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现在我们要读包法利夫人

 ghqhyx 2023-03-25 发布于江西

今年七月间,因为小说的原因,读了《包法利夫人》(周克希译本)和《安娜卡列宁娜》(草樱译本),之后又看了苏童、毕飞宇关于《包法利夫人》的评论,直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2月豆瓣直播张悦然、车琳、欧阳韬纪念福楼拜的主题活动之前,又读了一遍许渊冲译本的《包法利夫人》,部分段落对比阅读罗国林译本,总体上来说译本的质量直接关乎到阅读体验,相较之下更喜欢许渊冲的译本,所以周末长达17页的读书笔记也是以许本为据,在《安娜卡列宁娜》读书笔记完成之前,这是今年写的最为厚实的笔记了。

一、艾玛如何走入绝境

毕飞宇在演讲中说到对小说而言,所谓塑造人物,就是描写人物的关系。确实如此,福楼拜以一种“呈现,而不是叙述”的写作技巧展现了艾玛的形象与内心,那她这一生就是在卢奥老爹、夏尔、(实习生)莱昂、罗多夫、莱昂等人物关系中,当然子爵和勒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子爵的夜宴对于艾玛而言,就像是梦想照进现实,她所期待的浪漫主义真实的演绎着,“她真想知道他们的生平,深入的了解他们,和他们打成一片。”她的内心是想逃离现在婚姻中的苦闷与哀怨,走进她心中的浪漫主义世界;但同时也像是一种慢性毒药,若隐若现的指引着她的人生之路。宴会结束之后,“她的心,一经富贵渲染,再也不肯褪色。”艾玛之后对烟匣、巴黎的地图、订阅杂志,都只不过是对子爵的爱屋及乌的美好想象。在她眼里,“沉闷的田野,愚蠢的市民,生活的庸俗,是世界的异常现象。”所以她像上一个嫁给夏尔到托特一样,再次想到要逃离。女儿出生后取名为贝尔特,也是因为子爵;艾玛从燕子号班车一幅紧身背心走出来,也是因为子爵曾如此着装;最后在第三部第七章中艾玛因为没有在莱昂那里借到钱而精神恍惚表情悲伤的经过教堂之时,子爵的马车倏忽而过,这时候或许艾玛会发现子爵曾不经意的举动对她而言就像是如梦一场。

实习生莱昂,莱昂在荣镇和鲁昂先后出场,作为区分特别标准在于区分莱昂的不同年龄段的形象。艾玛与莱昂·杜普伊见面谈的是音乐、读书、巴黎、小说,这像是偏远小镇里的一股清流,也再次满足了艾玛对于浪漫主义的美好想象,诗情画意不过如此,所以他们沉醉其中。即便他们交往过密,艾玛送了一条浅色底上印着绿叶的毛毯(tips1),引起小镇居民的闲言碎语,甚至“一口咬定是情人”,但夏尔并不是一个嫉妒的人,或者可以说他信任妻子。当艾玛和莱昂都说到“夏尔是一个好人”的时候,似乎这里表现了艾玛的犹豫与羞涩、莱昂的胆小与愧疚。这时候的莱昂认为艾玛是圣洁不可侵犯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欲绝还迎姿态下的拒绝之后选择了退却。

