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老建筑的故事: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

 百一夫 2018-09-04

鸦片战争后,1861年4月,美国琼记洋行“火鸽号”首航上海至汉口,从此开始了长江轮船客运历史。这是一条黄金水路,帝国主义的轮船争先恐后地开进了长江,一时间长江下游水道上尽是飘扬着美国、英国、德国国旗,如美商“旗昌”“同孚”“琼记”洋行、英商“宝顺”“怡和”“淳信”“马立”洋行、德商“美最时”等轮船公司的客货轮。外国轮船,客货混装,还兼贩运鸦片走私,故利润丰厚,引来互相之间的巧取豪夺,激烈竞争,这是长江客运史上第一次大竞争,其中美商旗昌洋行独占鳌头。19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的轮船技术革命达到兴盛时期,改进后的轮船和螺旋推进器日趋完美,旗昌把这种船身坚固、快速迅捷和节省燃料的轮船驶进长江,在轮船技术和轮船数量上都占有优势。

宝顺洋行

英商宝顺洋行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807年,其间改过不少名称,最后取了一个讨巧的中国名字,叫做“宝顺洋行”,寓意宝贵和顺,很合中国人胃口,其目的为了更好地开拓中国市场。宝顺洋行靠贩卖鸦片完成了早初的资本积累,鸦片战争后,宝顺洋行将总部从广州迁往香港,1843年上海开埠后,宝顺洋行来到上海,为了应对鸦片贸易衰退的影响,转行经营航运、保险、通商口岸设施以及银行业,成为非常有实力的大洋行。

1861年3月7日,《中英天津条约》墨迹未干,英国人就迫不及待地遡长江而上把军舰开到了汉口,船上坐的是英国中校威司利、上海宝顺洋行董事长韦伯和一些随员。3月11日,英国驻华海军司令贺布、驻华使馆参赞巴夏礼再率一支由4艘军舰、几百名水兵组成的舰队到汉。之后,汉口英租界设立。宝顺洋行对于汉口英租界建设前景十分看好,早期的英租界当局财政匮乏,宝顺洋行财大气粗,一掷千金,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帮助建成英国领事馆(位于现天津路10号。见第2篇第1部分),修建了英租界内最早的一条马路。为了感谢宝顺洋行的鼎力相助,英国人把这条路起名宝顺路,就是现在的天津路,随后,宝顺洋行在宝顺路英领事馆对面修建了办公楼。1865年,英方再向宝顺行借款白银二十万两,在英租界长江边修筑大堤,沿着堤的内侧修路,称为河街,即今天汉口沿江大道。宝顺洋行还在长江边建了一座码头,称英商一码头(现五码头),这是近代汉口长江边的第一座码头。当然,宝顺的钱可不是白投的,当基本建设完成后,洋行就坐着收钱了。

上海到汉口通航后,宝顺洋行购置了两艘大型昂贵货轮一“飞似海马号”和“气拉度号”,用来航行刚开放的长江航线,并率先打起运费价格战,挑起长江航运的恶性竞争,成为美资旗昌洋行的主要对手,旗昌对其恨之入骨,不过这种情形没有持续多久,宝顺洋行在航运业方面并未获得好的利润,反而压住了一笔庞大的资金。与此同时,它在房地产上的投资也出现了巨额亏损。1866年,一战以后,伦敦金融危机,宝顺洋行受到牵连,旗昌洋行趁机收买宝顺全部轮埠设备,包括上海宝顺能够停泊海船的大船坞,并与怡和、宝顺达成协议,以旗昌退出上海以南沿海口岸为条件,胁迫怡和和宝顺两洋行十年之内不再航行于长江,旗昌公司遂独占了长江航运。宝顺洋行就此一撅不振,当它向实力雄厚的怡和洋行求援时,本来就和宝顺是死对头的怡和见死不救,眼睁睁地看着宝顺倒下,1868年,宝贵和顺的宝顺洋行破产停业。

汉口宝顺洋行办公楼是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外墙采用清水红砖砌筑,样式简朴,民居风格。沿现天津路和洞庭街转角处展开立面,转角处楼体呈圆柱形,设为主入口,入口上方二三层沿弧形墙体开五扇长条形窗户。展开的两侧墙体做横向凹槽,窗户都是简单的平窗,不过窗户上方的山花设计精致,二层窗外还设有阳台。这座建筑已经是这家古老洋行在中国唯一的一处遗存(在广州、上海处的建筑均已不存)。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原汉口宝顺洋行办公楼(2013.1.1.摄) 

