诚、做事认真的人。他虽然家里有很多资产,但是他却生活简朴,也从未用资产去衡量别人。他一生未婚却有过五个情人,因此他非常了解女性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模式,他的小说也通常是通过女性的经历来表达的,比如《包法利夫人》就是以女主角包法利夫人的经历来描写的。
福楼拜不仅朋友多、学生多,他还被各种文学流派的人物拉做自己的派别。首先,福楼拜同时代的人把他归入现实主义,称他为现实主义的权威。其次,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左拉称他为“自然主义文学的鼻祖”。再次,福楼拜早期的作品中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所以也有人说福楼拜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其实多数人认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是卡夫卡)或者“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锋”等等。
现在让我来给大家简要区分一下以上这些文学派别,请参照图二。首先,我们之前讲过古典与浪漫的区别,古典偏客观、理性、真实,而浪漫偏主观、感性、不真实。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可以看作是偏古典这一边,它们看重的是真实客观;而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是偏浪漫这一边,有些不真实的成分。现实主义也叫写实主义,它跟自然主义都是真实客观地再现现实世界。但是,自然主义更自然、更真实,而现实主义虽然是客观描绘现实,但具有理想性或典型性的特点,是带有一点主观因素的。举个例子,表现一个苹果,现实主义可能会画一个非常标致的圆的苹果,包括红绿色的表皮、柄上的凹凸不平,这是我们认为正常的苹果该长成的样子;自然主义可能要惟妙惟肖地画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或者有半截虫子从里面爬出来的苹果;而浪漫主义可能会画一个长方体的苹果,或者长了翅膀的苹果。 图二:文学派别的简要划分 现在我们大概知道了这么多文学流派之间的区别。福楼拜虽然被拉入各种派别,他的《包法利夫人》也被归入现实主义的小说代表。然而,他自己却拒绝一切派别,憎恶现实主义之类的称谓。他什么党也不加入,什么社团也不感兴趣。说到底,他是个放荡不羁的自由主义者。他恨现实主义,所以才写《包法利夫人》。讽刺的是,后人还不断地去分析《包法利夫人》中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因素。
2.《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于1857年完成,整部小说充满了对浪漫主义的批判。本书讲述了一个受过贵族教育的、富有激情的农家女艾玛瞧不起老实的、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成为高利贷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我将按照时间的顺序,以“乡下生活——搬到小镇——第一段偷情——第二段偷情——走投无路”这五部分为线索,把整本书的内容介绍一下。
