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人源于华夏,身处蛮夷,为何性格具极强包容力?

 嘟嘟7284 2020-04-01

楚人源于华夏,身处蛮夷,为何性格具极强包容力?

王子午鼎

楚文化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创造性。楚国文化是一种兼收并蓄的文化。比如楚国青铜器源自中原,但是其风格却兼有北雄南秀。中原青铜器的风格是雄浑粗壮大气,而楚国青铜器在庄重之外,还以装饰生动,富于变化闻名,它们精雕细镂、富丽繁密,显示了工匠的奇思巧技,显示了楚人的趣味与喜好。

比如王子午鼎,这是典型的楚鼎。它的撇耳和束腰,都是楚文化的典型特征。撇耳、束腰和鼓腹,形成一道优美的曲线,腹壁等距离装饰了6只爬兽,探出口沿,消除了两耳间数条平行线造成的呆板滞重之感。无论从那一个角度看,这鼎都显得活泼而不失庄重稳实之感。它从容地矗立在那里,气势不凡,活脱脱一副楚人踌躇满志的心态的写照。

王子午鼎的形制,别开生面,是对西周以来鼎制的重大突破,反映了楚人强烈的创造精神。中原的鼎,追求厚重大气,威严肃穆,因此一般笨重硕大。然而,中原鼎被楚人收细了腰之后,立即有了曲线之美,平添了许多妩媚。和这只王子午鼎一样,几乎楚墓中所有的重器,都有着令人眼花缭乱的青铜装饰。这些原本源自中原的青铜器,吸收了蛮夷风格之后,由中原之凝重、典雅、简朴一变而为楚之活泼、灵动、繁缛。

楚人源于华夏,身处蛮夷之中,性格具有极强的包容力。楚国所征服的地域少数民族林立,楚人从不以正统自居,楚文化也从来没有中原文化那样的优越感和排他性,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从立国之初,就采取怀柔少数民族政策,“甚得江汉间民和”。及至强盛之时,更是明确了“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夷”的混一夷夏,融夷入夏的文化政策,楚人的这种开放融合的思想,比当时管子“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左传·闵公元年》)和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左传·定公十年》)的思想都要开明。因此楚国文化中既有华夏文化的遗传,又有巴人、越人、荆人、徐人等少数民族土著的贡献。他们以博大的胸怀来吸取周边文化之长,使中原文化和蛮夷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楚国文化因此表现出异常强烈的丰富性和创造性。

在政治上,楚国前期中央集权比较强大,但是政治结构呈现多元性。楚国扩张过程中,王道与霸道兼用,武力与怀柔并重,虽然兼并了许多国家,但是对许多小国是存而不灭,并非“绝其社稷,有其土地”,而是使之长期成为自己的属国。战国时期,楚国更是大行封君制。战国七雄中,实行封君制最早,封君最多和封地最广的是楚国,现在已知的楚国封君就有六十多位,封君世袭并对封地有全面统治权。这样,封君制,县制,属国制并存,楚国多元的政治结构,自然导致文化多元。许多属国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因此,楚国文化显示出非同一般的强大的容忍度、开放性和凝聚力。早在建国初期,楚人就发明了“楚式鬲”,还得扬越和华夏的青铜冶炼技术而兼之,使自己的矿冶水平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并创立了介乎夷夏之间的楚制和楚俗。在楚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楚人敢于打破陈规,向自认为不合理的事物挑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