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法自然,取象比类

 明月修行 2018-09-05

道法自然,取象比类

----简述国家发明专利《乌梅口服液》的自然思维模式

试以寻常型银屑病的症状为例,结合自然现象及中医经典理论阐述国家发明专利《乌梅口服液》方治疗皮损干燥、粗糙而伴瘙痒的疾病的原理

众所周知,寻常型银屑病无非是两个症状:瘙痒、皮损。

首先,谈瘙痒。

传统中医治疗皮肤瘙痒性疾病时大多会选用荆芥、防风、蝉蜕、僵蚕等辛刚发散药达到“宣散透发、疏风止痒”的功效,甚至用蜈蚣、全蝎等有毒的药“入络搜风、以毒攻毒”。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来治疗皮肤瘙痒性疾病时往往都会告诫病人患病期间至治愈前必须戒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防止疾病的加重。然而中医师在处方遣药时却偏偏又使用辛刚发散、有毒刺激之品。如此的自相矛盾、明知故犯怎能成功治愈痼疾?

历代皮肤科中医名家的著作汗牛充栋,其中大多论述了“痒”的病机,但遍阅医籍几乎未见名家们引用过《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中关于“痒”的论述。是这些熟读三坟五典的历代皮肤科中医名家都没看到经典著作中的论述吗?还是名家们都有所忽略,甚至是全都做了选择性屏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就与痒做了明确的定义。《灵枢·终始篇》:“痒者,阳也。”痒就是阳,痒就是阳证。《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辛甘发散为阳。”阳证怎么能还用辛甘发散的阳法来治疗?

而《灵枢·刺节真邪篇》则与痒做了形象生动的描述:“虚邪之中人也,洒晰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就会导致瘙痒的发作,腠理已开怎么能还用辛甘发散法来开泄腠理?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素问·风论篇》:“外在腠理,则为泄风。”又:“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肝在五行属木,在五气属风。《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风强”即是肝木正在恣肆,岂能再用辛刚发散药补之?“痒为泄风”及“泄风之状,多汗”又在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痒的病因病机为腠理开泄,腠理开泄岂能再用辛甘发散药散之?

与传统中医观点一样,我也认为:痒为风,故痒当从风治。外风,当疏散风邪。内风,则应治内风之因。银屑病病人的瘙痒大多数是冬季加重,绝大多数皮肤瘙痒性疾病病人的瘙痒是晚上加重,而刮风的天气不会加重,所以绝大多数皮肤瘙痒病人的瘙痒不是由于外风,而是由于内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自然界看,风是由于树木枝条的摇动而产生,而越是粗壮的枝条越不容易摇动,这就提示我们要补木(肝)的体达到泻木(肝)的用。木(肝)体条达畅茂,木(肝)用树枝难以摇动就不会产生风了。

《素问·脏气法时篇》:“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而《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那是不是《黄帝内经》的提法前后矛盾呢?酸泻肝,酸又生肝?其实,肝为脏,脏为阴,则肝体为阴;肝主疏泄,疏通、发泄、升发主动,动为阳,则肝用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酸苦涌泄为阴。”酸性的药可以生肝的体(脏),而泻肝的用(疏泄)。

其次,看皮损。

寻常型银屑病病人的皮损干燥、粗糙、脱屑甚至呈地图状,非常像干旱时期那些干涸的稻田:干燥、起皮、开裂。天干物燥,怎么办?刮风吹(用辛刚发散药来疏风)?那必将越吹越干!清热?是个好方法!但用苦寒药来清火,却只能取一时之效,可别忘啦,苦能燥湿啊,长期滥用也会越用越干!最好的办法是:浇水啊,人工浇水不是长久之策,修理水道啊, “肺为水之上源”,补益肺金使得上源的水源源不断啊。

大多数银屑病病人为什么会冬季皮损增多?绝大多数皮肤瘙痒性疾病病人为什么晚上症状加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黄帝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好比能量,阴好比万物。春夏则能量释放,万物生长繁茂;秋冬则能量收藏,万物凋零枯萎。肝木鸱张,升发太过,金气失收,收敛无权,使得能量在秋、冬(或日入、夜半)不能收藏仍在释放,风气太旺,不受金制,反来侮金,清肃不行,金为水母,水气失根,津液枯耗,阴损于下,而失内守之职,则阳孤于上,肺苦于燥,则皮损增多,干燥、粗糙。

那么怎么驾驭肝木,恢复肺金收敛之权呢?第一、补肝体缓肝急泻肝用;《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素问·脏气法时篇》:“肝……酸泻之。”第二、收肺补肺;《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第三、佐金平木。(详见方解,不赘。)三管齐下,思过半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