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觉得就是楚地过去是夷夏之交的地方,文化具有开放性,本身归属于华夏文明,而在民族政策上,楚人把自己定位于夷夏之间,实行抚夷属夏的国策。对于所灭之国,楚人的作法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而不以俘掠奴隶为好。从官制上看,楚官多称尹,从中央到地方,少有例外;从行政建制上,楚国首创县制,后为各国效仿;在兵制上,称谓、建制也与中原多异。这些大的文化背景已经充分昭示了楚文化的个性与气魄,楚文化也由此成熟起来。 ------------------------------------------------------------------------- 华夏之国,历来与楚人及其他族国杂居一起。西周王朝害怕楚国的崛起,置“汉阳诸姬”,以封锁楚国。自楚武、文王后,楚国北上争霸,与楚杂处的诸夏之国,或被征服,或被灭亡,主要的如有随(姬姓,今湖北随州)、唐(姬姓,今随州北)、沈(姬姓,今安徽阜阳西北)、贰(姬姓,今湖北京山)、轸(姬姓,今京山东北)、赖(姬姓,今随州北)、道(姬姓,今河南确山北)、柏(姬姓,今河南西平西)、息(姬姓,今河南息县境)、申(姜姓,今河南南阳东北)、吕(同上)、陈(妫姓,今河南淮阳)、蔡(姬姓,故地今河南上蔡西南,后迁州来,即今安徽凤台)、鲁(姬姓,今山东西南部)等国。 楚人虽出自颛顼之后,但由于受商、周压迫,辟在荆、睢蛮荒之地,社会经济文化均较落后,故北上争霸、先后征服或灭掉诸夏之国的同时,积极地吸收华夏文化,使自己成为与华夏同步前进的先进的文明大国。如公元前589年(楚共王二年),楚军进抵至鲁国阳桥,鲁以执斫(木工)、执针(缝工)、织[纟壬](织工)各百人献给楚人,请求结盟,这对楚国建筑业、纺织业的发展是有帮助的。华夏语言、文字、典籍、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及精神文化等都为楚人所广泛吸收。如楚语与夏语基本是相通的,楚国文字,从铭文、帛书至楚简等与中原各国文字也基本是一致的。楚国以王为首、贵族、官僚三位一体的奴隶主贵族专政的政体,是仿西周王朝建立起来的。见于史料,约自楚庄王始,楚人广泛吸收华夏文化,比原来楚武、文、成王诸代更加自觉,实际上已成为国策。如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载,在公元前597年[必阝]之战前夕,晋士会除盛赞楚庄王善于用兵外,还特别指出了楚国政治统治的特点:“其君之举也,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举不失德,赏不失劳,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有等威,礼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若之何敌之?”说明楚庄王已实行“礼治”,与华夏之国无异。又据《国语·楚语上》载,楚庄王使士?为太子(后即楚共王)傅,士]?]向大夫申叔时请教应对太子传授哪些知识,申叔时答道: 荆楚文化”的十大内涵 据预测,二00五年中国的文化市场消费将达六千亿元人民币,增长势头十分迅猛。面对广阔的市场空间,荆楚文化发祥地湖北省一直在呼吁建设文化大省。但实际上,从荆楚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来看,湖北省目前已是文化大省,只是尚未发展成为文化经济大省。 炎帝神农文化 楚国历史文化 秦汉三国文化 清江巴土文化 名山古寺文化 地方戏曲文化 民间艺术文化 长江三峡文化 江城文化 现代革命文化 湖北省荆州古城墙,被史学界誉为“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城墙上,几百种野生植物与城墙融为一体。有人认为,这些植物对古城墙构成了破坏,尤其是上面的一些杂树。野生植物与古城墙存在互动关系。如果从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算起,野生植物与荆州古城墙已经同生共存350余年,可以说,荆州古城墙是由砖墙、土墙和野生植被墙构成,这种相依共存的生态奇观举世罕见。古城墙为野生植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条件,而野生植物的根系,则保护了古城墙的土坡;植物的枝叶遮挡了阳光,减少了粉尘和酸雨对墙体的侵蚀。特别是处于温湿多雨气候条件中的荆州,网状植物根系有效地防止了墙体的崩塌。正因为有这种良性互动,古老的城墙才能延续青春。荆州古城墙与野生植物在数年的互动中,构筑起一个高度和谐的文化生态体系。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是:非人为意志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相对稳定的;构成因子比较特殊的。任何外来的干扰,都会打破这个系统的平衡,改变甚至破坏该系统现有的或潜在的价值。正因为荆州古城墙与南京、西安等地的古城墙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它的保护方案才会与众不同。