招商局与外商之争

为摆脱外商对垄断长江航运垄断,1873年1月17日,大清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创办的中国轮船招商公局正式成立。同年7月,招商局代理轮船“永宁”号客货轮,从上海启航,途经镇江、九江、而后达汉口,此为中国轮船航行长江之始。招商局的出现,宣告了外商垄断长江航运时代的结束。一场招商局与外商之间的恶仗,也就此在长江上展开。

首先是美商旗昌和英商太古,为挤垮招商局,采取了杀价、抢夺客货源等恶劣手段。但招商局毫不退却,打起爱国主义大旗,同时又调入多艘客货轮充实长江航线,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第一回合,外商败下阵来,美商旗昌的客船多,负载率低,亏损最严重,招商局趁势收买了旗昌的全部财产,并将航线溯江而向中上游发展,开辟了汉宜客运航线。招商和英国太古、怡和三家形成鼎立之势。

可惜的是,在这之后,官督商办航业体制弊端的日渐显著,大官僚、大买办大肆“侵吞公款,剥取商民”,掏空了“家底”,加之在技术管理上全面依赖洋员,加深了企业的买办性和腐朽性。除体制外,还有世袭罔替,管理混乱,人浮于事,船龄老化等原因,加之这时泸宁、泸杭铁路相继通车,分流了客运。为转变困难状况,招商局也曾打造新客船多艘,如大型下游客货轮“江华”“江新”“江顺”等,但也无回天之力。

到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中日《马关条约》签定,长江客运再次受到帝国主义的瓜分。日商、英商、德商相继开辟汉宜客运航线,派客船载客货入川,长江航权再次丧尽。不过,长江上游川江一段,江途险恶,钱可不是那么好赚的。1900年12月27日德国人新造的“瑞生”号入川,船抵险滩崆岭触礁沉没,溺死旅客多人,各国商船自此望而却步,不敢再入川江近10年之久。

怡和洋行

怡和洋行主营航运,兼营进出口贸易,也是当时汉口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见本篇第2部分),怡和于1866年在汉口设立分支机构,1877年怡和洋行把汉口作为最大的进出口物资集散地,在汉口的营运船舶达15艘,当时,与太古洋行共同控制了长江航运。1927年,汉口发生“一·三惨案”,国民政府收回英租界,怡和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在一年之后,即恢复工作,重新占据霸主地位。抗日战争前,除上海、香港外,怡和在汉口的分支机构规模最大。1938-1945年间因抗战爆发,怡和洋行在汉经营全部停歇,1945年后又恢复经营。1949年后,怡和在中国大陆的大部分资产及生意被收归国有。1954年,怡和在中国国内最后一家办事处关闭,公司总部迁回香港,神气了120余年的怡和洋行全部退出了中国大陆。

英资怡和洋行汉口分行旧址位于现沿江大道144号的是一幢二层小楼,建于1922年。相比与怡和洋和在汉口开发的众多房产,这栋小楼朴素极了,不太能将它和在汉口最大的洋行的身份相联系。小楼现在是一家典当行。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原怡和洋行汉口分行(2013.1.11.摄)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原怡和洋行汉口分行(2013.1.11.摄)

 

英商保安保险公司

英商宝顺和怡和早年都是靠贩卖鸦片起家,他们不顾清政府的严正警告和发布的禁烟令,公开对我国的广东及其他东南沿海地区进行鸦片走私。因为清政府的打击,走私风险极大,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19世纪初1806年由英属东印度公司鸦片部经理达卫森(WSDavidson,宝顺洋行的老板之一)发起,在广州设立谏当保险行,又称广州保险行、谏当保安行或谏当水险行。参与其组织的有两家英商洋行:达卫森本人的达卫森一颠地行(即后来的宝顺洋行)和渣甸拥有的比尔—麦尼克—渣甸行(即后来的怡和洋行),这是外商在中国建立的第一家保险企业。该行的设立使鸦片商可以获得损失赔偿,减轻了鸦片走私的风险。1835年,宝顺洋行退出了谏当保险行,另成立了于仁洋面保险行,又称于仁(也有称裕仁)洋面保安行、友宁保险行或保安保险行。谏当保安行归到怡和洋行手里,保险业务由怡和洋行经营。近代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主要依赖海上运输,在当时的航运条件下风险极高,因而尤需保险的支持。到19世纪中后期,海上贸易的发展使保险业利润可观,保险行业逐渐从洋行的母体中离析出来成为独立的企业,并深入到各通商口岸建立分支机构,便于外商扩大对华贸易。汉口开埠后,进出口贸易带来长江航运的繁荣,也带来了保险业的繁荣。保安保险行(保安保险公司)1848年在上海建分行,随即来到汉口建分行。

