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學拳啟示錄/黃耀輝

 天地虚怀xia 2018-09-05

學拳啟示錄/黃耀輝

  黃耀輝

  一、 旋流還一

  「啪!」清脆的響聲。祇見一位同學(姑隱其名)後退了幾步。

  「老師怎麼可以打學生?」

  「沒有呀!是你把我迫到窮處。再不走就被推倒了,這是自然反應。」

  聽了老師這麼解釋,這位同學悻悻然地回去了。

  「老師,你把我打重了。我的耳朵嗡嗡作鳴,還隱隱作痛哩!」

  隔了一堂課,回到幸安教練場同老師理論。平時就想試試老師的功夫。乘老師作推手示範時,欺身迫近。不防有這一著,眼看被迫到窮處。動作讓為先,先從人後從己取得先機。使出掤勁〝黏〞住對方,急來急應。速速如直向地下鬆沉,沉則深,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落地生根(註)。順勢栽根將對方引入湧泉之根。使其落空無著力處。隨著轉根如深潭中之旋流,順還一貫之流勁,經根往上旋。循腿腰而形於手掌。這時對方上身前貪。老師之蓄勁已飽,專注一方放出。正好打在對方耳頰。欺身越厲害打得越重。說明這位同學的耳朵還作痛哩!從此不再見其蹤影。

  秘傳謂走化要有摺疊轉換。明言虛實根的移轉進退,須有轉換變動方向。旋根蓄勁若旋流。無旋流,便無落地生根。勁不得上引。還一言明一線貫串之流勁,復專注一方得整勁。根須如直向地下栽植,氣要鬆沉、透,方可落地生根。這一連串的走化,要純出自然反應。不假思索而能得心應手。劉老師嘗戲言:「我這把年紀腦力已大不如前。可是皮膚的靈敏不退化。幾乎不用腦筋完全用皮膚去聽去感應,引進落空,走化。」

  二、 無力之力是神力

  轟然聲響!在工專教練場,祇見一位壯碩的文大同學,狼蹌地撞到背後的擋牆。周圍的同學見證到神力的威力。驚訝這等功夫是如何來的。於是向前請益。

  「我根本毫無用力。純粹是不用力的呀!平時要做到完全〝不用力〞是不容易。〝不用力〞就是把拙力放掉。」經老師說明才了解到太極拳鬆沉的威力。氣沉則神凝,神凝可挾氣而行神速之至,為神力。奧妙盡在〝不用力〞這一招。同日常生活處處用力的體驗,大不相同。根不動搖方能完整一氣。身不散亂要專注一方可命中。勁聚可以致遠。秘傳謂根倘有擺動,雖練三十年不得成功。

  師爺甫自國外歸來,於豫溪教練場,問劉老師云:「某某同學練拳時,頭部還亂晃否?」在此,身不散亂應做廣義的解釋。

  身不亂晃方可言完整一氣。是拳稱尚鬆柔,完整一氣。功力以不動手、不用力、不拼力氣見長。蓄勁要飽足,完整一氣。則勁聚。功夫作在水管裡的流水,非管壁。發人時若炸彈瞬間開花。師曰:「發勁時,不可執著於發人之狀。應是出於自然,不露外相。」據此見證耄耋能禦眾之形,顯非力勝。

  三、 錐心肘

  在工專教練場,向老師學習推手。用按手貼在老師的手臂。順著按勢老師的手臂彎轉成了三角錐尖。直向心窩迫進。剎那間老師的手肘收了回去,一記好險的招式。

  「這是很險的招式。若非點到為止,一直迫進必定穿進心窩。怎麼會有這一招。並不是我故意用這一招。是你的按勢給我引進的機會。單單是順勢而為,自然地展露錐心肘。」

  秘傳謂:有體其用大矣。祇要能守住本體,拳是活的,順勢而為處處是招式。是以有體斯有用。用藏於體之內。用之則行,不用則藏於密。體用本無二致,變在其中。

  不按沒有事,一按就顯出錐心肘。正是棉花裡密藏肘尖。教練課時老師一再叮嚀要鬆,更要鬆透、淨。即使再輕的力,給人引進的機會。若能善用劉老師的黏字訣,不丟頂可便利走化。

