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诗人中,高适算得上是一个异数。在《唐才子传·武元衡传》中有这样的记述:“工诗而宦达者惟高适,达宦而诗工者惟元衡”。而武元衡则是元和年间被刺的著名宰相,大诗人白居易和这段公案的牵扯,几乎每一个熟悉唐诗的人都了解。
与宰相并列,说明高适的官职也是做到了一定的程度,只不过与武元衡相比,高适的诗名更盛,掩盖了他仕途上的成绩。在唐朝的诗人中,高适是唯一一个得以封侯的诗人——渤海县侯,死后更得到了一个“忠”的谥号。
这一切,都起始于那三年间。那三年里,高适迎来了仕途上的转折,一路腾达;而也是这三年,高适经历着人生路上一个又一个悲情时刻。
让我们先把目光往前回看。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上疏辞请还山,玄宗赐金放归,在洛阳遇上了正做齐赵之游的杜甫,二人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而仕途不顺的高适此时也正客居于此。名满天下的李白、初出茅庐的杜甫和仗剑游侠的高适三人在河南梁园相会,三人诗酒唱和,“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留下了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
其后高适继续着客居和求仕之旅。公元749年,“举有道科中第,调封丘尉,不得志”;752年,辞封丘尉,客游长安,秋冬之际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此时的高适已经四十九岁。
在这几年的历程中,高适的仕途依旧不顺,但却有着丰富而多彩的人生收获:与王昌龄和王之涣知己相交,留下了“旗亭画壁”的佳话;与王维结识,后者曾留下了《送高适(一作道非)弟耽归临淮作》的诗作。
接下来,是故事的后半段。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领军平叛的大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因前线失利,退守潼关,为监军宦官边令诚诬陷,被唐玄宗处斩。原来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被调到潼关驻守,此时正在哥舒翰军中任职的高适也被擢升为左拾遗、监察御史,随哥舒翰戍守潼关。高适曾上书劝皇帝不能出战,但唐玄宗急于求胜,强令哥舒翰出关迎敌,最终哥舒翰兵败被俘,正在军中的高适则亲眼目睹了这一惨剧的发生。
几个月后,高适跟着唐玄宗逃到了成都。路上,传来了曾经的好友,沦落在长安的王维“叛变投敌”的消息。
为快速平定叛乱,唐玄宗打算让自己的皇子分镇各地,各自为战,“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但高适的进谏再次无果。诏令下达,在江南地区的永王李璘开始招募军队,同时永王李璘还聘请了在庐山闲居的李白担任军队的书记官。
但此时的唐肃宗已经在灵武登基,永王李璘的所作所为,在他眼中无疑成了挑战君威、觊觎皇位的举动。而高适的劝谏也已传到了唐肃宗的耳中,唐肃宗“召与计事,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帝奇之”,高适因此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
永王李璘被击溃,而此时的李白也正在永王李璘的军中。那个在十二年前就已经名动天下的李白、那个十二年前跟自己在梁园同游的李白,成为阶下囚,身陷囹圄,而高适此时随身居高位,却在事关皇室斗争的漩涡中无能为力。
就在高适跟永王李璘作战的同时,数百里之外的河南睢阳也正在上演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睢阳之战。当时,战争已经进入了最为残酷的阶段,城内已经开始出现了吃人的情况。恰恰,高适的家就在睢阳,高适在此居住了二十五年,亲朋故旧无数,自己也曾为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出仕。
由于需要处理永王李璘的事务,高适写信给离睢阳最近的临淮节度使贺兰进明,请求他迅速支援睢阳。在《旧唐书·高适传》里,这封信被认为是高适的代表作之一。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什么用。事实上,就在高适写信前,睢阳守将张巡就派出了他的手下南霁云到贺兰进明处求援,贺兰进明则置酒高会,对支援的事情充耳不闻。
高适征讨完永王李璘之后,唐肃宗命令张镐为河南节度使统领其他四镇节度使驰援睢阳,其中就有高适。为赢得时间,张镐急令距睢阳最近的濠州太守闾丘晓率先出兵救援,结果闾丘晓畏葸不前,在睢阳城破的第三天才出发,这时的睢阳,早已是一片死城。而高适,就在离家乡最近的地方,看到了故园残破、亲旧凋零。
同时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个旁支,那就是高适的另一个好友,仕途上屡屡不顺的王昌龄在不久前路经亳州,“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唐才子传·王昌龄传》)。同样几乎就在自己的眼前,高适的好友遇难。
这三年的故事结束了……
从公元755年到公元757年,高适先是从一个普通从八品的幕府掌书记一跃为左拾遗、监察御史,而后升为正五品的谏议大夫,之后又变成了执掌一方军政大权的节度使,升官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同时这三年的军功和紧跟皇帝的表现,也成为高适日后封侯进而得谥“忠”的资本。这三年,是高适仕途上最辉煌的一段时间。
但同样在这三年,高适也经历了人生中最悲情的另一面:自己的上司、一代名将惨败;一位好友“投敌”,一位好友入狱,另一位好友遇害;在自己的眼前,故乡毁灭,亲旧横死。
仕途辉煌,生离死别,这就是那三年中的高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