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的「变化」,是一个并列式合成词,「變(变)」字诞生比较晚,始见于《说文》小篆,「變」之初文为「䜌」(战国楚简用法)。「化」字则始见于商代甲、金文。 按照王安石的《易解》:「变」是「从有到无」,「化」是「从无到有」 《易.乾卦》:「乾道變化。」《易解》:「自有而無謂之變,自無而有謂之化。」 王安石在训诂方面才能并不咋地,为极尽望文生义之能事,比如「波为水之皮」。 按照《说文》以递训之法来看,似乎不成立: 《说文》释「变」为「更也」,释「更」为「改也」,《小爾雅》释「变」为「易也」。 所以,「变」应该是「更、改、易」的意思,和「化」的意义很相近。 ------------------------------------------------ 另外,我在武汉大学简帛网看到「化」的另一种解释,学者薛培武认为「化」为「过」之本字:
这种说法也颇有一定道理,我稍微解释一下这篇论文的核心论点:
大雲北西化,唯風 《京2920》 如果这个「化」释为「过」则非常恰当。 还有一些细枝末叶的论据,就不一一想说,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原文。学者赵平安也有过「化、过」古今字的说法。 ------------------------------------------- 综上之述,甲骨文的「化」的字形,就是互相颠倒180度的两个「人」字,
有两种分析:第一种比较主流,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可:以一正一反的「人」形,会「颠倒变化」之意。第二种则是「两人相遇之形」,会「经过」之意,是「过」之本字,「化、过」古今字。第二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我个人认为似乎没有第一种坚实可靠,可姑备一说,以待后证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