罗多夫·布朗瑞 在第二部第七章中出场,“三十四岁,脾气粗暴,眼光敏锐,和女人往来很多,对风流事了如指掌”。他看中了这个女人(艾玛),就像是一个狐狸垂涎于蛋糕,拿定主意“一定要搞到这个女人。”第二部第八章简直是教科书般的作文,张悦然说几乎是外国文学史必修的文学写作,确实非常的精彩。罗多夫太懂艾玛,所以在展览会乡公所二楼他们谈的是生活的苦闷、理想的毁灭与心灵的自由等等,艾玛如同找到知己,火热般的投入,似乎罗多夫会带她领略浪漫主义的自由。但是,在第九章第一句话“六个星期过去了,罗多夫还没有来,直到一天晚上他终究还是出现了。”只是一段话而已,罗多夫的老道与熟练已经让人惊讶,其实这段更像是艾玛的心理活动描写。罗多夫主动提出借给她一匹马,罗多夫的情话以退为进的套路,引诱、迎合、奉承、承诺等等,即便艾玛曾有戒备,但被罗多夫悉数化解,艾玛节节败退,终于在小树林中艾玛根本抵挡不住罗多夫的甜言蜜语与亲密动作,所以“她把脸藏了起来,就由她摆布了。”这里要看到艾玛是被动的或者不知觉。情欲也是会有变量的,“艾玛不肯相信(罗多夫不像以前一样甜蜜),反而加倍温存体贴;而罗多夫却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不在乎”。(第二部第十章)等到艾玛决心在治疗伊波利特的手术治疗中振兴家业时,没想到手术失败。艾玛怀疑自己的选择,再次的后悔了,没有想到“聪明的自己,怎么又犯了一次错误?”错误就是尝试去爱夏尔,后悔放弃可能在罗多夫那里得到的一切。所以当罗多夫再次出现花园,他们又恢复了原来的爱情。这一次艾玛在财、色中放纵了自我,而罗多夫则继续满足着她绚丽的美梦,直到她迈出私奔的第一步,却发现无人等候。罗多夫是清醒的,也是无情的,在小说第三部第八章中罗多夫再谈起人生,“也许,这就是人生吧!”(这句太过于熟悉)他得知艾玛为了钱而来,脸色变得惨白,直言道“我没有钱!”拒绝的无比冰冷,比甄嬛被贬去甘泉寺还冰更冷,令艾玛伤心欲绝,她也会控诉罗多夫“就在这个地方,在这毛毯之上,你跪在我面前发誓,说是永远爱我,你使我相信:整整两年,你使我沉醉在最甜蜜的梦中。”几乎等同于张爱玲在《色戒》中所说“这辈子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推我入地狱的人,也曾带我上天堂。”

莱昂 与艾玛的旧情复燃,是在剧场重逢。其实这场剧就像是谶言,其实有点像《暗恋桃花源》中突然穿插进来的刘子冀,一直在寻寻觅觅,过程烈火烹油之后又冷冷清清,结局戚戚惨惨。艾玛与莱昂谈论哲学、互诉衷肠,两颗寂寞的心靠的更加紧密了。当莱昂说出“女神有点像你”这样的土味情话,更像是另一个罗多夫了。艾玛也有过犹豫,在信中说着“摆脱这次约会,一切都过去了,为了双方的幸福,他们不应再见面了。”但身体很诚实,依旧早上十点在教堂十点等候莱昂。穿插了一段夏尔父亲之死,艾玛愈加觉得夏尔是“一个小人物,没本事,不中用。”趁着办理委托手续之际艾玛前往鲁昂私会莱昂,这段略显曲折的故事又回到老路,只是不同于此前罗多夫提出骑马,这次是艾玛提出到鲁昂学钢琴,借机私会情郎,即便是情欲,这次是艾玛主动的,“莱昂反倒成了她的情妇似的。”这段话又有点像《红楼梦》第六十五回的尤三姐了。当激情退却,艾玛深陷其中,继续精心准备着约会,而另一边的莱昂终究是“软弱、吝啬、胆小怕事”,担心名誉和工作,也表现出了厌烦的情绪。两人不再相互新奇,甚至乏味、厌倦,所以相互摆脱成了必然。

但是不要忘了商店老板勒合,它在第二部第五章出场,就像是引诱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的蛇,一直迎合着、欺骗着、胁迫着,直到艾玛一无所有,翻脸无情,假借万萨卡名义逼迫8000法郎的债务,这才成了艾玛的绝境。更为绝望的是男人们包括银行家、莱昂、罗多夫的冷酷无情,奥墨的冷漠与吝啬,吉约曼的无耻下流,深陷困境中无路可走,所以她死了。

二、夏尔在与艾玛的婚姻中的抉择

小说中先出场的是夏尔,“我们正在上自习,忽然校长进来了,后面跟着一个没有穿学生装的新学生,还有一个小校工,却端着一张大书桌。”苏童非常推崇福楼拜这个著名的文学主张,也就是“作者退出小说”,“写小说不是抱着上帝的心态”,随着阅读的深入发现“我们”消失了,画面和镜头推进到了夏尔的原生家庭,父亲简直一幅“烂仔”的形象,好逸恶劳、骄奢享乐,母亲在家庭中“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相较于父亲的不管不问,母亲对夏尔的教育更为尽心,“亲热但又过于啰嗦”,但即便这样,出场时夏尔约十五岁才上五年级。之后他学医当医生、娶寡妇杜克比·爱洛依丝都是父母决定的,那段沉溺于小酒馆的插曲只当是有气无力的反抗。当杜克比·爱洛依丝“有钱只不过是假装”,随着金银殆尽,在与夏尔母亲喋喋不休的争吵中走进了坟墓。小说第一部第二章最后一句“说来说去,她到底爱过他。”这句话读起来十足的悲哀,夏尔不由自主的命运是何其的卑微、懦弱,杜克比爱洛依丝到死也没有得到夏尔的爱。

