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粤港澳湾区城市群发展 更为一体化的制度框架下,大湾区户籍、居住、就业、置业、创业的宽松,激发6000多万人的生产力,规划加速融合与发展。首要任务是保障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第一事项是交通互联互通,进一步的结果是科创、人才、资金流通,带动珠三角经济全面发展,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标杆。 佛、广、莞、深、港这5个大城市通过广深港高铁一线牵,虎门二桥明年通车,人口流动带来消费力,互动交流合作潜力非常可观,并不仅限于金融服务、智能制造或房地产开发,空港、海港、文旅、养老、农业园都有空间。 2018年6月21日,东莞发布系列招商政策,超千名企业家聚东莞。 到2024年之后,深中通道、深湛高铁启用后,中山、江门、珠海才有追赶佛山、东莞的可能性。 高强度基建投资、同城化趋势加强,人口持续流入,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香港、深圳部分制造业、科研企业可以转移到深汕特别合作区、潼湖科技小镇、肇庆新区。延伸阅读 湾区发展不平衡 跨海大桥和铁路有助于推动珠江西岸欠发达区域的经济,惠及珠海、江门、中山、南沙、高明。珠海驾车30分钟可走完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这个经济体再进一步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北部湾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本篇主要讲交通的短板。目前先打造广清城际铁路、规划广州-清远-永州高铁,带动清远发展。 要有更加开放的胸怀去融合 世界级创新中心,还需要政策推动融合,产业协同体系是最大的优势,机制、法律、户籍、行政能效、营商环境、思维的差异是最大的难处。格局决定结局,要擅于算大账、算长远账。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敢开放、不愿合作,怕别人抢饭碗是难以进步的。 香港国际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2017年旅客吞吐量分布为7290万、6581万、4561万人次。设计客流量为5000万人次的高明机场将开建,旅客最需要的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太慢。 跨湾区的8条高速公路+7条铁路规划中,目前仅有虎门大桥、广深港高铁、黄埔大桥在使用中,十分滞后。大城市应估算未来人口增长所带来的交通需求,前瞻规划轨道交通,珠三角的小汽车再增长会超出城市的承受能力,特别是深圳、广州、东莞、佛山。 打破禁锢和守旧,11个城市间互联互通,同城化进一步加速广深制造业外迁与人口转移,高铁、城际轨道交通网络等重要基建项目的铺开,让一小时同城生活圈逐步拉大范围。除了交通,在规划纲要发布后,三地还会探索以行政体系改革推动全新发展模式,用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模式解决税收分配。
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规划下,香港、澳门、前海、横琴、南沙、翠亨新区、东莞滨海湾新区、松山湖、琶洲、中德工业服务区之间都将1小时内互联互通。目前耗时最长的是横琴到前海。 广州,滨海城市梦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创建航空、航运和科技创新三大国际战略枢纽;按2500万人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聚焦IAB产业,打造富士康、思科、琶洲集聚区;建设一流大学和学科,优化大学城、五山-龙洞高校聚集区、国际创新城环境。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亩用地指标专门支持工业项目,优先先进制造业项目。 最近一年,积极南拓。一是开建广州地铁18号快轨直达南沙;二是设定南沙为唯一的城市副中心;三是规划广州1号公路,打通主城与南沙;四是南沙区的常住人口目标大跃进。 作为珠三角地理中心的南沙,交通条件还需加强,最多等6年,南沙1小时内可达大湾区11个城市主城区。在南沙枢纽,可以搭乘深湛高铁、中南虎城际、地铁通达各地。
下面第一幅图片描述粤港澳大湾区通道互联、主要创新载体。环珠江口建设用地丰富,交通规划较好,支撑未来十年发展空间。目前规划的过江通道,大部分与南沙相关。原创图片作者微信:TPKCSHEYING 珠江口两岸公路通道: 1、黄埔大桥(通车) 2、莲花山通道(规划) 3、虎门二桥(2019年通车) 4、南沙至虎门新通道(规划) 5、虎门大桥(通车) 6、深中通道(在建,2024年完工) 7、深珠通道(公铁两用,远期规划) 8、港珠澳大桥(即将通车) 珠江口两岸铁路通道: 1、佛莞城际铁路(在建) 2、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即将开工) 3、广深港高铁(通车) 4、深湛高铁(即将启动过江隧道) 5、深圳-玉林-南宁高铁(与深湛高铁共线) 6、中山-南沙-虎门城际铁路(规划) 7、深珠通道(公铁两用,远期规划) (严禁盗图文) 2、广州与深圳、珠海 交通制约了融合程度。广州CBD、南沙新区、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东莞滨海湾新区、中山翠亨新区、深圳大空港、深圳前海新区、深圳湾、香港、澳门如何加强联系?广东省交通厅此前已经发布正在规划狮子洋通道、伶仃洋通道。 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两端的深港珠中江澳,6个城市与广州需要更近的连接在一起。广州金融、总部、科技创新资源聚集的黄金三角(珠江新城-金融城-琶洲),需要广州东部干线、广深沿江、广深高速、广珠西线、广澳高速等公路通达湾区,也需要广佛环线、穗莞深城际铁路、琶洲支线、广汕高铁、广州18号线快轨等铁路通道。延伸阅读 九大高铁枢纽 港珠澳大桥7月正式通车 广深港高铁9月全线通车 广州1号公路接珠江西岸18条公路干线
