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业知识】肌力训练与肌耐力训练

 掾吏 2018-09-03

1.作用

(1)防治失用性肌萎缩,特别是肢体制动后的肌萎缩

(2)预防因肢体创伤、炎症和疼痛所致的肌萎缩。

(3)促进神经系统损伤后的肌力恢复,以改善肌病时的肌肉舒缩功能。

(4)调整脊柱周围肌力平衡,矫正脊柱侧弯及平足等骨关节畸形(5)增强腹背肌肌力,改善脊柱排列及应力分布,增加脊柱稳定性。

(6)维持主动肌与拮抗肌间的平衡,促进关节动态稳定性,防止负重关节发生退行性改变

(7)腹肌和盆底肌训练可预防内脏下垂、改善呼吸及消化功能。

2.基本原理

(1)肌肉适应性改变:通过肌力训练主要是使肌肉产生适应性变化,主要包括:①完善肌肉的形态结构,改善肌肉功能。②肌肉体积增大,肌纤维增粗,收缩蛋白、肌红蛋白、酶蛋白增加,ATP热能含量和糖原储备增加,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结缔组织量也增多。(2)超量恢复:肌力训练的生理学基础是超量恢复。训练后肌肉的即时变化为疲劳和恢复的过程。此时,肌肉的收缩力量、速度和耐力均明显下降,这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休息才能使生理功能逐渐恢复,消耗的能源物质得以补充。在恢复到训练前水平后,可出现一个超量恢复阶段,即各项指标继续上升并超过训练前水平。如果下一次肌力训练在前一次训练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内进行,可将该超量恢复阶段的生理生化水平作为起点,使超量恢复叠加和巩圆实现肌肉形态及功能的逐步发展。

3.基本原则

(1)施加适当阻力:肌力强化必须给予一定的阻力,使患者发挥最佳能力。阻力可来自于

肢体的重量、肌肉运动时外加的阻碍力量等。施加的阻力应根据患者肌力改善的情况逐渐增大。

(2)超量负荷:即过量负荷原则,在训练时施加的阻力负荷应适当超过患者现有的话动水平

(3)反复训练:训练必须多次反复进行,而非单次收缩。一般仅在患者合并存在疼痛性关节疾病或肌腱炎等情况时,训练的次数才可有所减量

(4)适度疲劳:根据超量恢复原理,肌力训练应引起一定的肌肉疲劳。但过于疲劳,则会极大地影响训练效果。因此,肌力训练要特别注意掌握适宜的训练频度,尽量使后一次训练在前一次训练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内进行。一且出现疲劳现象,原则上应停止训练

(5)选择适当运动强度:肌收缩强度相当于最大收缩强度40%时,运动单位募集率较低主要募集型肌纤维,对增强耐力有效;收缩强度增加时募集率增高,Ⅱa型、Ⅱb型肌纤维也依次参与收缩,对增强肌力有效


4.基本要求

(1)肌力下降同时伴有肌痉挛的患者不应强调单块肌肉的肌力训练,以免加重肌痉率程度。

(2)训练应在无痛和轻度疼痛的状况下进行。如果最初训练引起肌肉的轻微酸痛,则属正常反应,一般次日即可自行恢复。一旦患者出现较明显的疼痛,则应在查明原因并进行必要的治疗后再进行训练。

(3)灵活运用各种不同训练方法,以提高训练效果。

(4)肌力训练效果与患者的主观努力程度关系密切,故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训练前应使患者了解训练的作用和意义,训练中应经常给予语言鼓励并显示训练的效果,以提高患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5)心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体弱者等高危人群应在良好指导下进行训练,在训练中,治疗师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严防意外发生。


5.训练类型

(1)根据训练目的分类

1)增强肌力的训练:即为通常所指的肌力训练。

2)增强肌肉耐力的训练:所谓肌肉耐力是指肌肉持续运动进行某一项指定活动的能力。增强肌肉耐力的训练即为专门针对提高肌肉耐力的训练。欲增强肌肉耐力,须以增强肌力为基础


(2)根据训练中施加的阻力分类


1)徒手抗阻训练:训练中施加的阻力主要由治疗师徒手、患者本人的健侧肢体等提供

2)器械抗阻训练:训练时所给予的阻力由专门的器械提供。给予阻力的器械包括:“自由重量”(如沙袋、哑铃、实心球);弹性阻力装置;滑轮系统;等张力矩臂组件(如股四头肌训练器);可变阻力装置;功率自行车;阻力交互训练组件;闭运动链抗阻装置等

(3)根据训练时肌肉收缩的形式分类:主要包括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两大形式。

1)等长训练;等长收缩是肌力与阻力相等时的一种收缩形式,收缩时肌肉长度基本不变,不产生关节活动,敌又称为静力收缩。以等长收缩为肌肉收缩形式的训练即为等长训练。

2)等张训练:等张收缩是肌力大于阻力时产生的加速度运动和小于阻力时产生的减速度运动,运动时肌张力基本恒定,但肌肉本身发生缩短和伸长,从而引起明显的关节运动,故又称动力收缩,根据肌肉等张收箱时的缩短和伸长情况,又可分为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肌肉的起止点相互靠近,肌肉缩短,如上楼梯时股四头肌的收缩形式即为向心收缩;肌肉的起、止点被动伸长,如下楼梯时股四头肌的收缩形式即为离心收缩。以等张收缩为肌肉收缩形式的训练即为等张训练

3)等速训练;此类训练需要专门的装置具备感应系统感受运动环节每一点肌力大小的改变,并通过反馈调节系统即时改变阻力大小使之与肌力大小的改变相匹配,这样方可使预定的角速度在整个运动环节中保持不变。由于运动环节中每一点的阻力负荷与其相应的肌力形成最佳匹配,因此可较好地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


6.临床应用


(1)徒手抗阻训练


1)适应证:适应于肌力3级以上者。

2)禁忌证:①局部炎症(尤其是动力性抗阻训练时,不允许相关的肌肉或关节有炎症或肿胀);②局部疼痛(在训练中及训练后24小时内有严重关节或肌肉疼痛出现时,训练应终止或减量)


(2)机械抗阻训练


1)适应证:需要增加肌力、耐力和效率的患者,以及健身的对象。适用于肌力在3级以上者。

2)禁忌证:同徒手抗阻训练


(3)等长训练


1)适应证:适应于需要增强肌力,而关节不能或不宜运动时(如关节石膏或夹板固定,关节创伤、炎症和肿胀等情况)的患者,预防和减轻肌肉失用性萎缩。

2)禁忌证:同徒手抗阻训练。


(4)等张训练:


①适应证:需要发展动态肌力、耐力和效率的患者。

②禁忌证:同徒手抗阻训练。


二、肌耐力训练


1.与肌力训练的区别:耐力是肌力所能维持的时间。肌力训练和耐力训练的方法不同,为迅速发展肌力,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抗较重负荷,重复次数并不需要很多(高强度,少重复);而发展耐力则需在较轻负荷下,在较长时间内多次重复才能有效(小强度,多重复)。

2.与肌力训练的联系:肌耐力训练与肌力训练又密切相关。在发展肌力时,如重复次数过多或持续时间过久,必然导致速度或肌力下降;在发展耐力中,如不增加负荷,则不可能较快地产生肌耐力,对肌力的增长也不利。因此,临床上常将发展肌力和耐力结合起来进行训练,从而使肌肉做功更为合理。


 



参考用书: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南;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