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角度审视荆楚文化的发展轨迹,还可以进一步发现它在以下五个方面具有创新特质,是当今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精神遗产。一是“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二是“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三是“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四是“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五是“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荆楚文化的这些创新特质,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体展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131/19/18841360_726761747.shtml 成语之中的春秋历史40:以夏化夷——抚有蛮夷 ... - 360doc个人图书馆 楚庄王自即位之后,先是消灭了国内的若敖氏贵族以巩固统治,又重用以孙叔敖为代表的大批贤臣治理国家,在楚庄王的治理之下楚国的国力大增,在清理完国内的烂摊子之后,信心满满的楚庄王决心北上与死敌晋国争霸,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楚庄王北上之后悲催的发现自己居然完全不是晋国人的对手。 楚庄王离开了楚国的国境之后很快就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个很受欢迎的人,中原各国看到他之后的反映基本都是先在心底骂两句“蛮夷”或者“荆蛮”,然后就是刀兵相向,实在抵挡不了了就虚与委蛇一番,等到晋国的援军到了马上就会翻脸重新投入到晋国人的怀抱中。 中原各国的这种态度让楚庄王很纠结,在仔细的分析了中原人的态度之后,他发现自己之所以成了一个人厌狗烦的角色并不是因为自己人长得丑,而是因为自己是楚人。之前的文章中说过,楚国的历代祖先整天说什么“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之类任性的话,拜楚国的这些祖先所赐,中原各国已经彻底视楚国为蛮夷了,所以连带着楚庄王也成为了中原人眼中的”酋长“之类的角色 楚庄王觉得这样子下去不行,他虽然不怕打仗,但是中原有那么多诸侯国,一个个打过去恐怕自己这辈子也打不完啊,而且想要当霸主光是靠武力显然是行不通的,除了武力之外,还必须要做到“以德服人”,上文中楚庄王让陈国复国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在诸侯国中树立自己的“仁 德”形象。 楚庄王(云飞) 除了到处刷存在感提升楚国的国际形象之外,为了让中原各国彻底放弃对楚国的成见,楚庄王在国内做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改革,史书中将其称为“以夏化夷”,这项改革的主题很明确:接受以“周礼”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在文化上使楚国重新融入到中原各国中。楚庄王的这项改革影响深远,从推行这项改革开始,已经颠沛流离了几百年的楚文明开始重新融入到华夏文明的体系中,楚人也不再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左传》中称赞楚国的“抚有蛮夷,以属华夏”指的就是楚庄王的这项改革。我们知道,黄河被称为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因为华夏文明的最早发源地就是在黄河流域,而随着楚文明的回归,华夏文明的范围也从黄河流域扩展到了长江流域,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单单将华夏的发源地定为黄河流域有些狭隘,应该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起定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所以应该叫……两河流域?) “以夏化夷”这个词有些太过深奥,楚庄王的这项改革其实可以用另一个词来形容:汉化,不过这个词也不恰当,因为当时汉朝还没出现(刘邦的老祖宗士会都还活着呢),所以可以称之为“中原化”。楚庄王的这项“中原化”改革可谓是开了一个先河,之后的历史长河中,几乎所有试图征服中原的非华夏文明体系的国家都做过类似的事情,比如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北魏孝文帝,再比如元朝时期蒙古族的忽必烈。这些改革能不能帮他们征服中原先不说,但是这些改革往往都能给今天的少数民族列表上增添了不少的名字。 楚庄王推行了“以夏化夷”的中原化改革之后,中原各国终于开始接受楚国了,至少不再骂楚国人是“蛮夷”了,但是楚庄王很快就郁闷的发现,愿意背叛晋国的诸侯国依旧不太多,其实这倒不是他的改革没有效果,而是因为此时的晋国也发生了变故:跟楚庄王争斗了十几年的赵盾死了,新任元帅郤缺上任后大幅度的调整了晋国的争霸策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