第一部分,乡下生活。夏尔·包法利(简称夏尔)是小说的男主角。他生性善良,智力低下。结婚前唯母命是听:他母亲为他选职业,让他学医,愚笨又贪玩的他经过多次考试才通过;他母亲为他选工作地点,他好不容易在乡下找到了个行医谋生的饭碗;他母亲还为他包办婚姻,让他娶了一个寡妇,他婚后成了个“妻管炎”。
一天,夏尔接了一个骨折病人的诊。他发现病人的骨折很容易治疗,便三下五除二给病人包扎好了。病人的名字叫卢奥,他的妻子死了,只有一个女儿叫艾玛。艾玛曾经在修道院学习、读书,受到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幻想着浪漫的爱情。夏尔在对卢奥治疗的过程中,对艾玛一见钟情,他便时不时地借探望卢奥的机会过来与艾玛接触。时间一久,他老婆就开始怀疑他。有一天,夏尔老婆的财产公证人携款逃跑,再加上夫妻矛盾和婆媳关系恶化,夏尔的老婆竟然死了。
夏尔便打算向艾玛求婚,却总是不敢开口。最后,还是由卢奥做主,才定了他们的婚事。夏尔是个老实人,从来不会开玩笑。在他跟艾玛的婚礼上,大家对他的打趣俏皮话,他毫无招架之力,只能哑口无言。
新婚之后的一段时间,夏尔感到非常幸福,他对妻子也是宠爱备至。然而,艾玛却并不感到幸福,她发现之前对婚姻的浪漫幻想跟现实很不一样。夏尔说话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兴趣爱好,知识匮乏,除了医术还算可以;而艾玛则很会打理家务,喜欢读书,会素描、钢琴,夏尔则只能直呆呆地在旁边欣赏。夏尔生活简朴,甚至拮据;而艾玛则出手阔绰,开销大方。夏尔的母亲觉得艾玛铺张浪费,因此,婆媳关系也不好。艾玛经常后悔自己为什么要结婚,她还幻想着嫁给白马王子一般的丈夫和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城市生活。
有一次,夏尔治好了侯爵嘴上的疮,于是侯爵邀请夏尔和艾玛去府上做客。艾玛对这种大场面极为感兴趣,她贪婪地观察着一切新奇的人和物。在舞池里,艾玛被人邀请跳舞,她翩翩起舞,兴奋至极,而夏尔只能在旁边看着。回到家后,艾玛很不爽,女仆服务不周,艾玛就把她辞掉了,并重新找了一个惟命是从的小女仆。从侯爵府回来之后,她就开始看不惯家里的一切,她向往着巴黎,甚至买了一张巴黎地图。欲望使她冲昏了头脑,她误以为感官的奢侈享受就是心灵的真正愉快。福楼拜说得特别好:她的心一经富贵熏染,再也不肯褪色。 图三:影片中的艾玛与夏尔
夏尔在乡下越来越有名气,因为他品行好,没有架子。不过,夏尔甘于现状,学习能力不强,也经常受气,所以艾玛嫌弃他是个窝囊废。久而久之,艾玛对绘画音乐等都失去了兴趣,因为找不到知音。艾玛也变得愈加任性与挑剔,她瞧不起别人,也瞧不起她的父亲和丈母娘。她终于受不了乡下的生活而病倒了,于是他们不得不搬到大一点的镇里生活(第一次生病)。
第二部分,搬到小镇。包法利举家搬到了镇里。小镇不大,“从街这头开枪,可以打到那一头”。到小镇的当天晚上,当地的药剂师奥默以及一个在公证人事务所做实习生的莱昂陪同他们吃晚饭。夏尔跟药剂师聊天的时候,艾玛就跟实习生莱昂聊天。艾玛跟莱昂很聊得来。莱昂是个多才多艺、为人随和的青年。跟艾玛一样,莱昂也喜欢看书,喜欢文艺、浪漫、追求理想。因此,他们俩彼此都有好感。
不久之后,艾玛生了个女儿。她给女儿起名叫贝尔特,因为当时她在侯爵府上听到过这个名字。
有一次,艾玛要去奶妈家看孩子,她遇到了莱昂,莱昂就陪她一起去了。这个事情传遍了小镇,大家都觉得包法利夫人不要脸。从此以后,艾玛每天坐在窗前看着莱昂上下班路过。药剂师家里的聚会,莱昂为了接触艾玛,每次都要参加。在聚会上,夏尔跟药剂师打牌,莱昂就跟艾玛念诗、唱歌,夏尔也从不吃醋。