英商保安保险公司大楼1914年建成,位于现青岛路和洞庭街交汇处,钢筋混凝土建筑,高五层。三段式构图,底层设主入口,拱券大门,门框凸凹雕花,门楣以上,以漂亮的三角形石头装饰托起。半圆形转角楼体,凸出而饱满建筑结构。拱券廊门,拱券长窗,与方框门窗互映。主入口的门框,窗口上下的墙面,顶层的檐下部位,四层上部的腰线,都有精美无比的石头雕花。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原英商保安保险公司大楼 (2013.1.11.摄)

【手记】唉,这老汉口的老电线,真该好好整整了。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原英商保安保险公司大楼 (半圆形转角楼体。2013.1.11.摄)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原英商保安保险公司大楼 (青岛路一侧。2013.1.11.摄)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1908年于仁洋面水险保安公司(保安保险公司)汉口代理保险单(图片来自网络)

 

太古洋行

太古洋行是近代中国影响力仅次于怡和洋行的商贸机构。创设于1816年,创始人约翰·斯威尔。

太古洋行主营航运业,1867年组织中国航业公司,1872年,设立太古轮船公司(China Navigation Co.Ltd),成为与怡和轮船公司、旗昌轮船公司并驾齐驱的三大航运公司。二十世纪初,太古洋行的船只和吨位超越了怡和,占据了外国轮船公司的首位,和怡和一起垄断了沿海、长江、珠江流域的航运。1875年开辟长江航线,一度成为川江航运的霸主。

1918年,太古洋行在汉口江边建设起了四层的办公大楼,砖木结构,古典主义风格。入口处以两棵塔司干石柱撑起门厅,上部设小阳台。立面以窗户构成主要构图要素,一三层为半圆拱窗,二四层为方窗,交错排列,和谐一体。四层两窗之间排列爱奥尼克双壁柱。屋顶为四坡红瓦顶,出檐较深。1954年,太古洋行在中国大陆的业务宣告结束。大楼现由武汉航道工程局使用。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原太古洋行汉口分行(立面以窗户构成主要构图要素。2013.1.11.摄)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原太古洋行汉口分行(2013.1.11.摄)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原太古洋行汉口分行(入口处以两根塔司干石柱撑起门厅,上部设小阳台。2013.1.11.摄)

【小贴士】塔司干柱式类似于多立克柱式,但是同多立克相比省去了柱子表面的凹槽,并且比多立克柱更为粗壮。

 

日清轮船公司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取得了从上海至重庆的长江流域航行权。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日本航运企业来到中国,参与航运业的竞争。当时进入长江流域进行经营的日本企业先后有大东汽船株式会社、大阪商船株式会社、日本邮船会社和湖南汽船会社4家。这些企业之间为争夺利润往往发生激烈争斗,自相残杀,根本无法与怡和、太古、招商局这些成熟的大航运企业相抗衡。1907年3月25日,日本为扩大其在中国长江的势力,在长江航运中也争得一席之地,将四家联合组成新公司,取名日清汽船株式会社。 并在上海、汉口设立分公司,中国人习惯上称之为“日清洋行”。为争取客户信任,不管客多客少,盈亏如何,按期开航,如期到港。对货主十分有待,货主或者货主的亲朋随船的话,不仅免票而且可以住上好的房间。在价格上,日清采取双重定价,明面上一口价,实际上暗示客户完全可以私下商定。很快日清洋行就成为与怡和、太古、招商局齐名的四大航运公司。一战结束后,日清洋行更是一举超过怡和、太古等老牌英资企业,成为在华外资行运企业中,船舶吨位最大的一家。1918年,日清公司“永陵丸”船自大阪首航汉口成功,由此开辟了穿越海洋直接进入中国长江腹地的航线,也被称为江海联运线。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空前高涨,各大城市掀起了“拒用日货”的浪潮。日清洋行的业务也是一落千丈,除长江沪汉航线外,其余航线纷纷停运。抗战爆发后,日清洋行主要为军队服务,运输军需物资,船只损毁严重。日本战败投降,其财产由招商局等国有企业接管。

