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定窑瓷器为什么会有芒口

 爱拍北京 2018-09-04

收藏宋代定窑瓷器鉴别瓷器一看泪痕,二看釉色,三看定窑瓷的芒口,那么什么是芒口,为什么宋代定窑瓷器开始有了芒口呢?

宋代瓷器由于对瓷器需求量大,一件件烧造瓷器满足不了对瓷器的需求,为了量产,北宋定窑盘、碗采用“覆烧法”,为了使匣钵里放更多的瓷器在烧制前必须刮去口边之釉,露胎而形成,这就是芒口。一正一反两个碗扣在一起烧,烧出来都是芒口。

定窑芒口瓷器烧造工艺

瓷器先拉好胚,待半干时套到预先刻好花纹的碗砣上拍打然后把瓷碗瓷盘的沿儿修剪整齐上釉,然后刮掉里外口沿和足底的釉面。刮掉里外釉是为了防止与外壁及支垫粘连。

然后把准备烧造的瓷器放到匣钵里,瓷器之间放上垫圈的支垫与圈壁约80度采用覆烧,这样防止瓷器在高温烧造的时候产生粘连。

定窑瓷器采用覆烧方式虽然产生了芒口,造成瓷碗和瓷盘口沿无釉,但是提高了产量,也节约了瓷器烧造成本。

覆烧的垫圈匣钵只能用一次,对瓷土的消耗极大,成本因素最终导致了覆烧工艺的消失。覆烧要求垫圈匣钵与瓷器材料一致达到同等收缩比,必要条件是有优质瓷土,这限制了芒口的普及,所以窑口少。

匣钵

瓷器烧造后,为了弥补芒口的缺陷,古人很聪明,用金、银、铜圈镶在口沿上作为装饰,不仅弥补了瓷器烧造的缺陷,而且提高了定窑瓷器的档次,使得定窑在宋徽宗之前的100年里一直是北宋宫廷官窑瓷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