艾玛觉得一直对莱昂暗恋下去不是法子,名声也会越来越坏。于是,她尝试着做个贤妻良母(第一次守妇道)。她开始对女儿万般宠爱,让别人知道她对孩子有多好。她还把丈夫的鞋帽衣服整理得规规矩矩,甚至毫无怨言地听丈夫的话。她变得温柔持重,也得到了众人的称赞。艾玛这样做了之后,让无聊的心得到了点安慰。然而,这样装作很幸福的样子,却使她感到越来越痛苦。她平静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颗动荡不安的心,她仍旧爱着莱昂,只要听见他的脚步,心就砰砰直跳。
终于,她又犯病了(第二次生病)。她总是低声哭泣,愁眉苦脸,甚至开始怀念曾经在修道院的生活。她打算去找布贤尼神父,可是神父并不理解她,认为人只需要温饱就可以了。失望的艾玛回到家里,开始冲女儿发脾气。
雪上加霜,不久之后,实习生莱昂决定要回巴黎继续读书了。他来到艾玛家里跟她告别,两人依依惜别,却不敢有过格的举动。莱昂走了之后,艾玛更加闷闷不乐,因为她生活中唯一的乐趣也没了。于是,她只好在花哨的小玩意儿中寻求满足。比如,她买了很多奇异的装饰品、奇装异服,留不同的发型,读书也没有长性。她病得更厉害了,时常昏倒,甚至吐血(第三次生病)。面对艾玛的病情,夏尔无计可施,于是他求助于自己的母亲。夏尔的母亲来了,她跟夏尔说,不要让艾玛没事做,要让她用双手去挣钱干活。结果,婆媳关系搞得很僵(婆媳关系第一次恶化)。
第三部分,第一段偷情。小镇要举行一个农业展览会。在集市上,有一个叫罗多夫·布朗瑞的人带着自己的仆人来找夏尔,说仆人病了。夏尔给罗多夫的仆人治了病。在治病期间,罗多夫就盯上了艾玛,也就是包法利夫人。罗多夫是个三四十岁的浪荡子,他怀疑笨头笨脑的夏尔是怎么娶到艾玛的,于是就想打艾玛的主意。
在展会上,罗多夫找艾玛闲逛,他开始玩弄各种手法来俘获艾玛的芳心。展览会过后,罗多夫又想带艾玛出去骑马散散心,夏尔答应了,还给艾玛定制了一套骑装。罗多夫就带着艾玛去骑马,结果两人在小树林里发生了关系。讽刺的是,艾玛回到家后,夏尔跟她说,看她喜欢骑马,今天还特地为她买了一匹马。
艾玛有了情人之后,仿佛恢复了青春活力,她把长期压抑的爱情释放了出来,而且她并不觉得懊悔和心慌意乱。从此之后,每天早上夏尔出门,艾玛就跑到罗多夫的住宅跟他私会,后来他们甚至还在艾玛自家的花园里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罗多夫对艾玛的感情越来越淡,而艾玛却越陷越深。 图四:影片中的艾玛与罗多夫
慢慢地,艾玛也有了点后悔,她开始寻找比爱情更稳定的靠山。她听信药剂师奥默的话,鼓动丈夫去钻研对跛脚的治疗,这样就可以名扬天下。药剂师说服客店的跛脚伙计去夏尔那做手术。手术看起来很成功,于是药剂师就开始忙着为夏尔写宣传报道,艾玛也开始对夏尔另眼相待了。不料,几天之后,跛脚伙计的病情恶化,脚部化脓感染,奄奄一息。众人不得不去城里另请高明,最后,跛脚伙计不得不截肢。遭遇到如此打击,艾玛非但不去安慰夏尔,反而感到丢脸。她觉得自己的丈夫做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事情,继而又开始对自己通奸的胜利感到得意了。
艾玛又恢复了对罗多夫的爱情,她花钱甚至赊账从奸商勒合那里买贵重的东西来打扮自己,还给罗多夫买贵重的东西。她对罗多夫的感情无法自拔,然而她的满腔热情在情场高手罗多夫面前却味同嚼蜡。
艾玛越来越不像样子,她变得淫荡、穿着古怪。当夏尔的母亲来的时候,她更看不惯艾玛了,还跟艾玛大吵了一架(婆媳关系第二次恶化)。艾玛终于忍受不了了,她想让罗多夫带她私奔。罗多夫表面应付,但心里更看不起艾玛了,同时也在想着怎么把她甩掉。艾玛真以为罗多夫愿意带自己走,整天沉浸在幻想之中。她又做回了贤妻良母的模样,可是这回却是因为幻想带给自己的麻痹(第二次守妇道)。为了私奔,她又去找奸商勒合买更多的贵重衣物。勒合早就猜出艾玛的情况,他抓住艾玛的心思跟她套近乎,并若无其事地赊更多的账给她。罗多夫对私奔的日期一拖再拖,最后他决定不出现在他们约好的地点,而是写了一封信托人送给艾玛,装作很无奈地跟她说不想打扰她的生活,自己不得不离开。