  四、 稱得更準

  宗師甫自國外回來,晨間在豫溪教練場同劉老師切磋推手。

  「你的功夫大有精進。去國這麼多年,功力更加提昇。」

  「沒有呀!祇是稱得更準。現在能聽得更精確。」

  敏銳的聽勁出自鬆柔。老師一再諄諄教導要鬆、再鬆,鬆是無止境的。鬆到能透、柔、沉,聽勁自然有精進。稱得更準是權衡事務的輕重,猶〝天平〞的權物,其靈敏度是極致的。輕若鴻毛權其來路,不讓其著落吾身。亦能走化引之而去。太極拳不在比頂抗、比硬力、拼反應的快慢。聽勁的提昇,必循鬆、柔、沉、淨去追求。

  太極拳的聽勁是本具的特性。並不是用聽覺去聽,是用皮膚的觸覺去感知,是不假思索很自然的本能反應。聽勁指判別著力處、大小、輕重方位等用以走化的必要信息。

  「老師,為什麼老是聽不到你的來勢?」

  「動作要鬆柔,輕靈。」聽不到就是掤勁〝黏〞不到對方。

  黏不單是要鬆柔,更要輕靈。見證電風扇的快速轉動,扇片照樣沾了灰塵,不外乎輕而已。故鬆柔之外,更是要輕靈,方有黏勁。劉老師回憶某日同宗師切磋拳藝。宗師囑他撥打電話。祇見角落有隻老式電話機,而無撥號盤。思索一會,不得要領。宗師輕輕拿起他的手,示範中醫把脈狀,這才了悟要聽得精確,才能分辨微弱的跳動。

  鬆柔的要領在於氣沉丹田。鬆柔與聽勁功夫是獨一無二的。若能階及我獨知人,人不知我,便能稱得更準。

  五、 好險的撞擊波

  初回在臨沂教練場,練畢基本拳架,接著向老師學習推手。盤攬雀尾的當中,一股彈勁沖著尾閭而來。剎那間,這一股衝擊波沿著脊椎往顛頂直沖。腦部承受到一陣暈眩的震波。這下子心想,大事不妙,好在約幾秒過後,確定沒有受到傷害,才放了心。親自體驗到好險的撞擊波。

  不鬆頂抗肯定是挨打的,更帶有受傷的危險性。教推手課時,更提醒要鬆,絕對不可拼力氣。走化不了時不可頂,要放鬆讓對方打出去。當身後有擋牆時,更應該如此。鬆若棉花,可引進落落空,再密實的衝擊波,失去著力點而被分散。若樹梢鬆鬆柔柔地隨風搖曳。祇要守住湧泉之根,強力的衝擊任他來去,損不了吾人的筋骨。

  六、 行路的啟示

  宗師與諸生登陽明山一遊。抵前山公園,見證宗師踱著踏實的步法,一路走上來。學生請示一起練拳。

  「我已經練過了。你們去練吧!」宗師無時無刻都在練拳,將練拳生活化。最基本的行路也在練拳,並非盤拳架才是。

  能輕鬆行路登山,日常活動要契合太極拳的道理。能持久省力,再持久的活動亦不覺得勞累,走路要能行進,必定虛實分清。雙重則犯滯病,虛實根分不清兩腳換不了步,不得前進。整體動作由根操控,秘傳云:動必由根,腰統帥之。每一虛實根的交替,要循如直向下栽根、轉根、移根。秘傳云:根不在腰,根不在跨。拳論明言,湧泉之根在腳。每一換步,確確實實做到位。行氣運身如直向地下栽根,待能便利從身,然後腰腿才隨著動。上身與腰不可先動。滿身輕利有助於輕鬆行進。尾閭中正不可有彎腰駝背之狀。舌舐上齶,生津源源不斷,可解渴。虛實交替當中,虛腿就再休息,蓄能量可持久。秘傳云:行路應如沙漠走駱駝。

  七、 一線法

  拳論云:行氣運身總須完整一氣。指的是上下相隨,內外相合。一動全動,什麼都一齊在動。又說周身節節貫串,無使有斷續處。若珠鍊穿線,珠珠相貫串,聚而不散亂。

  當行氣運身之際,隱約中似有一線起自湧泉之根。將整體貫之。使其能齊一而動。有日宗師讚賞唐詩之餘,感受到太極拳的動作優美、和諧圓融,與唐詩在思維風格至為契入。印證太極拳內涵唐詩之美,藏在〝一線法〞。內心大悅,寫下:天一能生水,江河涓滴成,從茲開浩蕩,銀浦是前程。

  師曰:「當初聽到我也不懂,宗師走了,也沒機會問他。直到二十幾年後才弄通了,在哪裡找到?出自曼髯論詩篇。唐詩價值在〝一線法〞,就是行氣要完整一氣。」

  註:行炁玉佩銘。

 

時中學社會訊(第五十九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