倒是追求艾玛,是夏尔主动的抉择,即便之中也有害怕与忐忑,最后在卢奥老爹的主动帮助下才与艾玛喜结连理,在春天订婚。在第一部第四章整章篇幅描写了艾玛的婚礼,这是福楼拜送给艾玛的第一次浪漫。结婚后的生活,艾玛“现在却没有得到爱情应该带来的幸福”,而对于夏尔来说,“宇宙的范围都不比她的丝绸衬裙大,(他)怪自己,爱她(艾玛)哪能有一个够?”随着婚后生活的逐渐平淡,这才发现双方对于婚姻的获得感是不同层面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对于夏尔而言,艾玛像是自己踮起脚努力才摘得到的宝贝得悉心的呵护着,“精神平静,肉体满足”;但对于艾玛而言,夏尔对于小说、音乐、素描等等无动于衷,“心平气和的迟钝”,她感到苦闷,小说这点很写实“他们生活上越接近,心理上的距离反倒是越远了”,艾玛甚至有点哀怨“我为什么要结婚啊”(first 1)。

在安德威烈侯爵的夜宴上,夏尔吻她,艾玛说“走开,不要弄皱我的衣裳。”如果将这次宴席视作是艾玛心中的浪漫,明显夏尔不是她梦想中的白马王子,她接受了子爵的跳舞邀请,就像是被带入绚丽多彩的浪漫主义世界。

梦总是要醒来,而重新回到镇上。“春天又到了,异场的压抑………冬天很冷,很清冷”,生活愈加的平淡,日趋的苦闷,夏尔守着诊所,没有一点雄心壮志,已经变成了艾玛口中的“窝囊废。”而艾玛则不再打理家务,放弃了音乐,也变得反复无常。这里特别要赞叹福楼拜的细节之处在于结婚纸花,“在灰烬中,它好像红色的荆棘,慢慢的消耗干净。”这也象征着艾玛与夏尔的感情走到了尽头,之所以没有像现在的我们臆想的那样“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其实在第二部第二章福楼拜介绍了十九世纪初婚姻女性的不自由,“没有活动能力,听人摆布,肉体软弱,只能依靠法律保护”,更重要的是在第一部的结尾艾玛怀孕了。

女儿在荣镇出生,新生活中并没有新气象,艾玛与实习生莱昂的认识也没有引起夏尔的注意,尤其是在小说第二部第五章艾玛和莱昂挽着手臂参观纺织厂时,夏尔明明看见了,但他没有任何言语,反倒是艾玛“打量他的时候,在厌恶中得到了一种反常的快感”。甚至在半夜中艾玛装着睡不着喊头疼,漫不经心的问夏尔晚上过的怎么样,夏尔说“莱昂先生很早就回楼上去了。”艾玛这才微微一笑沉入梦想了。这段简直是太神了,精简的对白将三角关系表达的淋漓尽致,表面上艾玛问的是夏尔,但夏尔的回答是莱昂。这直中艾玛心怀的回答,难道说“窝囊废”夏尔不知情吗?我想他爱着艾玛,但抱有他的底线。最后艾玛选择了退身,但她内心的痛楚并没有因此得到缓解,反而越陷越深,所以艾玛对夏尔愈加的怨恨。

