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鲁迅全集》----《苦闷的象征》

 史亦香 2018-09-03

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953--《苦闷的象征》之《引言》

《苦闷的象征》是日本厨川白村的作品。

【原文片段】非有天马行空似的大精神即无大艺术的产生。但中国现在的精神又何其萎靡锢蔽呢?这译文虽然拙涩,幸而实质本好,倘读者能够坚忍地反复两三回,当可以看见许多很有意义的处所罢;这是我所以冒昧开译的原因,-----自然也是太过分的奢望

然而这些不过是他所蕴蓄的一小部分,其余的可是和他的生命一起失掉了

【我说】从《引言》看,这是一篇论文形式的文章,而不是文艺作品了,或许是论述文艺作品的作品。鲁迅先生要“我”坚忍的反复两三回,这显然也是不可能的了。刚好前几天,我还写了个《人生必读三百本书?》的小东西,其实,对于我们不准备研究鲁迅先生的人来说,读《鲁迅全集》那是一定要有毅力的,不然,还真读不下去的。要读,也是前面那些《坟》呀《呐喊》呀《朝花夕拾》呀一类的,但我既然下了这个决心读全集,也就读下去了,包括这《苦闷的象征》。

2018.08.31

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954--《苦闷的象征》之《第一 创作论》

【原文片段】倘没有两种力相触相击的纠葛,则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存在,在根本上就失掉意义了。正因为有生的苦闷,也因为有战的苦痛,所以人生才有生的功效。

在内有想要动弹的个性表现的欲望,而和这正相对,在外却有社会生活的束缚和强制不绝地迫压着,在两种的力之间,苦恼挣扎着的状态,就是人类生活。

文艺是纯然的生命的表现,是能够全然离了外界的压抑和强制,站在绝对自由的心境上,表现出个性来的唯一的世界

【我说】对于后一段,我感觉还是绝对了些,生活,我们苦闷着挣扎着,文艺,同样有着外界的迫压与强制,并非是想创作什么就创作什么的,那是有底线的。

【原文片段】浅薄的浮面的描写,纵使巧妙的伎俩怎样秀出,也不能如真的生命的艺术似的动人。

在日常生活中,放肆和自由该有区别,在艺术也一样,小主观和个性也不可不有截然的区别

【我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无不在创作中,诗人在创作诗,作家在创作文章,而我们每一个凡人,不会写诗,不会写小说,那么,我们一定会在社会上说话办事,或许,说话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只是这个创作没有能留下具体的东西,但是,谁能说不是创作呢。有句话说,覆水难收,那就是你的个性,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那是收不回来的。而在纸张上创作,那更是一定得三思而后行的,虽有个性,却也不得放肆,而创作的结果,就是把自己的理想呀信念呀观点呀,借书以表现出来,所谓诗言志文也言志。

2018.09.01

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955--《苦闷的象征》之《第二 鉴赏论》

【原文片段】体验的世界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文艺的鉴赏,其成立,以读者和作家两边的体验相近似,又在深,广,大,高,两边都相类似为唯一最大的要件。换了话说,就是两者的生活内容,在质底和量底的都愈近似,那作品便 完全被领会,在相反的时候,鉴赏即全不成立

【我说】从作者来讲,他的作品应该让所有人可以看,但是,现实往往不会这样,一类的作品,也往往会有一个特定的人物群来看,不是说他们的生活与作者的生活内容都相似,而是作者所描写的生活更能引起这类读者的共鸣。或者说,我们不能说描写官场的作品就一定要是官场人才能写,官场的人才能读,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描写宫庭的作品,也就不会有人看了,之所以还有那么人再看宫庭剧,那是作者把现代元素也就是当代人能理解的东西加进去,让人们看的是宫庭剧,实在可以在宫庭剧中找到现实的影子,借以提高兴趣看下去。也不是所有的作品所有的人都能看下去的,为什么看电视时,有人拿着遥控器换来换去的,那就作品开头就没有引起看剧人的共鸣。特别是对于不需要从作品找到答案而应付考试的人来说,共鸣,那是鉴赏的前提,所以,前天说的人生必读300本书目本身就是伪命题,哪来的必读呢,所以人,都是选读着自己感兴趣能鉴赏的作品。

【原文片段】在称为文学作品的之中,专以,或者概以仅诉于理知的兴味为事的种类的东西也很多。许多的通俗的浅薄的,而且总不能触着我们内生命这一类的低级文学,大抵仅诉于读者的理知的作用。例如单以追随事迹的兴味为目的而作的侦探小说、冒险谭、讲谈、下等的电影剧、报纸上的通俗小说之类,大概只要给满足了理知底好奇心就算完事。用了所谓“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好奇心,将读者绊住

