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始于规则,终在文化

 盛和书社 2018-09-05

  ISO9000标准的精髓在于预防,具体的说,使质量管理达到规范化,预防随意性、不规范带来的风险。
​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推行ISO9000标准?
​    对小微企业、特别是制造业来说,第一,市场的标准越来越高,通过ISO9001认证能获得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这一点非常重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第二,我国进入工业化太晚,长期以来管理基本上是粗放型的;贯彻ISO9001标准是增强竞争力的需要,用体系约束管理行为,达到规范化管理的目的;第三,大多数企业尚未达到或不具备法治化的背景,人治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一点与ISO9000倡导的理念相悖)。 

 所以,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质量管理上与世界接轨,引进了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我们贯彻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强调“写你应该做的,做你所写的”,从规则开始,强化规则和程序意识,避免随意性带来的风险。
​    ISO9000标准可以为企业带来什么?

——规则和程序的刚性可以保证企业整体的目标。规则和程序的刚性就是要规避人的随意性,在别人需要的规则上,如果个别人发挥了随意性,那么对多数遵守规则的人就是一次严重的打击。我们不能以少数人的随意性、灵活性,而丧失了多数人需要保障的规则的刚性,所以每一个人都要符合规则的刚性,是为了使整体的目标得到保证。

个体的自由不是放纵,不是没有边界,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越是自由的组织,他的限制条款越多。比如高速公路就规定了:“行人、非机动车、农用运输车……不得进入高速公路。实习驾驶员不准驾驶车辆进入高速公路”等等,以若干不允许来保证整个高速公路的速度。

   ——可以有效提高从业人员职业化素养。中国的企业,特别小微企业,进入工业化的时间非常短,从业者的从业程度不高,因为我们骨子里没有流淌着职业化的元素,大部分都是农民子弟,爸爸不是农民,爷爷可能是;爷爷不是,太爷爷一定是。所以大部分人思想里流淌的都是农民的血液,农民的血液就意味着没有规则概念,不擅于服从与合作。这是本质。那么这种本质在工业化时期就必须通过刚性的规则来扭转。所以规则是为了培养从业者短时间内进入职业化的状态,提高从业人员职业化素养。 

  ——遵守规则基础上的效率才是真正的效率。即便人有机动能力,有自我意识、创新精神,有主观能动性,但是,任何的创新都必须在基本规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你把规则的东西搞明白了,自然可以放手做。所以我们讲“做你所写的”,其实就是要求员工执行既定的规则、程序,以实现最大的效率。

  ——遵守规则、程序可以有效规避风险。企业要通过相应一段时间的强制执行,来培养员工的程序、规则意识。当然程序、规则是要持续改进的,使其更严谨,这个环节是必须的。所以一句话,如果我是组织的负责人,宁愿短时间内影响我的效率,都要把企业引入一个规则、程序的管道,这是企业最重要的任务。
​    推行ISO9000标准不是阶段性工作。

 贯彻ISO9000标准不是一场运动,也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而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通过不断完善,形成一套适合于企业的程序、规则,并严格按照程序、规则执行,可以少出现“突发事件”,避免“救火”式管理,不用再“头疼医头”,整个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达到了规范化管理。而企业高层只需关注企业战略、目标、发展规划等等, 企业基业长青便不是梦想。 

贯彻ISO9000标准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    那么,从目前大多数小微企业贯彻ISO9000标准看,其效果大打折扣。为什么?在贯彻ISO9000标准的工作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一句话:文化。

因为,ISO9000系列标准是一种质量管理管理模式,是一种工具,它和任何质量管理工具一样都属于“术”的范畴,这个工具有没有效果,不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文化。

推行ISO9000标准,是以规则、程序为切入点和导向的,但是中国文化当中有很多的天分跟规则、程序是对立的,比如潜规则,比如变通,比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等,可以说,我们推行ISO9000标准碰到的最大阻力就是文化上的抵触,是我们长期以来传统文化上的元素严重地破坏了推行效果。因为任何企业都有这种东西。所以,我们推行ISO9000标准的效果不尽人意。

管理最终是哲学问题,如果我们的管理哲学没有改变,再好的管理模式也没用。同样,质量管理从来都不仅仅是术的问题,无论多么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都是术的范畴,离开了质量文化和工作哲学的支撑,绝不可能有质量的持续提升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质量管理的精髓在于质量文化,这才是大道,而大道是无形的,是体现在点点滴滴的细小的工作中的,体现在各级员工的行为习惯中,戴明有言:质量无须惊人之举。质量就在平凡的工作中,就在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中。
​    结束语。

在这里,借助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质量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哲学、一种习惯,是一个企业的生活方式。质量的提升不在术的高深,而在于道的浸润——质量就在平凡的工作之中”。

作为企业,不仅仅要创造机会使员工掌握质量工具,运用质量工具;还要培育企业的质量文化,以文化取胜;作为质量人,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要“道”“术”兼修,做一个合格的质量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