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母」字再合適不過了。雖然「母親節」是舶來品,不過中外對於母親的感恩似乎差別不大。我國傳統提倡孝道,對於雙親的感恩也是其中的應有之意。將對父母親長之愛推而廣之,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了。 「母」字如今多是用於書面語,平日的口語中似乎不大使用了。將「母」取而代之的,就是「媽」字。不過,其實「媽」為「母」之音轉。「媽」字出現得晚,《玉篇·女部》:「媽,莫補切,母也。」這裡提到的「莫補切」即「媽」的古音。「媽」除了用於指稱母親,亦可引申泛指長輩女性。 「母」字的歷史,無疑要久得多,其甲骨文與商代金文舉例如下: 上兩行為甲骨文;最下一行為商代金文 「母」的春秋戰國文字舉例如下: 以上的大部分單字,只要逆時針旋轉45~90度,幾乎就是「母」字楷書的結構了 根據篆書的字形,我們很容易看出「母」與「女」字的同源關係。對比甲骨文、金文,就更是明確了,即「母」字來自「女」字的增加會意符號(兩點、兩豎或兩橫)。 第一行為「女」字甲骨文,其他為金文或簡文等 就造外形而言,甲骨文中「女」「母」均為女子俯首斂手曲膝之形,表示女子溫柔順從之意。這兩字在甲骨文中大多數情況下通用無別。不能通用的情況,我們將來再談。「母」字以點畫或短豎突出表示女性乳房,表示哺育過子女的女人,其本義當為父母之母,並作為當時婦女之通稱,亦可寫作「女」。 後來文字演進,除了字形產生變化之外,含義也產生了一些差異。「女」成為女性之通稱;「母」之意涵為「女」之部分,專用於指長輩之女性。兩字各司其職,不再通用。 一直到秦篆階段,我們還是可以一眼就能看出「女」「母」二字的緊密聯繫。 小篆「女」、「母」 到了隸書階段,兩字的差異越來越大,隨著楷書成熟,兩字的外形最終固定下來。 隸書「女」 隸書「母」 楷書的「女」、「母」,對於初學者來說,在字形上並沒有什麼聯繫 說到母親,不能不提母親給予我們生命的過程,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生產的過程尤為緊要,真是母親用她的生命在給予我們生命。古時婦產醫學不發達,常常發生孕婦生產時不幸往生之事,因此我們的生日,也是「母難日」,慶祝生日快樂之時,毋忘母親生我育我之含辛茹苦。 甲骨文的「毓」字很形象,向我們展示了先民觀察到的生育場景: 甲骨文「毓」是個會意字(上圖),从母(或从女或从人,皆同),从倒♀(即倒「子」之形,指的是孩子出生時頭先出來),从三點(或左右兩點),象產子時有水液之形。 另外,先民之農耕畋獵,主要仰賴男子之體力與集體化行動,則女性留守為多,故有「安」字。甲骨文中,「安」字用作動詞,有舒服、安適之義。看來,古人很早就懂得,女性是安定的力量。 甲骨文「安」,常用的部首「宀」即房子的外形 今天就先聊到這裡,祝各位母親節日快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