【我说】作者把人们对文艺的鉴赏分为四个阶段,这是其中的第一阶段,就是理知的作用。我还是以为,人们处在这第一阶段的鉴赏的人,应该是读者的大多数,毕竟,我们阅读,大多还是以休闲为主,当然,这“大多”应该除了搞研究搞学术的专家们和以读书来获取知识的学生们,其余,读书应该以休闲为主,我们还把话题回到人生必读书目这个话题上,哪些是人生必读的,哪些是人生选 读的,哪些是人生必不读的呢,恐怕本身就是一个不能解答的问题,在甲看来,这本书是必读,而在乙看来,这本书则可能是选读,在丙看来呢,这本书可能就是必不读的范围了。鉴赏也是一样,我们能鉴赏哪些书,就是说明我们想去鉴赏这些书,我们不想鉴赏,也就不会去读它。就如正在看的《鲁迅全集》中的这一篇《苦闷的象征》一样,我为了看《鲁迅全集》,才看了这《苦闷的象征》,或许,如果不看《鲁迅全集》,我恐怕连是否有这篇《苦闷的象征》的文章也不一定呢。那么,我在鉴赏《鲁迅全集》的同时,也就“鉴赏”了这篇《苦闷的象征》,尽管我也“鉴赏”不出什么来。相反,我们还是乐意看那些“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章回小说,尽管是作者所说的那种第一鉴赏阶段。

2018.09.03

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956--《苦闷的象征》之《第三 关于文艺的根本问题的考察》

【原文片段】有些小说家,似乎竟以为倘不是自己的直接经验,便不能作为艺术品的材料。糊涂之至的谬见而已。设使如此,则为要描写窃贼,作家便该自己去做贼,为人描写害命,作家便该亲手去杀人了。像莎士比亚那样,从王侯到细民,从弑逆,从恋爱,从见鬼,从战争,从重利盘剥者,从什么到什么,都曾描写了的人,如果一一都用自己直接经验来做去,则人生五十年不消说,即使活到一百年一千年,也是做不到的事。倘有描写了奸情的作家,能说那小说家是一定自己犯了奸的么

【我说】这段话在已经看过的鲁迅文章里曾出现过,我把笔记搜一下,在《二心集》之《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中,我写有“前天看有一篇文章《上海文艺之一瞥》里面说到,日本的厨川白村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说:作家之所描写,必得是自己经验过的么?他自答道,不必,因为他能够体察。所以要写偷,他不必亲自去做贼,要写通奸,他不必亲自去私通。”那就是说这一段话,在《上海文艺之一瞥》中有,但是,我去一个网站上找来《上海文艺之一瞥》,却是找不到这么一段话了,不过,这段话一定有的,只是不在《上海文艺之一瞥》这篇文章里罢了,当时,我怎么记下这一段的,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我却又是不太甘心的,于是,翻开纸质书六卷本全集,看到这篇文章果真就是有这么一段话,说明当时并没有记错。只是看的网站不同就是了,有的网站活生生掉下这么一大段话来。可见,网站真的不可太相信了。这段话真的很有意思,作者要写什么,就一定做过什么的论调,太可笑了。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着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作品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作者的艺术再创作那是必不可少的。

《且介亭杂文二集》之《《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有这么一段话,中篇小说《玉君》,那自序道——“若有人问玉君是真的,我的回答是没有一个小说家说实话的。说实话的是历史家,说假话的才是小说家。”是不是很有意思。

在《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之《半夏小集》中也有这么一句话:因为世间实在还有写不进小说里去的人。倘写进去,而又逼真,这小说便被毁坏。这段话是不是更有点意思呢。

【原文片段】有人说过,五感之中,为艺术的根本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就是这两种感觉,不象别的味觉、嗅觉、触觉那样,为直接底实际底,而其间却有距离存在。也就是视觉和听觉,是隔着距离而触的。纵使怎样滑软的天鹅绒,可口的肴馔,决不是完全的诗,也决不是什么艺术品。厨子未必能称为艺术家罢

【我说】想为厨子报屈一下,怎么厨子就不能称为艺术家,一个手段很高明的厨子,能把食品做得如同艺术品一样,如各种菜盘中的用水果或青菜雕刻的与食品相得益彰的动物或植物,能说这厨子不是艺术家?说到这五感,昨天还与人闲聊,只是没有五感这个说法,就是说,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只有当味觉良好,吃什么东西都有味的时候,当视觉良好,看什么东西感觉舒服的时候,当听觉良好,听什么东西感觉好听的时候,才是一种幸福感。当时,我还加了一个“感觉”,这感觉本来是一个总称,但是,应该可以再是一个类别的“感觉”,其实,就是本文中的触觉,就是用手摸着的时候,“感觉”良好,还举了一个前天看《鲁迅全集》时看到例子,《嵇康集》之《第四卷》中《答难养生论》有句话,今使瞽者遇室,则西施与嫫母同情;愦者忘味,则糟糠与精等甘。我说这个比喻与这个五感来说,显然是不对的。如果西施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嫫母肤如树皮,粗糙无比,那么,一个瞽者也能“触”觉得出来的,这个时候,瞽,也就不在“瞽”了罢。

【原文片段】见美人欲娶为妻,见黄金想自己富,那是吾人的实际生活上的心境,假使仅以此终始,则是动物生活,不是有着灵底精神底方面的真的人类生活了。我们的生活,是从“实利”“实际”经了净化,经了醇化,进到能够“离开着看”的“梦”的境地,而我们的生活这才被增高,被加深,被增强,被扩大的