艾玛在罗多夫的狩猎之下成为猎物,而艾玛在这场情欲中“感到她的报复心理得到了满足”,她要享受爱情,既不懊悔,又不担忧,也不心慌意乱。夏尔是不知情的,而艾玛“像春天的清晨一样,降临到罗多夫(在于谢堡)的房间”。缘起就有缘灭,当艾玛后悔时,她会扪心自问为什么自己讨厌夏尔?如果能够爱夏尔,岂不是更好。她也为夏尔在伊波利特的足疾手术中努力,但事与愿违,手术失败了。夏尔在失败中寻求慰藉时,艾玛喊道“走开!”(第二次)她后悔之后,再次投入了罗多夫的怀抱,夏尔是不知情的。其实在第二部第十二章“艾玛穿着一件男式紧身背心从燕子号班车下来时,已经不再顾忌镇上居民的眼光了,本来不信闲言碎语的人也不得不相信了。”这一点其实《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中紫竹街相似,“连卖梨的郓哥都知道西门庆与潘金莲的奸情,唯独武大郎不知道。”夏尔的不知情有点悲哀,尽管艾玛也要哭诉“像我们这样的爱情,有什么不可以拿到光天化日之下之下去的”,但她和潘金莲之间毕竟还缺一个王婆,所以她打算私奔。这时候三角关系再次显露出来了,聚焦点在于女儿小贝尔特。艾玛哀叹“能怎么办呢?只能把她带走。”罗多夫想的则是“我不能背井离乡,还带一个孩子。”此时作为父亲的夏尔想着的是贝尔特要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会使她(小贝尔特)幸福,永远幸福。对比之后,各人道德高下立判,但似乎再想深点,夏尔真的不知情吗,或许女儿是她最后的底线?这场情欲的欢歌在罗多夫谢绝私奔中结束。

最后一段关于艾玛与莱昂的,要知道莱昂只不过是一位年轻的,并不富裕的职场新人。为了这场情欲,艾玛不止堕落到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甚至还要拼凑谎言欺骗夏尔、在勒合的引诱下私售房产等,她已经无限降低道德底线,沉溺于其中。之中也曾有过预警,比如布尼贤神甫在红十字旅馆没有丝毫察觉、比如夏尔在旅馆门前即将扣响菲丽西朗珀蕾的门铃时,艾玛竟鬼使神差的出现了。在艾玛凭委托书各种买买买挂单欠账时,夏尔母亲再次站出来并烧掉委托书的时候,夏尔低声下气再三恳求,艾玛才接受了夏尔(新的)委托书,夏尔在婚姻里不仅卑微,而且盲目。

这里特别想到说要表达的是,身陷绝境中的艾玛在莱昂、罗多夫,甚至吉约曼身上寄托希望,唯独没有想过夏尔。除了艾玛知道即便告诉夏尔依旧偿还不起8000法郎的债务,似乎还有一点什么,就像她在夏尔中得不到梦想的浪漫一样,她也没有打算在夏尔那里得到希望。

她的死亡对于夏尔来说是完全没有预兆的,因为夏尔在知道扣押的消息之后,心乱如麻,赶紧回家,但艾玛却刚出去了。等再回来时,艾玛已经在忍受砒霜的疼痛了。即便是夏尔还是喊出了“救人呀!快来人呀”,但丧魂落魄,话也说不清楚,只是在房间里转来转去,他撞在家具上,扯自己的头发,唯独没有开始救人,直到写信请卡尼韦医生和拉里维耶博士,就这还翻来覆去写了十五遍。想象一下,夏尔对着躺在床榻上奄奄一息的艾玛,哭着说“难道你过的不快乐吗?是不是我的错?我能为你做什么,我都不会不做的!”这时候的夏尔像是有点像要去了解艾玛的内心,这时候的艾玛把手放在夏尔的头上,慢慢的抚摸,所以这时“艾玛显得比过去更爱夏尔的时候,夏尔反而非失去她不可了,感到灰心绝望。”即将生死离别之际,真的有点“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无力回天之后的最后一幕“夏尔抓住艾玛的双手,紧紧握着,艾玛的心一跳动,夏尔就哆嗦一下,仿佛大厦坍塌的余震一样。”重读到这一段的时候,这才明白福楼拜的构思,夏尔在结局是一定会死的,因为对夏尔而言,艾玛曾是他的宇宙,是他的“信”,宇宙爆炸、信仰坍塌,夏尔也走向死亡。

艾玛的死亡后,夏尔说“我要给她下葬时穿结婚时的礼服,白缎鞋,戴花冠,她身上要盖一条绿色丝绒毯子。”(见第一段tips1,这曾是艾玛送给莱昂的礼物)我想这是夏尔能给艾玛最后的浪漫了。在艾玛的葬礼上,“熔化了的蜡烛像大颗眼泪一样滴到床单上,夏尔看着蜡烛燃烧,烛焰发出的黄光使他的眼睛也看累的。”这段写的太棒了,夏尔之悲伤在一段烛光里表现的淋淋尽致。“忽然一下,他看见她(艾玛)在托特的花园里”,这段像元稹在《遣悲怀三首》中的“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还记得艾玛的最后一句话吗?是“夏尔,你是一个好人!”其实这句话特别的复杂,“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却有恃无恐”,好像在说夏尔除了一个好别无所有,好像在说“你很好,我却不需要”,又好像在说“谢谢你的好”等等,不管怎样,艾玛死了,“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