艾玛看过信后,简直痛苦到了极点。这一次,她病倒了43天(第四次生病)。可怜的夏尔不离不弃地照顾她。还有更加令夏尔头痛的事,那就是艾玛之前赊账欠下的钱,都需要夏尔去还,可夏尔还不上,还得继续跟勒合签借据。
艾玛终于病情好转,这时她的心已经毫无寄托,于是她开始格外真诚地信仰宗教,她甚至非常过分地行善。她又开始做回贤妻良母,每天做很多的事情来埋葬痛苦(第三次守妇道)。
第四部分,第二段偷情。药剂师奥默鼓动夏尔带艾玛看戏,夏尔为了能让艾玛开心,就带着她去城里看戏,还买了包间。艾玛看戏看得很入迷。在看戏中间,他们偶遇实习生莱昂。从遇到莱昂时起,艾玛就再也没心看戏了。于是,他们最后一幕戏都没看就走出戏院聊天了。包法利夫妇得知,原来莱昂离开小镇之后去城市里的一家大事务所工作了。艾玛最后一幕没有看成,有些遗憾,莱昂说过几天戏剧还会重演,体贴的夏尔便让太太一个人留下来看过几天的重演。
机会终于来了,莱昂也想要打包法利夫人的主意。他到艾玛下榻的宾馆找她聊天并向她表达了爱意。艾玛表面上有些犹豫,但内心是开心的。他们俩约定第二天在教堂碰面。两人第二天见了面之后,莱昂叫来一辆马车,他让车夫随便往哪里走不要停下,他就跟艾玛在马车里面发生了“车震”。
艾玛回到小镇之后,得知公公在这几天去世了。她开始寡言少语,夏尔还以为她为公公去世的事情难过。而事实上,夏尔多虑了,艾玛只是世故地装装样子。最令艾玛难过的,还是几个小时之前的浪漫爱情与眼前苍白的现实的对比。第二天,夏尔的母亲过来办丧事,艾玛却借口有事走了(婆媳关系第三次恶化)。在办丧事的工夫,奸商勒合又来给艾玛出馊主意。他怂恿艾玛,要她跟丈夫说把家里借贷的事情全都交给艾玛来管理,艾玛照办了。交接需要找公证人,于是艾玛跟夏尔说要去城里找莱昂办理。
机会又来了,艾玛在城里住了三天。这三天,艾玛过得简直像是蜜月般充实而美好。此后,两个人还不断地给彼此写信。有一次,莱昂终于忍不住,竟然来到小镇找艾玛。跟罗多夫一样,莱昂也在后花园跟艾玛单独相处了一次。为了能跟莱昂继续相处,艾玛对丈夫设下圈套:她先把平日里弹的钢琴曲弹得很糟,然后对丈夫说自己退步了,夏尔便鼓励她去城里上钢琴课。这样,她就可以每周去城里跟莱昂见面了。一个谎言要用更多的谎言去掩盖,于是,此后艾玛编织了各种谎言来欺骗丈夫。
有一次,奸商勒合看到艾玛挽着莱昂的胳膊走,他便趁机要挟艾玛还钱。艾玛还不起钱,他便又给艾玛出馊主意。他跟艾玛说,艾玛去世的公公有一座旧房子,如果没有钱,可以把房子卖了。艾玛找不到买主,勒合又故作好心地替她找买主。勒合精打细算来算计艾玛的钱,还帮艾玛合伙瞒着她的丈夫和婆婆。卖了房子有了一些钱,艾玛跟莱昂便越来越过分。艾玛只要想起莱昂就往城里跑,而莱昂则不顾老板责备,只要艾玛一来他就走人。 图五:影片中的艾玛与莱昂
第五部分,走投无路。有一天包法利家里来了催款的官方人员。艾玛吓坏了,赶忙去找奸商勒合,勒合则装作自己很无奈的样子,把责任推脱给催款的人。艾玛为了搞到钱,催丈夫向婆婆要钱,还变卖了自己的一些物品。然而,即使她还清了一些单子,其余的单子还在利滚利越欠越多。最后,艾玛已经没有能力还清贷款了。她也懒得去想还贷的事,还对催债的人一拖再拖,同时她为了跟莱昂幽会而继续投入大把的金钱。慢慢地,随着两个人幽会的次数越来越多,他们彼此都开始感到了厌倦。莱昂想的是怎么摆脱这个花钱如流水的不正常的情妇,而艾玛却幻想着能得到更多的幸福来掩盖当前的厌倦,反而使自己越陷越深。
