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持续分化的股份制银行 ——上市股份制银行中报全解读

 笼中鱼 2018-09-05

8月末,A股上市的8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报全部出炉。本报告从资产、收入、存款、净息差、资产质量、拨备、发展潜力六大方面,全方位解构、对比各家银行真实经营业绩,力求探寻业绩分化背后的原因,深入寻找投资价值。

一、六大方面剖析

1、资产

在传统业务模式下,资产规模是银行获利的最根本要素。长期来看,银行业整体资产规模增速和名义GDP增速是正相关的,贷款规模长期会保持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步增长,多年来二者维持在10-20%之间的增长。在2017年以来猛烈去杠杆的大背景下,银行资产规模增长出现明显降速。2018年上半年资产增速最快的光大银行仅实现4.77%增长,浦发银行甚至出现罕见负增长。贷款规模增长相对稳定,股份制银行平均实现8%左右增长,兴业、华夏、光大等银行增长较快,浦发、中信增速最慢。

2、收入&利润

银行业的收入和利润在2018年上半年,均取得了令人惊喜的回升,至少从结果上看为“拐点说”提供了直接支持。2018上半年营收的同比平均增速为6.04%,而上年同期平均增速为-2.74%;利润的同比平均增速为6.22%,而上年同期平均增速为4.27%。非息净收入的增长(2.77%)快于利息净收入(-2%),利息净收入只有招行实现5%以上增长,民生、光大降幅达10%以上。

3、存款

存款是银行主要的负债手段,也是银行资产扩张的基础和保障。在去杠杆、去通道、去同业的监管背景下,银行业务回归本源,银行吸存能力重新被提升到了战略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银行大力发展零售、财富管理业务,最终目的是在获取客户的同时拓展稳定、低成本的存款。

从存款总量看,股份制银行存款整体增长依旧乏力,6月末较年初平均增长4.47%,较2017年6月末平均增长4.7%。存款增长相对较快的银行有光大、平安、民生、中信。

从存款结构看,招行个人活期存款占比遥遥领先,达到24.08%,其它银行占比均不超过10%,这是招行付息负债成本低、净息差高的主要原因。公司活期存款占比高的银行主要有中信、华夏、浦发、招行。从活期存款增量来看,个人活期较年初增长较多的有浦发、民生,公司活期较年初增长较多的有光大、招行,而中信、兴业、平安等多家银行公司活期存款出现大幅下滑。

4、净息差

净息差=(银行全部利息收入-银行全部利息支出)/全部平均生息资产,衡量的是银行的各类生息资产获取净利息收入的能力。

在银行业估值的决定性因素中,净息差仅次于银行资产质量。对于资产规模庞大到数以万亿的股份制银行而言,一个百分点的净息差差距将影响几百亿的利息净收入,以2017年招商2.43%和兴业1.73%净息差为例,二者生息资产规模均为6万亿,则由净息差因素导致的净利息收入差距达到420亿,可见净息差对银行的重要性。

2018年上半年行业净息差整体呈现温和回升趋势,平均净息差1.92%,比2017年中期的1.89%提升3个BP。招行依然一骑绝尘,达到2.54%的超高水平,已经超过四大行(农行净息差2.28%,在四大行中最高)。紧随其后的是平安2.26%,其它银行净息差集中在1.6%至1.9%之间,最低的光大1.63%、民生1.64%。

民生银行净息差边际改善力度最大,较去年同期提高24个BP,中信、光大和招商的提升力度也较大。华夏、平安的净息差较上年中期分别下降24、19个BP,值得关注和警惕。

招行和平安净息差高,但成因完全不同:招行虽然生息资产收益率低,但付息负债成本率全行业最低,而平安优势是生息资产收益率最高,然而其付息负债成本率也基本是全行业最高。换言之,招行的净息差是负债领先型,而平安的净息差是资产驱动型。前者是最为良性、稳定的盈利模式,后者必然以高额的信用成本为代价,这会反映在以后的资产质量上。

5、资产质量

关注和研究银行不良贷款总量,首要解决的是数据真实性问题。传统的不良贷款率数据存在人为调整失真问题,本文以下分析先通过对比“不良偏离度”来确认各家银行风险分类的真实性,然后选择了“不良+关注率”“逾期贷款率”、“逾期90天以上贷款率”等三个指标作为“真实不良贷款”的代理变量,进行对比研究。