在小说最后,夏尔意外的发现了艾玛的情书,照理说夏尔这么多年所抱有的“信仰”遭到了毁灭的打击,但他并没有选择仇恨、或者复仇,而是宽恕。小说中写道当他再次遇到罗多夫的时候,他说“我不怪你。”、“不是,我现在不怪你了。”他说出了一声中唯一的豪言壮语:“一切都要怪命吧!”如果说艾玛是死于绝境,那么夏尔就是死于深不见底的悲伤,毕飞宇特意强调这里边的悲剧性是不同的。夏尔是怎么死的呢?“夏尔走到花棚下,坐在长凳上。阳光从格子里照进来;葡萄叶在沙地上画下阴影,茉莉花散发出芳香,天空是蔚蓝的,斑蝥围着百合花嗡嗡叫,夏尔仿佛返老还童,忧伤的心里泛滥这朦胧的春情,简直压的他喘不出气来。七点钟,一下午没有见到她的小贝尔特来找他吃晚餐。他仰着头,靠着墙,眼睛闭着,嘴巴张开,手里拿着一股长长的黑头发。'爸爸,来呀!’她说。以为他在逗她玩,她轻轻的地推了他一下,他却倒在地上。原来,他已经死了。”一个“窝囊废”的好人死了,世人会怜惜他吗?NO BODY,NO CARE!

三、艾玛之死

在小说第一部第九章,福楼拜明确直接的写到“(她)艾玛被欲望冲突了头脑,误以为感官的奢侈享受就是心灵真正的快乐,举止的高雅就是感情的细腻。”所以艾玛对浪漫主义(或者理想主义)的想象是她的主观臆想,正因为如此,所以她希冀的是风花雪月、柔情似水和地久天长。“她的心,一经富贵渲染,再也不肯褪色。”(子爵 第一部第八章)、“肉欲的七情六欲,对金钱的垂涎三尺,还有热情带来的伤感,全部都混在一起,成为一种痛苦,深陷其中,无法解脱。”(实习生莱昂 第二部第五章)“她怎么会从那至高无上的幸福堕落到今天的地步呢?幸福只不过是谎言,只是幻想,结果只会使一切欲望化成泡影。”(罗多夫 第二部第十五章)“一切微笑都掩盖着厌烦的哈欠,一切欢乐下面都隐藏着诅咒,兴高采烈会使人腻味,最甜蜜的吻留在嘴唇上的只是永远得到满足的情欲。”(莱昂,第三部第六章)“她(艾玛)只是感到爱情的痛苦,一回忆起来,就丧魂失魄,好像伤兵在临死前看到生命从流血的伤口一滴滴流掉一样。”(罗多夫 第三部第八章)“她心里万念俱灰,不再在乎世人的欺诈、卑鄙的行径、折磨她的无数贪欲。”(第三部第八章)其实艾玛向深渊每走一步,福楼拜都在为艾玛注解,也为艾玛答疑。所以不管是实习生莱昂、罗多夫及莱昂(职场)或者是其他人等等,正如毕飞宇所说,“艾玛一定会出轨。”“出轨”、“去远方”、“在那里”,是浪漫主义者艾玛的精神轨迹,是她人生的单行线。

但为什么一定安排死亡呢?张悦然作为作家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是剧情所有人物关系收场的需要。但其实这也像《安娜卡列宁娜》第三部中安娜在火车站的跳轨自杀,另一方面所有人都知道死亡是我们最终的归宿,但是它如何发生、怎样发生,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永远是一个谜。艾玛之死呢?我觉得当时听欧阳韬老师一句讲解顿时就明白了,福楼拜将《包法利夫人》当作“一个悲剧女性的传记”来写,是“社会先杀死了一个女性,再以艾玛之名重述她的故事“,哦,艾玛在情欲中抛弃了道德(吉诺曼那段不算)、困于金钱债务,想想在十九世纪初的法国,她还有出路吗?夏尔或许称得上,但她不会向夏尔坦诚,就像夏尔那么多年没有懂过她一样,即便坦诚又如何,她眼中的“窝囊废”夏尔能清偿得了巨额债务吗?所以她是因为自己作弄,被社会杀死了。

死亡之前呢?你以为艾玛没有尝试或努力吗?