终于有一天,艾玛收到了一封正式判决书,要她24小时内还清债务,否则要扣押房产及家具。她又去找奸商勒合,这回勒合可不再装无奈了,他态度严肃而强硬。第二天,官方派人到包法利家里抄家,登记要扣押的物品。艾玛要女仆瞒着丈夫,自己跑到城里开始厚脸皮地去找人借钱,可没人借给她。她又跑到莱昂那里,莱昂也没有办法。艾玛想要莱昂挪用事务所的钱,莱昂吓住了,赶紧对艾玛说他其实可以从一个好朋友那里借到钱,并且明天三点之前会把钱送给艾玛。
艾玛回到小镇,小镇上已经到处张贴布告,要把艾玛的所有动产拍卖,艾玛知道这回瞒不住丈夫了。心急如焚的她赶紧又跑到公证人那里说明情况,哪知道公证人早就跟奸商勒合暗中勾结,只想占艾玛的便宜。公证人一边埋怨艾玛为什么不早点来找他帮着管理资金,一边对艾玛动手动脚。平日里放荡的艾玛这回却生气了,甩胳膊走人。她现在所有的希望就只有莱昂了,可当她焦急地等到三点钟,莱昂并没有来。失望的艾玛最终想到了罗多夫。她去找罗多夫,罗多夫正好在家。两人叙了一会儿旧情,艾玛就向罗多夫借钱,可罗多夫平静地说自己没有钱。艾玛愤怒至极,觉得自己被罗多夫欺骗了。她感到天旋地转,整个人的处境就像是在无底深渊,喘不过气来。
最终,绝望的包法利夫人想到了自杀。她跑到药店,借口家里闹老鼠,管药剂师的儿子要了点老鼠药就往嘴里塞。药剂师的儿子赶紧阻拦,可已经来不及了。
回到家里,艾玛不管等她等得焦头烂额的丈夫,什么话也不说,只是写了一封信给他,告诉他什么也不要问,明天再拆开,接着就躺在床上等死。等艾玛开始呕吐、口渴、难受得要死的时候,她再也瞒不住丈夫了。在夏尔的追问下,她还是叫夏尔打开了信。夏尔这才知道原来艾玛服了毒。他丧魂失魄,有如五雷轰顶,话也说不清楚,急忙跑出去呼救。名医被请来,可见到这种情况也无力回天。艾玛终于在神父为她举行的临终仪式中断了气。
夏尔厚葬了亡妻。他为了保留妻子的遗物,跟母亲彻底闹翻(婆媳关系的恶化演变成母子关系的恶化)。有一天,他打开了艾玛的抽屉,发现里面全是艾玛跟罗多夫和莱昂的情书。接着,他翻遍家里每一个角落,找到了更多的赃物。他几乎疯了,从此,他不再出门,也不愿见人,只有晚上带着女儿出去遛一下。终于有一天,夏尔坐在自家花棚的长凳上死去了。女儿则被一个远房姨妈收养,因为远房姨妈家里贫穷,不得不把她送去做童工。
一味追求浪漫的包法利夫人,最终搞得家破人亡,后代受苦。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3.小闫点评 这本小说曾引起了社会的道德风波。有人批评这本小说“破坏社会道德和宗教”,还告福楼拜“有伤风化”。不过,许多读者和作家都表示对福楼拜的同情和支持,并为他辩护。法庭上,经过一番激烈辩论,福楼拜被判无罪。由此可见这本小说的影响力之大。
我先说一说小说的内容。整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病秧子”与“绿帽王”的故事。
首先,让我用“五起五落”来概括“病秧子”包法利夫人的一生。一起,钟情于夏尔并与之结婚;一落,婚后生活无聊乏味,跟想象不一样。二起,参加伯爵府宴会,感到飘飘然;二落,回到家后,在乡下无聊呆不下去。三起,搬到小镇,与实习生莱昂一见如故;三落,莱昂离开了小镇,艾玛灰心丧气。四起,在农业展览会上认识了罗多夫并与之情投意合;四落,遭到罗多夫抛弃,梦想破灭。五起,再次遇到莱昂,旧情复萌;五落,债台高筑,走投无路,服毒自杀。在这五起五落中,艾玛总共生了四次病,而且每次都很严重(文中绿色字体)。
包法利夫人的一生,就是浪漫主义在现实主义的面前,逐渐破灭的过程。艾玛对浪漫的追求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她想要的只是新奇与刺激:当自己母亲去世的时候,她十分伤心,然而她又暗中得意,她“觉得居然一下就感到了自己人生的灰暗,而平凡的心灵一辈子也难得进入这种理想的境界”;当她最后走投无路去找公证人求情的时候,见到公证人家里的餐厅,她心里还想着这才是自己想要的餐厅。简直讽刺至极!
