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贵的茶反而口感很“清淡”?

 风月wp2a0h4eya 2018-09-03

品茗●修心●慢生活

上善若水 以沃龙腾

为什么贵的茶反而口感很“清淡”?

为什么贵的茶反而口感很“清淡”?

作为一个茶行业从业人员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就是面对一些新手经常说:“这个茶这么淡,为什么值这个钱?”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回答?要解释这个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 “浓非厚,淡非薄”。要理解这句话,首先我们澄清两个概念,叫做茶汤的“饱满度”和“浓淡度”。

所谓茶汤的'饱满度'是指茶汤进入嘴里,一种浓稠淡薄的感觉。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氨基酸、可溶性的糖以及果胶物质等的含量。

茶里有厚与浓两个概念,而且较为容易混淆。

“厚”指滋味丰富。多种不同的味道和谐融合在一起,给人饱满厚实的感受。一款茶厚,是天赋的,既原有内含物质丰富,可析出丰厚的滋味来。一泡层次丰富的茶,给人一层一层不同的享受,令人回味无穷。

“浓”是某种味的强度。一款茶不够浓可以增加投茶量,增加水温,增加浸泡时间,就可以达到浓。但这只是原有味道的叠加,而不可能增添出其他味道来。

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家里的老火靓汤口感很好,饱满鲜爽。而街边的涮锅水汤就算味精鸡精加再多也只是味道浓而已。所以“浓非厚”。

理解了“浓非厚”就不难理解“淡非薄”了。薄与淡和厚与浓是相对的。

“薄”:即单薄、寡、单一。

“淡”:即不浓、清淡。

薄和淡是两回事。薄是天赋的,由其茶质决定。淡是人为的,由冲泡决定。薄的茶可以冲泡的很浓,也可以冲泡的很淡。淡的茶则有厚薄之分。

很多人喜欢清淡、清雅,清淡的茶的确可让人常饮、多饮,或更健康。试想,浓烈的的茶,可以多喝吗?又有谁可以长期受用?

清淡的茶不失其滋味丰富,才可口。如果清淡的茶味道单一,寡口,人未必喜欢。

为什么贵的茶反而口感很“清淡”?

理解了“浓非厚,淡非薄”,下面,我们从原料和工艺两个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常说:好产品从种植开始。没有好的种植,不可能获得好的原料。但我们还说:好工艺成就好产品!真正决定口感的,是后期的制作工艺。

先看来自原料端的解释

简单地说,品质差的茶,苦涩味重,刺激性重,所以就感觉浓了。好的茶,苦涩味低,刺激性低,所以感觉就淡了。从茶叶的内含物质来讲,最主要影响味觉的有以下几个成分:茶多酚,涩;咖啡碱,苦;茶氨酸,甜、鲜爽;其他芳香物质等。

那么,影响茶叶价格的,就春茶和夏茶,嫩芽和叶来说:

茶多酚含量:春<><>

咖啡碱含量:春<夏,芽>叶;

茶氨酸含量:春>夏,芽>叶。

所以,越好的茶,茶氨酸含量越高,也就是甜度、鲜爽度越高,苦涩度越低,顺滑度高了,就让你觉得淡了。品质差的茶则相反:比如夏茶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高,苦涩度高,对味蕾的刺激性大,就让你觉得浓了。越好的茶,其内含物质丰富但浸出速度缓慢,这也是为什么高端茶前几泡没什么味道,但却耐冲泡的原因。同时,越是好茶的,越是香高、顺滑,韵味度、持久度、耐泡度都要好很多,初学者需要慢慢体会。 所以这个问题可以等价于:相同投茶量相同的冲泡方法,为什么感觉便宜的茶浓一点,贵的茶反而淡一点?上面讲到的是茶叶本身的原因,这是其一。

来自工艺端的解释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把一般的茶做得浓,把好的茶做得淡? 因为,所有的制作工艺都是一个目的:为了使茶叶更好喝。

为什么要把便宜的茶做得浓

相对而言,便宜的茶一般意味着采摘时间晚、海拔较低、树龄较新、生长环境较为一般、内含物质含量低。其品种香气不明显,纯度不够,苦涩感较为明显,为了消除这一类负面的感知,茶师傅要把发酵程度,摇青时间等增加,以提高浓度,即口味重。

戳原文,更有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