日清洋行汉口分行大楼1928年建成,位于现沿江大道江汉路口(江汉关对面),钢混结构。地上五层,地下一层,采用三段式构图。底层层高最高,采用横向大麻石砌筑,主入口设在沿江大道立面,拱形大门两侧各开一细长拱窗,门厅外有两根塔司干石柱支撑。大楼在两街交口出另设以分入口,入口本身十分平淡,但上方缩进开一扇矩形窗,两侧立有爱奥尼克倚柱,顶部罩弧形山花,甚为精致,这处设计打破陈规,一种视觉差,却产生了独特的效果。三四层之间排列爱奥尼克柱,柱底和柱顶部都刻有精致的浮雕装饰。顶层正中建有一座古罗马风格的穹楼,塔司干双柱围拢一圈,盔型顶上开有巴洛克式小圆洞,穹楼顶端以一座小亭结束了这座装饰复杂的建筑。大楼平顶上设有露天花园,内部装饰豪华别致。现为好百年饭店。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原日清洋行汉口分行大楼(顶层正中建有一座古罗马风格的穹楼。2013.1.11.摄)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原日清洋行汉口分行大楼(拱形大门两侧各开一细长拱窗,门厅外有两根塔司干石柱支撑。2013.1.11.摄)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原日清洋行汉口分行大楼侧面(2013.1.11.摄)

中国民营航业的巨擎——三北航业集团

20世纪初叶,中国的内河、江海以及远洋航线,几乎全被外轮势力所垄断,航运主权近乎全部控制于外国人手中。当时华商基于投资航运业的巨大风险,缺乏收回国家利权的长远眼光,大多不愿从事航运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轮奉调回国,数量锐减,运费激增。宁波商人虞洽卿把握时机,变卖房产投资于航运业,于1913年独资开办了三北轮船公司。至1919年,三北轮埠公司已拥有鸿安、宁兴、鸿升三个轮船子公司,成为长江航线中惟一能与外轮相抗衡而实行定期航班的华商独资企业。

汉口地处长江中游,得水独优,水运发达。汉口优越的地理条件、良好的商贸基础也为三北轮船公司所关注。1915年三北轮船公司汉口分公司成立,经营长江中下游客货运输,积极开拓长江航运事业,成为长江中一支重要的民族航运力量。抗战期间,三北公司以大局为重,充分发挥水运优势,全力投入西迁运输,抢运疏散了大批人员和物资,圆满完成了战时搬运任务。1945年4月,虞洽卿病逝,国民政府题赠“轮财报国”匾额一块,以示对虞洽卿振兴民族航业、力行“实业救国”的褒奖。

抗战胜利以后,由于外商航运势力的消退以及战时中国船舶的损失,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一股投资航运的热潮。三北公司汉口分公司也重返武汉,恢复长江中下游航线。然而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的炮声,彻底粉碎了民营航业试图复兴民族航运的希望,以致三北公司经营陷于困境,再也无复昔日的辉煌。1949年5月武汉解放,武汉港主权回到人民手中。5月18日,武汉市军管会接管了“三北公司”汉口分公司,1951年2月,交由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长江区公司管理。而上海总公司于1953年加入上海公私合营长江轮船公司,并结束在汉口的航务。

      三北轮船公司汉口分公司于1922年在汉口现沿江大道洞庭小路新建四层办公大楼与仓库堆栈等。办公楼于1924年落成,呈现代风格,简洁而典雅,别具一格。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原三北轮船公司汉口公司大楼(2013.1.1.摄)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原三北轮船公司汉口公司大楼(2013.1.1.摄)

船王卢作孚和民生轮船公司

1893年4月14日,卢作孚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北门外杨柳街曾家祠堂的一户贫苦人家。年轻时曾怀揣“教育救国”理想投身教育,理想破灭后,萌生"实业救国"的念头,因以为交通运输业为"各业之母",于1925年秋,弃学从商,奔回合川,创办了民生实业公司,设想以办轮船航运业为基础,兼办其它实业,把实业与教育结合起来,促进社会改革以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1926年6月10日,卢作孚的民生实业公司公司在重庆成立。成立伊始,民生公司就打起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工业的大旗,与列强势力抗争。1931年开展了“化零为整,统一川江”的活动,合并了川江上几乎所有的民族航运企业,与川江的老资格“霸主”太古、怡和与日清等外轮公司竞争。靠着其爱国主义主旨和良好的服务,赢得了民众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至全面抗战爆发前,民生在川江(长江上游)上的轮船总吨位,已超过了外轮公司的吨位总和,在载重量上也接近了外轮公司的总和。民生公司在实力上、业务上、声望上,已全面压倒外轮公司,致使外轮公司退出川江航运。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南京沦陷,卢作孚临危受命,担任国民政府为军事委员会水陆运输管理委员会主任,负责物质和人员的撤离运输工作。卢作孚坐镇武汉、宜昌等地,具体指挥。 