(1)不良偏离度

不良贷款偏离度=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不良贷款,指标低于100%说明五级分类真实,高于100%则分类不真实,偏离越大说明不良水分越多。之所以把这个指标放在首位,是因为五级分类真实性是资产质量分析的起点,在资产质量分析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

在监管部门要求“逾期90天以上贷款划归不良贷款”的窗口指导下,2018年上半年股份制银行不良偏离度明显下降,除原已达标的招行、兴业外,另有中信、光大、浦发三家银行在本期也已达标,目前,偏离度高于100%的银行有华夏、民生、平安三家。

也就是说,招行、兴业、浦发、中信、光大五家银行在偏离度指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横向资产质量对比更有实际意义,而华夏、民生、平安三家银行在使用不良率、关注率等指标对比分析时,资产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打折扣、挤水分。

(2)真实不良1:不良贷款+关注贷款

关注类贷款介乎正常贷款与不良贷款之间,一方面其规模、占比可被视作判断不良贷款走势的前瞻性指标;另一方面,会成为银行故意隐藏不良、少提拨备的处理手段。所以,我们把“不良贷款”和“关注贷款”加总来衡量真实不良情况。

从“不良+关注余额”情况看:整体余额增长不大,多数银行较上年增长不大,光大、招行两家实现余额下降,中信、兴业真实不良仍然在较大幅度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中期,招行依然是唯一一家上市股份制银行中实现不良余额和不良率“双降”的银行,光大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实现大幅下降,资产质量有明显好转的迹象。

   从“不良+关注率”情况看:包括光大、招商、民生、平安、浦发等在内的绝大多数银行该指标较年初下降,仅有中信银行的“不良+关注率”较年初提高50BP,整体显示出银行业资产质量好转、不良正在出清。

(3)真实不良2:逾期贷款、逾期90天以上贷款

从“逾期贷款余额”来看:多数银行逾期贷款在小幅、正常范围内增长,平安银行的逾期余额实现了下降,只有兴业、华夏逾期余额增长较多。

从“逾期90天以上贷款余额”来看:有四家银行实现余额下降,其它银行逾期余额均保持了小幅度的增长,整体银行业没有显示出资产质量恶化,只有兴业、华夏逾期90天以上贷款依然在增长。

从“逾期贷款率”来看:六家银行实现了下降,招商、兴业、光大银行逾期贷款率是最低的。但兴业、华夏的逾期贷款率在升高,这与上面“逾期贷款余额”数据相呼应。兴业的资产质量在行业中一直领先,但边际上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有恶化的逆向趋势,这一点在“不良+关注”的分析中也有所体现。

从“逾期90天以上贷款率”来看:再次强化了我们的结论,即银行业资产质量拐点已现,从2017年起就已经终结了长达四年的不良上升势头,这一结论在2018年中报得到确认。

5、拨备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余额/不良贷款余额,监管的指导意见是不低于150%。这是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标,可以评价贷款损失准备是否充分,进而判断银行业绩含水量。而将当年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与当年新增的不良贷款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拨备政策是否审慎、即期计提是否充足。

从拨备覆盖率情况看:2018年一季度末股份制银行平均值191.11%,创造了自2015年中报以来连续12个季度的高点,二季度末股份制银行平均值186.68%,同样处在近年的高位。

招行拨备覆盖率继上年末达到262%后,2018年6月末末更是达到惊人的316%,兴业209.55%,其它银行不超过180%。平安银行拨备覆盖率从上年末的151%提高到175.81%、光大、浦发分别提高15、14个百分点,但浦发的计提压力最大,是目前唯一一家低于150%监管红线的银行。

从当年新增拨备情况看:招行、浦发、光大、民生四家银行主动增厚拨备,即上半年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远大于上半年新增的不良加关注贷款,体现出较为审慎的财务和风险准备意识,也从侧面进一步验证多数银行资产质量向好。

6、发展潜力

(1)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银行资本总额/加权平均风险资产,反映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能够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未来资产扩张的空间越大。股份制银行的监管要求是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7.5%。

   除招行外,多数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承压,有补充资本的需求。浦发银行尚可,两率压力较小。

(2)业务结构调整

招行、平安、中信、华夏同业负债占比低,兴业银行同业整改任重道远。相应地,银行资产端的应收款项类投资体现出同样特点,同业负债低的银行,资产端整改压力小,而兴业、民生等投资科目占比高,未来整改压降必然会挤占原本就紧张的表内贷款额度。表外理财余额招行、兴业领先,招行已经开始净值转型、压降存量,民生、平安、中信等余额在增长。