当莱昂喊“艾玛(小名)”以示亲密的时候,艾玛正色回应“先生”,艾玛挡住了言语上的引诱。此后又将家务事放在心上,又按时上教堂,对女佣也管的更加严格了。可是她终究发现自己坠入了情网,还是会埋怨自己没有丝绒衣服,错过了幸福,没有实现太高的理想,住的房子太窄。

当她选择投身宗教,想要获得心理慰藉时,向布尼贤神甫说到“有些人虽然有面包,却没有…”神甫没有等她说完就回应“冬天没有火炉。”在她回去的路上,神甫还在问她,“你是基督教徒吗?”这其实是很讽刺的,宗教从来没有想过真正的救赎。

当艾玛与罗多夫情欲之火归于平淡,感恩节在父亲的信中读出温柔敦厚的思想时,她也会反思,从少女到妻子再到情妇的各个极端,在她人生的道路上,她把幸福、自由、希望、幻想丢得不剩一星半点了;也在寻找答案,是谁让她变得这样不幸的,是什么灾难使她天翻地覆的。当她扪心自问,试图爱夏尔,并且为夏尔在伊波利特的足疾手术中努力,但事与愿违,手术失败了,还因此欠付债务。

如果说艾玛死之前还有回旋余地的话,那也只算是一个抖机灵,但又是见于译本原本的答案,夏尔母亲说到“要是她不得不挣钱过日子,她就不会这么无所事事,胡思乱想了。”其实除了艾玛的葬礼,几乎每次夏尔母亲出场都与艾玛针锋相对,谁能又会将夏尔母亲一句不经意的话当作救命的解药呢?

等等,每每她想起贝尔托、想起少女时代,都会不禁的感叹人生怎么会走到这步田地呢?浪漫主义的理想终究成不了现实,在风月中沉沦注定是回不去了。

艾玛之死,写的特别的漫长和痛苦,或许福楼拜准备的砒霜不如施耐庵准备的砒霜吧。艾玛弥留之际,远处传来声音“天气热得小姑娘 做梦都在想情郎”。这是一种高级的call-back,因为在之前的小说第三部第五章中这段声音曾出现过,那时艾玛从鲁昂回到荣镇的路上,山坡上可怜的流浪汉“突然光着头出现在艾玛背后”是一幅“破败、烂帽子,血红的眼眶,脓疮”落魄即将不久于人世的样子,像是一语成谶。其实在说到因情欲或者欲望而亡的文学对比中,《红楼梦》时常会被提及到,但这不同于荣宁二公托付警幻仙姑“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宝玉)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也不同于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艾玛在情欲中也会反思,但她反思有点像冷清秋在信中所说的“齐大非偶”,对比小说最后一章“奥默先生是最幸福的的父亲,运气最好的人。”好像在说艾玛每每落空是因为所遇非人,我想福楼拜要是加戏,艾玛依旧会死,因为情欲(欲望)并不是艾玛的修炼场,反而是通往坟墓的不归路。许渊冲先生翻译的太经典了:“那天,刮风好厉害,吹得短裙飘了起来”,像是一个故事的开始,艾玛已经死了。这种感觉像《甄嬛传》中甄嬛那句“那年,杏花微雨,你说你是果郡王”,流潋紫你是致敬福楼拜吗?

艾玛背叛婚姻,对女儿也没有母性关怀,因此我们对艾玛道义上的批判,并不妨碍从文学或者现实的角度看待她这一生。车琳教授也说到了,“艾玛缺乏审视与判断,她的悲剧是自然的。”素描、音乐、小说等带着文艺、浪漫气息的东西带给她的只是一个虚无飘飘的梦幻。其实我觉得借用田晓菲在《秋水堂》所说的更为贴切一点,“这痴心妇人,虽然被造化如此播弄,但是依旧不能从梦中惊醒,依然深深地沉溺于红尘,没有自省,没有觉悟,被贪、嗔、痴、爱所纠缠。”、“她是悲剧性的,她固然造下了罪孽,但是她本人亦是命运的牺牲品。”“死亡的利齿,何尝能够解开这难解的生命之密结。”若有另一种形式的艾玛,她依旧会死,这像是文学和现实中的表达的宿命论。欧阳韬在结束之前也说到德国对“欲望”这一词有时候也会理解为“意志”,“一种不明所以的狂热”,就像第三部第六章所说的“朦朦胧胧的爱情冲动使她精疲力竭,比起肉欲的荒淫无度起来,还有过之而不及。”她之所以拒绝吉约曼,也侧面印证她追求的永远是浪漫主义的爱情,就像实习生莱昂在她幻想生成之时出现,就像罗多夫在她梦想落空时出现,就像正为剧中人为自己哀伤时在剧院与莱昂重逢,艾玛的每一种欲望都是顺其自然的,又还是没有退路的,即便其中的家庭、宗教等都不是她回头或者救赎的归宿,所有的欲望都只有死路一条。