然后,我再用“五次原谅”来总结“绿帽王”夏尔的一生。第一次,在小镇上,艾玛跟莱昂聊得火热,夏尔还可以淡定地跟药剂师聊天;第二次,艾玛与罗多夫交往密切,跟他一起骑马,夏尔非但同意,还给她另外买了一匹马;第三次,再遇莱昂之后,夏尔让艾玛单独留在城里,还为她创造每周去城里的机会;第四次,艾玛死后,夏尔在家里偶尔捡到罗多夫和艾玛的来信,还对自己说,说不定他俩是精神恋爱;第五次,夏尔最后知道了艾玛出轨的事,当他见到罗多夫之后,并没有怪他,而是怪命。这五次原谅帽,简直一次比一次更绿!夏尔是个温顺、善良、忠厚的人,他也是个非常现实的人,现实到没有梦想、惟命是从、愚蠢。夏尔的一生,就是现实主义在浪漫主义的面前,烟消云散的过程。
我再说一说小说的写作风格。
首先,小说之所以被归为现实主义小说,在于它确实有很多特别写实的描写,无论是人还是物。我在此管中窥豹一下。比如作者对夏尔跟艾玛婚礼的描写,“来了四十三位客人,吃了十六个小时,第二天还接着吃,一连吃了几天”。婚礼的场景也是描绘得极为细致,甚至包括餐桌上的美食,细化到每一层蛋糕都是什么样。再比如,作者对夏尔家里陈设的描写、对侯爵城堡的描写、对小镇上的市民的细致刻画、对农业展览会各色人等的描写以及他们听州议员和镇长演说时的神态、对戏剧的描写、甚至对艾玛葬礼的描写都极为精细、准确、入木三分。
其次,整部小说对人物心理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刻画也是独具匠心、结构性极强。比如,艾玛的三次回归本分、守妇道(文中紫色字体)。比如,最后接到催债通知后,艾玛的情绪变化:从“吓坏了”,到“懒得去想”,到“着急”,到“心急如焚”,到“失望”,到“愤怒至极”,再到“绝望”。再比如,婆媳关系的三次恶化(文中蓝色字体),以至于最后演变成夏尔跟夏尔母亲之间母子关系的恶化。
最后,整本小说揭露了教会的形式主义。神父的职责应该是了解教区人民的精神生活,拯救他们的灵魂,而布尼贤神父却只会背诵教义,不会联系实际。艾玛在婚外恋之前,精神万分痛苦,来找神父忏悔。神父并不了解她的苦衷,也不会安慰她,反叫她去找医生。当跛脚伙计奄奄一息的时候,神父竟然说生病是上帝的意思,应该高兴才是,并且要趁这个机会请求宽恕。当艾玛跟莱昂在教堂前碰面的时候,艾玛为了保持住摇摇欲坠的贞操观,拼命地祈祷,还让门卫带领进去参观。这些无疑都充满了讽刺。
艾玛虽然多次出轨,欲壑难填,然而她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她还是会对浪漫如罗多夫、莱昂的人情有独钟。夏尔虽然木讷、无趣,然而他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丈夫。他对生病的太太不离不弃,当太太终于醒过来吃第一口面包的时候,他甚至哭了起来。这样体贴的丈夫,哪里去找呢?所以在我看来,他们俩命运的悲剧,不仅在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弊端、在于两个人性格中的缺点,更在于两个人并不合适。浪漫与现实,没有孰优孰劣,然而如果浪漫与现实尖锐对抗,则很有可能像他们俩一样家破人亡。因此,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以及什么样的人适合自己,是有多么的重要啊。
推荐参考阅读: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文艺青年的爱情世界(关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朱光潜《谈美》:中国美学的鼻祖(关于“自然主义/理想主义”,关于“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 《审判》:卡夫卡和他的“成人童话”(关于“西方现代主义小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