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狗:汪(tā)汪(yào)汪(sǐ)汪(lě)

 徐泽权 2018-09-03

《巴别塔之犬》 来自1天1本书 16:44

点击收听主播韩枫朗读音频


我常常发现,很多时候,人们是不愿意理解别人的


他们宁愿花大量的时间互相嘲讽、谩骂,撕得一地鸡毛,两败俱伤,也不愿去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哪怕只是一秒钟的理解。


这是世界上大多数纷争由来的原因。


美国女作家卡罗琳·帕克丝特的长篇小说《巴别塔之犬》,借由《圣经·创世记》的寓言描述了这样一种沟通困境


最初世界上所有人的语言都相通,人们聚集在一起,准备建造一座通天塔(巴别塔)。上帝为了阻止人类,于是变乱人们的语言,使人们彼此言语不通,于是人心离散,这座塔再也没能建造起来。



现实的问题是,尽管人们操着同样的语言,说着同样的话,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他们依然无法相互沟通,也许隔绝他们的是内心的语言


当然,如果只是网络上两个陌生人的撕逼,还算无可厚非,只要撕完了相互拉黑,一转头就可以老死不相往来。


可亲密的感情不能这样,而人们毕竟还是渴望被理解,只是渴望被理解的人太多,愿意理解别人的人太少。


如果世界上真有巴别塔,我想只有可能是一对爱人共同建造的,因为爱情天生具有趋同的属性,而爱情也是所有感情中最亲密的关系。


可惜的是,大多数爱人也没能拥有这样一座巴别塔。

 

这是平常的一天,语言学家保罗的妻子死了


当妻子露西从后院的苹果树上坠下时,保罗正浑然不觉地在图书馆里准备论文,并且还打算下课后和他的研究生们一起去喝一杯,就像每一个愉快的夜晚一样。


警察尽职尽责地前来调查,根据尸体坠地时的损伤状况,初步判定为意外坠落。当然,为了得知更多的线索,警察例行公事地询问了保罗一些情况,保罗的回答也很正常:


他不知道露西为何要爬上苹果树,也许是为了摘苹果;他的妻子最近没有出现过沮丧抑郁的情绪。


案件最后被断定是一起意外事故。这时,保罗却发现了一些自认为奇怪的线索,让他对妻子的死亡原因产生了怀疑。



在那个悲剧发生的下午,保罗书房里的书被整体调整了顺序;而冰箱里重达一磅的牛排被整块喂给了家里的宠物狗罗丽。


是什么原因使他的妻子在彻底整理书架、给狗狗一顿奢侈的大餐之后,走向了后院的苹果树?

 

不可否认保罗是爱他妻子的,也许正因为深深的爱和无法抑制的悲痛,才让他在露西死后发现了这些细节,执着地想要探寻真相。


不过他选择探寻真相的方式却让人匪夷所思。身为语言学家的保罗决定教宠物狗罗丽说话,原因是在那个晴朗而平淡无奇的下午,只有罗丽陪在露西身边,因此那天下午发生的所有事情,只有罗丽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



他认为,在没有任何人证的情况下,只有让罗丽开口说话,才能得知真相。

 

这显然是个荒诞至极的想法。


姑且当作是保罗太过悲痛而想法偏激。他的同事们都是这么看待的。


而且凭心而论,保罗说的并非没有道理。在所有人类驯养的宠物中,狗一向是最忠诚而亲近人的,露西的死亡之所以被人发现,正是因为罗丽不断的哀嚎,以及疯狂跑动触发电灯开关,才让听到异常的邻居发现了躺在院子里的露西。


它是这样忠诚而聪明,也许它那沉默而湿润的眼神下确实想要诉说什么也说不定。


不过,罗丽的忠诚显然隐藏了一个暗示:为什么身为最亲密的丈夫,保罗完全不了解妻子的想法,却只能从狗的口中挖掘呢?



故事的叙事线逐渐展开,在保罗各种可笑而无望的尝试中,露西与保罗相识相爱的过程也逐渐平摊在我们眼前。

 

在与露西相识之前,保罗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他的前妻是个唠叨的细节控,而保罗对她的态度是不予回应,在一场激烈的争吵后,两人彻底分道扬镳。


之后,保罗在旧货出售市场上见到了露西,为她的美丽和独特吸引,两人开始交往和约会。


露西是个面具制作师,性情浪漫而富有情趣,第一次约会时,她带保罗去了迪士尼,两个成年人在梦幻的童话世界里默契地靠近,浪漫地亲吻,最后水到渠成地结合。



一年多以后,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像所有新婚的爱人一样,他们过了一段相当甜蜜的日子,露西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制造惊喜和浪漫,她会给自己和保罗制作面具,然后互相扮演对方;也会在保罗上班时粉刷厨房的墙壁,用半透明釉料在墙上涂出“我爱你”。


保罗爱极了她的聪明和浪漫,但两人的婚姻生活却逐渐出现争吵。


第一次吵架是在婚后的那个冬天,起因是保罗想要一个孩子。而露西坚定地拒绝了,她觉得自己并没有准备好当一个妈妈。保罗为此事纠缠了几天,虽然最终妥协,同意暂时不要孩子,但他的内心并没有放弃。