四、如何理解“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苏童评论中也说到他将“作者退出小说”和“我就是包法利夫人”两句话放在一起研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方面作者是退出了,另外一方面是有“人”进入小说了。是谁呢?是作者变换了身份,作为一个小说人物进去了,作为作者的福楼拜已经变身为包法利夫人进入了小说,是与小说同呼吸、共命运地进入,退出实际上是一种进入。这点,其实张悦然解读的很到位,“福楼拜这种客观叙事方法,他只是带一场故事给你,但至于怎么理解与感受,在于读者自己。但作为作者,又无法避免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映射到小说人物中,所以福楼拜在艾玛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与思想,不断的进入艾玛的角色,但同时作者又有其心结和主旨表达,时不时又要推开她,灵魂注入又分离,非常的分裂、矛盾的心理,所以福楼拜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到这句“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毕飞宇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他说艾玛除了妻子、母亲和情人的角色之外,还有一个角色,那就是读者,严格的说是浪漫主义小说的读者。福楼拜也有一个愿景,那就是清算他内心的浪漫主义,《包法利夫人》就是一本向浪漫主义告别的小说。艾玛是读者,你我也是读者,艾玛抱有浪漫主义的美梦,或许福楼拜,或许我,也抱有如幻复如电的美梦,所以福楼拜所说的“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也适用于被诗、远方这种虚妄的浪漫主义迷惑的读者,只要你读,深入的读,你会发现或许,你自己也是另一个形式的艾玛。写到这里的,已经对福楼拜钦佩到无以复加,希望自己不是过度解读,或许明年的书单要添加更多的福楼拜作品了。

其实“包法利夫人,就是我”,反过来可能就是“我,并不想成为包法利夫人,但又不得不成为包法利夫人”。这里似乎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反省,至于反省什么,要了解福楼拜的人生经历,要阅读更多的福楼拜作品,估计才可能窥探一二。他的写作,就是通过艺术的方式消融自己内心的责难;或者提炼出包法利夫人身上普遍性的“恶”,反思也是一种警醒,警醒谁呢?前面提到过,读者或许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艾玛。

五、照入现实又如何

其实已经很多人在分析艾玛了,也得出了“包法利夫人情结”,我倒还没有来得及去读相关的论述,所以只想谈下个人简单的认识和想法。我们谈艾玛,总是不知觉的会谈到她对浪漫主义的想象,但浪漫的本质是什么?就是逃。就是脱离“当下”,就是远离“现实”,就是回避“理性”和“逻辑”。现实就在眼前,浪漫就是赶紧地逃到别的地方去。(毕飞宇所说)就像我们常常会向往诗和远方一样。但我想的是,艾玛本身爱好小说、绘画、音乐等等,这都是超出庸常生活的精神追求,这无可厚非。就像我们总会憧憬“生活在别处”是一样的,没有必要太过于苛责。错在哪呢?记得2017年末在《风雨兼程又一年》中写到“我们一不留心,错把欲望当志气,豪气万丈活生生的成了妄自菲薄,生命的无力感倍增,见识了太多世事艰难后,我们开始了需要心灵鸡汤或者毒鸡汤,青春也只留下炖了鸡汤后的一地鸡毛,而我有一个梦想这种冷笑话,已经好久没有人谈论了。”艾玛错在欲望的虚妄中回不了头。

这里所说的欲望是变质之后的贪欲,它意味着对于世界无止境的索取,甚至抱有飞蛾扑火式的激情。于我而言,就是始终保持一种警惕,欲望(不明所以的热情)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就像读书,书籍浩如烟海、无穷无尽,哪会读的完呢,又何必太过于蜜汁自信于阅读量呢,倒是“不要沉溺于文学(或者其他形式的精神追求)的表面”。

艾玛将自己带入了绝境,在也落入了勒合精心编织的陷阱,那就是脱离了自身能力的消费主义陷阱,欲望的火焰总是需要不断的添柴,温水煮青蛙的引诱、欺骗与威胁使她无力又无奈。所以那些鼓吹分秒到账的借贷、每日仅需九块九带回家的品牌等等的引诱,没有足够的能力,就不要趟这不知深浅的浑水。资本是无情的,勒合也是无情的,第三部第十章艾玛的葬礼上,勒合只是说了一句“这个可怜的小女人!他的丈夫多么的可怜啊!”虚伪之至,难道夏尔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远远不够还清旧债,他不是也难辞其咎吗?