(3)效率指标

成本收入比=(业务管理费+其它营业支出)/营业收入,反映出银行每一单位的收入需要支出多少成本,比率越低说明银行单位收入的成本支出越低,获取收入的能力越强。华夏、平安、光大成本收入比较高。

人均创利方面,上半年招行人均利润62.52万,超过50万的有三家,分别是兴业、浦发、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人均利润仅有23.71万。

二、总结和展望

从行业整体看,股份制银行的数据,不论是不良加关注率、逾期贷款率、逾期90天以上贷款率,还是不良偏离度、拨备覆盖率指标,均指向同一个结论,即影响银行估值的最关键因素——资产质量,已经出现明显好转。这一结论在2017年得到确认,本次2018年中报继续得到强化和支撑。从净息差看,上半年已经出现温和回升态势,随着去杠杆政策宽松和货币政策边际调整,市场利率下行,将进一步推动息差水平的上升。

从过往十五年银行发展来看,股份制银行作为一类非常独特的经营主体,如同扔进平静湖面的巨石,对激活金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身也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目前,经济和金融发展到了有一个新阶段,金融供应异常充分,下一步股份制上市银行的发展,将面临着新的分化,笔者将八家银行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招商银行不论是战略、体量、结构、质量,均处于绝对领先,目前坚定地走在零售金融和科技金融的道路上,以打造客户最佳体验银行为目标,放眼十年其领头羊地位无可撼动。兴业银行同业负债依赖度高、非标业务存量大,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上半年同业利率下行,兴业银行成为直接受益者,下半年业绩会有起色,但上半年逾期贷款增加较多,一向风控优秀的兴业新添了资产质量隐忧。

第二梯队:光大银行中报表现最为亮眼,存款、贷款、营收、利润均实现快速增长,一向落后的净息差也提升11个BP,而且关注类贷款大幅减少,资产质量显著好转,美中不足的是净息差仍处在股份制银行中的低位,负债成本较高问题没有解决。中信银行表现中规中矩,资产质量是否会好转有待验证。平安银行在零售领域迅速发力、卓有成效,资产质量出乎意料开始好转,但相对激进的扩张策略,是否会在未来形成信用风险包袱,值得观察。

第三梯队:浦发银行受成都分行事件影响充分暴露不良,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拨备计提压力极大,146.52%的拨备覆盖率不使得其没有额外利润释放空间。民生银行的问题依然是股东管理层和资产质量,但好的方面是上半年净息差边际改善超过预期。华夏银行在竞争中全方位落后,深陷资产质量泥潭,需要持续提升盈利能力、调整业务结构。

总体来说,2018年中报股份制银行业绩分化更为明显,未来走向更为不确定。面向未来,银行业将在什么领域展开激烈角逐?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重要方向:

方向1:零售金融

转型零售这是新时代背景下银行的现实选择,是银行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必须应对的问题。零售业务具有客群广泛、分散、差异的特点,以及低资本消耗、高风险收益的天然战略优势,同时,零售客户一般只需要几家主要银行的服务,不像公司客户那样需要很多家银行,零售对银行需求的相对单一性,决定了只有少量银行在零售竞争中胜出。这是富国银行和招商银行成功的秘诀,也是平安坚定的选择。在具有海量零售客户基础上,利用技术手段提升客户体验,使得银行未来转型科技金融成为可能。

方向2:资管投行

在实体经济如此困难、传统对公业务利润薄如刀片的大环境下,资管和投行是一个很好的方向。随着去杠杆去通道政策推进,原本表外大资管、表内伪投行的非标模式难以为继,表内外无序的信用创造和扩张至此终结,真正体现服务客户能力的资管和投行业务的难度增大,商业银行最终只能回归服务经济的本源。也正因如此,下一步谁能将零售和其他业务相结合,做好真正的资管和投行业务,谁就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增加胜算。

   在国内外宏观经济不明朗和监管政策强压下,银行业不确定性在增加,战略风险成为当前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战略能力和战略定力竞争将成为硝烟背后的最激烈的竞争。谁能把握先机率先推进改革实现转型,获得更多稳定的零售客户流量,获得资管投行领先优势,谁将占据竞争的制高点,改变下一个十年的竞争格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