大湾区去年集装箱总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今年港珠澳大桥开通后,南沙港疏港铁路2020年开通,香港深水港、南沙港还会进一步提升货物运量。江门鹤山、珠海洪湾、南海丹灶、中山南朗可望加速发展物流基地。南沙港疏港铁路开通之前,广珠铁路沿线物流基地无法发挥“陆铁海”联运价值。作者微信:TPKCSHEYING 广佛江珠城际铁路未开工 2017年4月20日,广东省铁投集团与中国金茂控股集团在广州签署合作意向书,中国金茂将以不低于20%资本金的额度,全面参与广佛江珠城际铁路投资、建设、运营、土地综合开发和资产经营等工作。 广东省政府规划广佛江珠南段(江门-珠海段)升级为350时速的高铁,与未来新建江肇铁路(350时速)形成珠海机场-新会-高明机场-肇庆新区的高速通道,真正做到一小时交通圈。 广佛江珠城际铁路连接广州白鹅潭、南海千灯湖、佛山新城、江门南站枢纽和珠海机场,和南深高铁、深湛高铁、广湛高铁、江肇铁路,补齐珠三角西岸交通短板。延伸阅读 为什么要1小时交通 3、深圳与珠海 2017年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把前海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和城市新中心”,至今前海对佛肇珠中江和粤西地区辐射依然很弱,源于交通条件阻碍了人员、信息、货物的来往。港珠澳大桥单丫的弊病需要通过新增通道解决。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先行,加强珠江口东西岸连接。湾区六个新交通项目(含规划):虎门二桥、深中通道、深湛高铁、港珠澳大桥、深珠通道、广州一号公路,进一步加速11城融合,与现有的广深高速、虎门大桥、广深沿江高速、京珠高速、广深港高铁、莞惠城际等,形成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同时减轻穗莞深一线高速公路负担。 珠海最重要的是直达前海 深珠通道此前已出现《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和《珠三角城际轨道线网规划》中。驾车从前海到珠海北站后,向南走金琴快线到珠海市中心、澳门;向西走西部沿海高速到阳江、茂名;向北走中山东外环高速到中山、佛山。城际铁路东西端分别接穗莞深、广珠城际铁路。 珠海市交通运输局透露,深珠通道就是伶仃洋通道,公铁两用。 对于土地成本、房价远高于佛山的珠海,激发生产力最好的办法只有直达深圳,引入新资源、开办新企业、落户新人才(购买力)。《广东地理》最期盼深珠通道,珠海通过城际铁路,半小时内到达深圳南山、宝安机场,向东可达潮州、厦门、福州。珠海3万+的房价高吗?深圳、香港的土地成本、房价才叫高。 珠海市公路局发布的《高新互通(金琴路口-兴业路口)立交工程立项》公告显示,伶仃洋通道远期和珠海金琴快线北延段接驳。 铁路方面,通过高铁列车,珠海直达深圳,不再需要广州南站中转,这样才能解决珠江东西岸巨大的落差。珠江口完美形成“△”型铁路通道。 4、深圳对外连接的雄心 为了加强前海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区域辐射力,更快连接珠海和澳门,6月14日,深圳出台《深圳市高快速路网优化及地下快速路布局规划》,更新路网结构和交通组织。全市交通干线规划十横十三纵,机荷高速变双层;主城区新增一批地下通道;南坪快速路西延与沿江高速衔接,并西延对接深珠通道。 规划今年5月通过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深圳规划八大交通项目 其中深珠通道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的快速通道,东起前海,西至珠海北站。深圳直达珠海,将极大减轻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虎门大桥、京珠高速的交通压力。主城区通过深珠通道过珠江西岸,深圳主城外通过机荷高速、深中通道过珠江西岸。 穗莞深城际铁路目前施工进展顺利,琶洲支线也即将开工,未来前海到琶洲200时速列车直达。实际发车还可以琶洲-东莞-惠州。 湾区11城融合,关乎交通、科教、产业、就业、房地产、民生等所有内容。深圳人口密集,为了承载未来更多的人口需要,正在筹划广东省最大的淡水资源补给工程。延伸阅读 顺德引入 广东省政府网站6月14日发布《粤桂扶贫协作和区域合作工作清单(省级层面)》,其中交通方面提及4条高铁,其中深圳-玉林-南宁高铁与深湛高铁共线过珠江口。 广东十三五规划的中南虎城际铁路也有可能利用此线过江,该城际铁路还将进一步东延至深圳龙岗。 深圳市内核心区土地资源紧张,大空港填海、南山填海、深汕扩张,还在主城区既有通道的下方新增地下通道,有效增加道路供给。福田南侧的落马洲河套地区将成为深港合作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作者微信:TPKCSHEYING 深圳刚确定建设五个城市客厅 深圳湾、前海、大运新城、香蜜湖、大空港 5、再进去一点,里面还很空 珠江伶仃洋这个口,香港、深圳、澳门、中山的建设用地即将用完,进一步发展受制于资源无法落地,人口密度已经非常高,是否加速往内陆迁移一部分企业?对于招商引资进来的肇庆等地、对于转移产业出去的深圳、佛山等地,需要加强联动。 东莞谋篇新布局,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五大领域,构建“一核三带十区”的重点产业空间布局。“招商引资重特大项目十条”、“高质量利用外资十条”、“促进总部企业发展”等政策陆续发布。 东莞在松山湖片区高速发展的同时,向湾区中心拓展,与广州同步。即将在滨海湾新区实施填海造地8000亩,发展芯片科技产业,落地蓝思科技和紫光集团,推动华为、OPPO、VIVO等三个手机品牌扩能。 |
|
来自: 勇z72grl99fu6m >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