【我说】其实,这就是一种人的本能与控制能力的问题。本能是想着,想归想,做归做,见美人欲娶为妻,见黄金想自己富,恐怕这也是每一个男人们的本能吧。巧得很,昨天与人聊天,还真说起过这个事儿。曾经与人说起过,昨天不过是重复一下罢了,那就是,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都在想着高官厚禄美女,不想那是不正常的,为什么是这么一个顺序,那就是,有了高官,不愁厚禄,也不愁美女,反过来则不可能了。原来与人说起这事的时候,还有一曾当过乡镇党委书记的师某说,错了,他就不想。我说,当初你在当党委书记的时候,就没有想过当个副处什么的。语塞,那是一定的,因为,不想那是假的。用今天看到的文章来解释,那就是,想,是我们吾人实际生活的心境,但由于我们的生活得到了净化,醇化,所以,只想而没有去做,便也是正常的了。如果一味地想,钻进了牛角尖,或者以身试“险”,所在铤而走险,事与愿违也是必定的结果。

【原文片段】法兰西的古尔蒙曾说,“有许多人都喜欢丑闻,就因为在别人的丑行的败露上,各式各样地给看那隐蔽着自己的丑的缘故。”

【我说】说许多人,那是小说了,不,那是说小了,或者是给人们一个面子,可以说那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这种心理,总愿意看到别人的失败或丑态,甚至以此为乐趣。人们在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别人的不足时,其实,别人也在背后谈论着人们的不足。正所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背后不说人。《现代日本小说集》之《鼻子》不就刻画了一群笑他人鼻子长的众生相吗。

2018.09.03

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957--《苦闷的象征》之《第四 文学的起源》

【原文片段】所谓生活着,即是寻求着。在人类的生活中,是一定有些什么缺陷和不满的。因此,凡是力谋方法,想来弥补这缺陷和不满的欲求,也就可以看作生命的创造性。缺陷和不满者,就是生命的力在内底和外底两面都被压抑阻止着的状态,这也就是人类的懊恼的苦闷。个人的生活,是欲望和满足的无限的连续,得一满足,便再生出其次的新的欲望,于是从其次又到其次,无穷无尽地接下去

【我说】不然怎么说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呢。小时候,大人们常问小孩子,天下什么最高?而小孩子们常常也会说,山最高,天最高什么的,还有小孩子说树最高,因为,在他的眼中,树确实很高很高。但大们会说,天下数人的心最高。那个时候,年龄小,不明白大人们的话,为什么天下数人的心最高呢?待长大之后,就明白了,人的欲望之坑是永远也填不满的。虽然有知足常乐的说法,虽然也有进无止境的说法,但能知足者却是寥寥无几的,所以常乐者也是寥寥无几的。在成语的现实意义上,知足常乐是很意思的,真知足,真常乐,真不知足,真不乐。所以,人们常常也会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为什么会十有八九不如意呢,那就是没有知足的缘故吧。

2018.09.03

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958--《苦闷的象征》之《后记》

看《后记》知道,《苦闷的象征》原稿是“掘土的工人寻出一个栗色纸的包裹”里发现的,如果没有这掘土的工人,或许就没有这文章的出世了。《集外集拾遗》之《关于<苦闷的象征>》也说过,前两篇是作者生前发表过的,后两篇是作者在地震遇难后从遗稿中找到的。

这《后记》是山本修二写的。
2018.09.03

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959--《苦闷的象征》之《附录:项链(摩泊桑著,常惠译)》

这真是买一送一呀。这篇小说过去看过,现在再看一遍也无妨。在《苦闷的象征》第三部分有一节:短篇《项链》,里面有一段话,正是《项链》的概括:一个小官的夫人,为着要赴夜会,从熟人借了钻石的项链,出去了。当夜,在回家的途中,却将这东西失去。于是不得已,和丈夫商议,借了几千金,买一个照样的项链去赔偿。从此至于十年之久,为了还债,拚命地节俭,劳作着,所过的全是没有生趣的长久的时光。待到旧债还清了的时候,详细查考起来,才知道行前所借的是假钻石,不过值百数元罢了。

为了更准确地“概括”,再补充以下几点:1、小官是指路娃载,是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2、赴的夜会是教育总长与柔惹伯那夫人举办的夜会,在教育部礼堂。3、熟人是佛来思节夫人。4、买一个照样的项链他们花了三万门千弗郎。5、待路娃载夫人苦干十年,终于还清借款的时候,再遇熟人佛来思节夫人的时候,熟人已经不认得她了。6、这项链是假的这话还是熟人告诉她的。

哈哈,真不知道,如果当时路娃载夫人买了真项链还给熟人佛来思节夫人的时候,这佛来思节夫人还能不能大方地承认这项链是假的呢,还有,当佛来思节夫人得知对方还的是一个真项链的时候,有没有把真项链还给对方的冲动呢?小说没有说,这如果就不存在了。

还有,好像过去看过的项链作者是莫泊桑,这里是摩泊桑,人,肯定是一个人,只是翻译不同罢了。

2018.09.0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