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与生育到底能不能兼顾? 8月20日,颜宁教授在微博上发了一篇关于论文写作的文章。文章自然有不少干货,让我受益匪浅。但真正触动我的是下面这条评论: 摘自颜宁教授新浪微博 我开始想,科研与生育到底能不能兼顾?这里所说的兼顾,不是孩子生了,论文也水过了的水平,是真正对科学有贡献的研究。比如我的学术偶像颜宁这样的成就。 所以我把这篇文章稍作修改发在科学网上,作为我对高学历女性特别是女博士生的生育困境的一个记录。 希望将来我能想通。 这两天,关于全面鼓励生育的消息层出不穷。“是家事也是国事”,“生育基金”,“丁克罚款”等言论开始逐个试水,一波波挑战我们的认知底线。 作为一个还可能被国家惦记着的子宫持有者,同时作为一个将要毕业的女博士,我想以我为例,讲讲女博士的生育困境,顺便谈谈我为什么不愿生二胎。 我是84年生人,2014年生育头胎。虽然专家认为我已过最佳生育期(图1),但是我仍高度自觉将自己划分为“育龄女性”,以示诚意。说是博士,还有一点不确切,目前正在准备答辩,还没正式毕业,算是博士研究生,但勉强还算应题,望见谅。 图1 “最佳生育期”——摘自刘志彪文《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 因此,博士圈里我是高龄女博士,育龄妇女圈里,我是高龄孕产妇(如果要二胎的话),在哪个群体里都算不得典型了。自称“非典型育龄期女博士”,也实在算不得博人眼球吧。 2010年,我硕士毕业。工作一年后,想重回校园读博。于是辞职、复习、考博,并于2012年入学。这时候我28岁了。一些学业优秀的博士这时候都毕业了。我的课题研究不算顺利,血泪史以后有机会再讲。还接着说生育。我攻读博士和怀孕生子的时期高度重合,容我细细道来。 2012年(freshman),多数时间在上课。博士第一年末,快到暑假时,突然开始有了很难抑制的生育焦虑。这可能是自己同学和同龄人都开始怀孕生子。自己也觉得年纪到了,似乎该生了。那时候就是这么朴素的想法。比起现在一条一条讲为什么不要二胎,我在生产之后,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思考的是我为什么要生头胎! 2018年(博6年)。孩子幼儿园中班,我终于要毕业了。看起来也许要苦尽甘来了吧。而现在,我已经34岁了。一位老师说,学业重要,生孩子也重要。生个孩子相当于3篇SCI。就是不知道在找工作时,能不能按照换算后的论文量写简历呢? 图2 某高校关于学生休学的规定 回顾这一路高龄的孕产经历,我有很多问题想问。 “ Question 1:除了直博、提前攻博,硕博连读的,国家鼓励我们参加工作后,再次脱产读博么,鼓励高龄读博么?不鼓励的话,说一下,写进各校招生简章里呗! →【考生年龄限制在28岁以下】 “ Question 2:国家对女性攻读博士期间怀孕生子什么态度?不支持的话,就写进招生简章里呗! →【原则上不允许女性在攻读博士期间怀孕生子,一旦怀孕,退学处理】 “ Question 3:高学历女性往往会面临科研和孕产时间上高度重合的问题。先去生,科研受影响;先去研,生育受影响。国家是假装看不到这些问题么?如果看到了,知道用人单位说对我们说什么吗? →【女博士?想来这里工作?是否已经结婚?是否已经生育?是否有二胎计划?】 “ Question 4:博士期间怀孕到底算什么?请病假?事假?休学?能不能告诉我们? →【博士期间擅自怀孕,按自动退学处理。】 这样不清楚多了? 算了,这部分我不想写了。 反正如果没有孩子,我可能早两年毕业。不过,起码我可以自豪的说,在我没有被论文虐到情绪奔溃的时候,我都是个80分妈妈。 这里想说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生育报销问题。先看政策规定。依据《社会保险法》: 第五十四条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 第五十五条生育医疗费用包括下列各项: (一)生育的医疗费用; (二)计划生育的医疗费用;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项目费用。 第五十六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 (一)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 (二)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1) 产假(你个博士生,凭啥有?) (2) 生育津贴(你又没工作,想多了!) (3) 哺乳假(喂,醒醒!) 第二个是育儿投入方面。 养育孩子费钱,谁都知道。博士期间,每个月给2000块钱,也只给四年。延期后基本就是丧家之犬了。这些钱真是做不了什么用。家里的开销都压在我爱人身上。我不敢奢求什么,我自己都认为谁让你博士期间生孩子呢?难不成学校和国家还奖励你么?你也配?不过,一个孩子我认了。生第二个?拜托,我现在脑子已经好使了。 不过,我是不肯再生第二个了。 作者:李晓姣 |
|
来自: yangtz008 > 《人口紅利、老化、年金、困境、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