之后,两人观念、兴趣和性格上的差异逐渐暴露出来。这些矛盾在婚前自然也存在,但那时他们爱得如此浓烈,以至于一切问题都被美化为交往过程中独特的小插曲



保罗不喜欢露西为死去的人做面具,觉得这种行为看上去很病态,因此对露西精心制作的美丽面具泼了冷水,导致露西大发雷霆。


露西性格梦幻,相信鬼神幽灵之类虚无缥缈的传说,而保罗则不以为然。


露西喜怒无常的脾气在婚后逐渐加剧,她为保罗的不认可而发火痛哭,保罗却只对她突如其来的神经质感到莫名其妙


最后一次争吵,是在他们度过了一段平和的日子之后。两人的婚后生活在长久的磨合争执中终于渐趋平静,保罗开始兴致勃勃地为露西提供点子,希望露西按照他的建议来制作面具。这又一次触发了露西敏感的神经,歇斯底里的露西弄坏了保罗的金笔,而保罗只是冷漠地看着露西哭泣,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他对露西的崩溃冷眼旁观


第二天,保罗平静地上班,而露西坠下了苹果树。

 

显然,保罗对警察撒了谎。


或者说,他下意识地掩盖了某些连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的真相。


露西死前,已经被严重的抑郁情绪所困扰,而保罗并非完全不知道。



几年前,露西曾为一个因抑郁症自杀的女孩制作面具,女孩的父母因为她的死而悲痛欲绝,他们不能接受一向活泼爱笑的女儿竟然会自杀。而露西制作的面具却让女孩的父母恼羞成怒——她制作了一个双层面具,第一层是个微笑的女孩,揭开之后,下面却藏着一张绝望哭泣的脸。


露西是看了女孩的日记,才做出这样一个面具,而那本泣血的日记,女孩的父母至始至终都不愿意翻开,或者说不敢。他们宁愿让日记陪着女儿入葬,让这永恒浓黑的悲伤孤独地缠绕着她小小的尸体,让所有的绝望至始至终都只属于她一人。


也许人们永远也没办法了解另外一个人,即使是最亲近的人。


露西有一段潮湿灰暗的青春期,因为各种原因引发的焦虑使她陷入抑郁不可自拔,最严重的时候露西甚至试图自杀,三次。


这些事情,在两人恋爱期间露西曾对保罗说过。但当时的保罗被如此热烈而汹涌的爱情所包裹,因此下意识地美化了那些事实:


露西在第一次约会时反复无常的脾气,也许只是因为她嫉恶如仇的性格所致;露西选择制作面具这么一个古怪的职业,正是她聪明浪漫的性情体现;露西曾自杀过,这没什么大不了,也许只是一种夸张的说辞。


起初,保罗为她的梦幻、浪漫和美丽而吸引,忽视了她深深隐藏却无意间流露的创伤、恐惧、焦虑和脆弱。


等到后来,他已经不愿意去理解了。



露西也试图拯救自己。


当她放弃最后一次自杀后,年轻的露西在头皮上纹身,当作自己的护身符;她读很多的书,并且开始制作面具,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制作面具的快乐逐渐让她走出了阴霾。


直到她遇到了保罗,坠入爱河,当她尽情品尝爱情带来的甜蜜时,过去的创伤也在隐隐浮现


保罗想要一个孩子,这让她感到恐慌,她担心曾经深陷抑郁的自己没办法好好抚养一个孩子。保罗一个劲地说她会是一个好妈妈,只让她感到压力。


她也越来越控制不住对保罗发火,保罗开始对她的事业指手画脚,他并不欣赏她的艺术,原来他们有那么多分歧,在婚前她从来没有发现。


保罗并不认可她,这让她感到痛苦,而她因此对保罗发火,更加重了她的自厌情绪。


他不了解她。


就像喜欢一朵美丽而脆弱的花,却不会想到要了解深埋在地底、孕育出这朵花的扭曲虬结的根茎。


对保罗的爱使露西努力营造出保罗喜欢的模样,温柔、浪漫、可爱,她也确实做到了。他们度过了最后一段平静而温和的日子。


这让露西又有了希望,她在变得越来越好。发现怀孕的那天,是露西死亡的前一周,那时她没有感到惊慌,甚至有几分憧憬和愉悦。


她想,也许,她能做一个好妈妈,也许,她可以为保罗生一个孩子。



然后就是最后一次惊天动地的争吵。她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弄坏了保罗的金笔,这一次她的保罗没有原谅她,他看起来已经不愿再容忍她。


这成了压倒露西的最后一根稻草。她一下子被打回原形,完全陷入了自我厌弃的漩涡:


她的脾气那么不好,反复无常,精神抑郁,也许永远都好不了了,连保罗都已经无法忍受她,她又怎么能让自己的孩子,让保罗的孩子有这样一个妈妈呢?


她不能,可保罗想要一个孩子。


她不能。



很久以后,当保罗的计划终于失败、当他理解了书架上的书传达的信息、当他亲自爬上苹果树后,他终于懂得了露西当时的心情。


终此一生,保罗都会记得露西的模样。她所有的温柔与抑郁,浪漫与悲伤,所有的脆弱和敏感,所有那些他不曾认真理解的东西,他都会记得。那是她原本的模样。


每个人的躯体里盛放着截然不同的灵魂,那些灵魂深处幽微的想法、独属于灵魂的孤独,即使最亲密的人,也许永远都不会理解


可我们依然要努力去理解,为了最亲密的人不至于形同陌路。


我们因为爱情而走到一起,我们因为沟通才能继续走下去。


那座横亘在人们之间的巴别塔,也许永远无法完成,但还是要去努力建造。



今日互动话题

你觉得有人真正理解你吗?

图片来源 | 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