1938年秋,武汉失守,物资必须通过轮船运送到大后方,大量后撤重庆的人员和迁川工厂物资近10万吨屯集宜昌不能及时运走,不断遭到日机轰炸。卢作孚集中全部船只和大部分业务人员,采取分段运输,不顾日机狂轰滥炸,昼夜兼程抢运,经过40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和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屯集的人员和物资抢运到了四川,成功完成宜昌大撤退。这对恢复战时大后方的民族工业,支持抗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次大撤退被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卢作孚带着滞留香港的18艘轮船回到祖国。1952 年民生公司公私合营。“五反运动”开始后,和许多私营工商业者一样,卢作孚受到严重冲击。1952年2月8日,在一次“五反”运动动员大会之后,卢作孚回到重庆家中,一向寡言的他更加沉默,在对家人说了 “我累了,我要休息。”七个字后,卢作孚关上卧室的门,服用安眠药自杀,时年59岁。一代船王,最终命运令人唏嘘。1956年,民生公司并入国营长江航运管理局。

民生轮船公司1926年11月在武汉设立办事处,汉口公司旧址位于现鄱阳街上海村7号(原名鼎安里)。四层办公大楼,砖混结构,建筑时间为1923年至1925年。建筑风格为古典式向现代式过渡,三段式构图,简化腰线和檐线,立面整体简洁优雅。是特别的面朝鄱阳街巴洛克风格拱券大窗,上下一共十八个,共有六组不同的图案,每一级拱券窗框上饰有授带形拱顶石,窗框外绕有麦穗和草叶浮雕。原2层和3层建有大小凉台,屋顶建有浮雕花饰女儿墙,今已不存。四方形大门,底层大厅空阔,四根横向排列的细罗马柱支撑厅顶。大楼现为武汉江海兴船舶管理工程有限公司及武汉长江船员培训中心。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民生轮船公司汉口公司旧址(2013.1.30.摄)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民生轮船公司汉口公司旧址(六组不同窗框图案的券窗。2013.1.30.摄)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原民生轮船公司汉口公司(内部大厅。2013.1.30.摄)

 

        在经历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的长江航运的再两次繁荣与竞争之后,长江客运归于平静,高速公路、动车、高铁最终逼停了长江客运。2001年10月18日,“江申”117号轮到达上海终点港,客轮没有再带着客人返回,长航武汉客运有限公司宣布所属客轮全部无限期停航。自那以后,航班开开停停,目前仅长江上游的重庆到宜昌有定期航班,其余皆为不定期的游轮,喧嚣不再,让人感慨。

【补记】
      最近到重庆北碚出差,终于与一代船王卢作孚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虽然卢作孚已故去60余年,但在北碚处处都能感受到卢作孚的存在。卢作孚被誉为“北碚之父“。1927年2月15日,卢作孚任嘉陵江三峡峡防团务局局长,峡防局的办公地点,就在北碚。他以此为基地,大力推行全新的乡村建设运动,修公路、开运河、办农场、建工厂、辟公园、修建体育场、改造旧城市,并在城镇中设医院、建立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各种学校。如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组建了当时四川最大的煤矿--天府煤矿;创建了西南最大的纺织染厂——三峡织布厂;创立了中国唯一最大的民办科研机构--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北温泉公园和北碚公园,等等,把一个边远的贫穷乡村建设成一个文明现代化的新型城镇。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峡防局旧址(卢作孚曾在此办公,现为卢作孚纪念馆。2013.10.26摄)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北碚公园中的卢作孚坐像2013.10.26摄)

      1927年底开始,卢作孚组织在北碚新营房受训练的各期青年学生,在北碚火焰山上修建平民公园,即现北碚公园。为纪念卢作孚,人们在公园的一角修建了作孚园,这里也是卢作孚的长眠之地。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红楼(兼善中学旧址 。紧邻北碚公园。2013.11.26摄)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兼善中学旧址 (现为北碚美术馆。2013.11.26摄)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红楼(兼善中学旧址。2013.10.26摄)

            1930年秋,卢作孚办北碚私立兼善中学。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之“兼善天下”为其办学理念,其校训“舍得干,读兼善”传承至今。这栋美丽的红楼,是当年兼善中学的校舍,由卢作孚亲自主持修建。抗战期间,这里是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北碚办事处。

         1928年,卢作孚在北碚关庙,利用大家捐赠的四百本书,办起了峡区图书馆。抗战胜利后,峡区图书馆搬至红楼,改称北碚图书馆,人们亲切地称它为“红楼图书馆”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新修的北碚图书馆(在火焰山脚。2013.10.26摄)
     第3篇 西风恶 东风薄--老商行(4)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西部科学院旧址(现为重庆自然博物馆。2013.10.26摄)
       1930年秋,卢作孚在北碚创办中国西部科学院,这是中国唯一最大的民办科研机构。1943年,在此兴建了中国西部博物馆,现为重庆自然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