豆瓣当时很热烈的讨论:如果在今天,艾玛能否活下来?”当时张悦然、车琳、欧阳韬对此都作了解答。其实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源于生活,但又不等同于生活。因此没有必要做这么多假设,即便今日现实中,艾玛会有更多的选择。

六、那些不可忽略的细节

1、艾玛与夏尔在小说第一句对白是因为夏尔在找鞭子,后来艾玛送给罗多夫的就是鞭子。

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也是类似形式的表达,很不经意的对话或举动,这情藏的太深,很高级啊!

2、蒙太奇手法的虚实变幻,比如第一部第四章艾玛的婚礼结束后,卢奥老爹“(他)一回头,就看见她(艾玛)小小的脸蛋,紧紧的贴着他的肩膀,在金黄色的帽沿之下,静静地微笑。”

在小说第一部第八章 “(侯爵宴席上)舞场的空气沉闷,一个仆人爬上一把椅子,打碎的两块玻璃,包法利夫人听见咔嚓声,转过头去一看,原来是花园里有一些乡下人,把脸贴在玻璃上忘里瞧。她不由得想起了贝尔托来。”小说第二章第十章“艾玛在卢奥老爹的字里行间里读出了温柔敦厚的思想,就像在荆棘篱笆后面听见一只躲躲闪闪的母鸡在咯咯叫一样,她几乎想象得出父亲弯腰要壁炉前拿火钳的情景,她很多久不在他身边了,从前她老是坐在壁炉前的矮凳上,用一根木棍去拨动少得噼里啪啦响的黄刺条,结果熊熊的火焰把木头棍上都烧着了……”,不仅是情深意切的互动,更是谶言暗藏结局。

3、在小说第三部第七章艾玛找奥墨借钱,还没有开口就察觉到了奥墨的冷漠与吝啬,瞎子尽管让她觉得恶心,但她还是转身把一个五法郎的钱币扔给了他,这是她全部的财产,她觉得这样扔了也好。在小说第三部第十章艾玛的丧礼上,唱经班的歌手围着正殿走了一圈请求布施,“快点走来!我不好受。”包法利喊道一面生气把一个五法郎的钱币丢给了他。这个“五法郎”我觉得不只是巧合,但更多的理解不出来,或许就像后来有些作家将“星期四”作为情人约会的日期,就是向福楼拜致敬。

4、其实也是毕飞宇提到的,小说第一部第八章子爵出场时穿的一件背心,非常的贴身;在小说第二部第十二章艾玛从燕子号班车下车时穿了一件男式紧身背心。偶买噶,子爵只不过是不经意的举动,艾玛惦记到如今,一直在模仿。

5、夏尔娶的寡妇叫杜克比·爱洛依丝,在小说第一部第六章中艾玛在修道院内心狂热敬仰的就包括同老师私奔的爱洛依丝。恰巧在知乎中刷到一组油画图,其中一张可能特别的像艾玛,一张就是爱洛依丝。

6、小说第三部第八章出现的拉里维耶博士,就是福楼拜以自己父亲的形象描写的,“这个阅尽人间苦难的名人不禁流下泪来,滴在胸前的花边。”在联想到福楼拜自身在巴黎的风花雪月的岁月,哎,在小说中才得到父亲的谅解,是吗?

等等,不一而足,“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真是叹为观止,因此毛姆对福楼拜推崇备至,并不过誉。

当然,我还有很多细节没有读懂,或者理解的较为肤浅,就像第二部开始到第三部结尾都出现的比内,在小说中几处穿插跳动意欲何为。

七、最后的废话

当时我写老马到第四章的时候,需要这么一段故事。但后来又搁笔了,觉得自己这半吊子水平撑不起这副野心,当时设想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支”,于群体而言是“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于个人而言是“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但《包法利夫人》带来的是另一种表达,是在奥墨与艾玛的对比里,我将其理解为“理想主义的式微与务实主义的嘉奖”,希望能顺利完稿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