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的「化」字字形怎样分析?

 花开十里动京城 2018-09-16

甲骨文的「化」字字形怎样分析?

引:李学勤编,《字源》(2012,天津古籍出版社):页723

我们常说的「变化」,是一个并列式合成词,「變(变)」字诞生比较晚,始见于《说文》小篆,「變」之初文为「䜌」(战国楚简用法)。「化」字则始见于商代甲、金文。

按照王安石的《易解》:「变」是「从有到无」,「化」是「从无到有」

《易.乾卦》:「乾道變化。」《易解》:「自有而無謂之變,自無而有謂之化。」

王安石在训诂方面才能并不咋地,为极尽望文生义之能事,比如「波为水之皮」。

按照《说文》以递训之法来看,似乎不成立:

《说文》释「变」为「更也」,释「更」为「改也」,《小爾雅》释「变」为「易也」。

所以,「变」应该是「更、改、易」的意思,和「化」的意义很相近。

------------------------------------------------

另外,我在武汉大学简帛网看到「化」的另一种解释,学者薛培武认为「化」为「过」之本字:

甲骨文的「化」字字形怎样分析?

  • 摘要:甲骨文中“化”字常見,而不見“過”字。要之,甲骨文中“化”字爲“過”字的象意初文,“過”字為後起形聲字。
  • 引自:简帛网,http://www./show_article.php?id=1868

这种说法也颇有一定道理,我稍微解释一下这篇论文的核心论点:

  • 第一,从形分析,「化」像「两人相遇擦身而过」之形,会意「经过」。

  • 第二,从音分析,「化、过」同为歌部,见晓旁纽,故上古音相通。

  • 第三,「化」始见于殷商甲、金文,「过」始见于西周金文,时间上来说不矛盾,

甲骨文的「化」字字形怎样分析?

  • 第四,甲骨文中疑似有以「化」表「过」的卜辞,如:

大雲北西化,唯風 《京2920》

如果这个「化」释为「过」则非常恰当。

还有一些细枝末叶的论据,就不一一想说,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原文。学者赵平安也有过「化、过」古今字的说法。

-------------------------------------------

综上之述,甲骨文的「化」的字形,就是互相颠倒180度的两个「人」字,

甲骨文的「化」字字形怎样分析?

《化鼎》·商代金文「化」

有两种分析:

第一种比较主流,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可:以一正一反的「人」形,会「颠倒变化」之意。

第二种则是「两人相遇之形」,会「经过」之意,是「过」之本字,「化、过」古今字。

第二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我个人认为似乎没有第一种坚实可靠,可姑备一说,以待后证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