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方,要注意的一些基本配伍组合, * 麻、桂相须, * 麻、杏的宣降, 大家对这个方面比较了解,就不多分析了。(摘自《方剂学》学习笔记) ============================ (一)麻黄 桂枝
【单味功用】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入肺、膀胱经。本品中空而浮,长于升散。 & 它既能发汗散寒而解表,用于治疗外感风寒,以致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 & 又能散风止痒、散邪透疹,用于治疗麻疹透发不畅,以及风疹身痒等症。 & 还能宣肺平喘、利尿消肿,用于治疗风寒外束,肺气壅闭,以致咳嗽气喘、胸闷不舒,以及水肿兼见表证者。 & 另外,还可温散寒邪,以治风湿痹痛,阴疽痰核诸症。
桂枝味辛、甘,性温。入心、肺、膀胱经。本品为肉桂的嫩枝,体轻,色赤,有升无降。 & 既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有汗,恶风、发热等症; & 又能温阳化气、利水消肿,用于治疗心脾阳虚、水湿内停,以致胸胁支满、心悸、气短,以及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 还能横行手臂、温经通脉、祛风除湿、宣通闭阻、祛寒止痛,用于治疗胸痹、胸痛(冠心病心绞痛)、心悸、气短、憋气、脉结代等症; & 亦可治疗风寒湿痹,肩臂肢节疼痛,以及妇女经寒瘀滞、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诸症。
《本草疏证》云:桂枝“用之之道有六: 曰和营, 曰通阳, 曰利水, 曰下气, 曰行瘀, 曰补中。”
【伍用功能】
麻黄辛温气薄,中空外达,善行肌表卫分,开腠理散寒邪,开玄府以发汗; 桂枝辛温发散,色赤入营,解肌以和营,协同麻黄入于营分,随麻黄又出于血分,以引营分之邪达于肌表,令汗出而解。
* 二药伍用,发汗解表,善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之表实证,为辛温解表之重剂。
【主治】 1.感冒风寒,以致发热、无汗、恶寒、怕风、头身疼痛之表实证; 2.风寒湿邪所致之痹痛诸症; 3.表邪壅盛,阳气不得宣发,而致咳喘诸证。
【常用量】麻黄 3-6 克。桂枝 6-10 克。
【经验】 麻黄、桂枝伍用,出自仲景《伤寒论》麻黄汤。用于治疗太阳病风寒在表之表实证,风、寒、湿三气所致之痹症,以及冷风哮嗽。
& 麻黄、桂枝配伍,为辛温解表重剂。 其开腠理散寒邪之作用最强,尝治高寒地区患者,冬季深夜外出,被大寒所袭,恶寒发热,四肢疼痛,不能转动,用麻黄汤一剂而解。此时麻黄开玄府行卫气,桂枝解肌表和营气同时并重。
& 若以治痹痛,则用桂枝温经散寒,并以通血脉为主,而麻黄解风寒宣卫气为辅(麻黄配桂枝治痹痛,仍以风寒痹痛为宜,或佐以附子、防风,其效更佳);
& 用以治喘,则麻黄为之专功,而须以麻黄为主矣。
麻黄、桂枝伍用,可调营卫,增强发汗解表之力,正如《汤液本草》所云:“夫麻黄治卫实之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证药,其实荣卫药也。肺主卫(为气),心主荣(为血),故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临证之际, & 欲发汗解表者,麻、桂二药以等量(各 6-10 克)为宜。麻黄取其生品; & 欲平喘者,桂枝大于麻黄,麻黄宜用蜜炙。滕宣光云:用桂枝 6 克,麻黄 3 克,从未见发汗,反而见平喘止咳,可见里外所致的哮喘证,非桂枝助麻黄莫属。 (笔记者摘自《施金墨对药》第一章 疏风解表清热退热类) ========================================== * 配伍用量比例 & 麻黄汤 麻黄9克、桂枝6克 麻桂相须,增强发汗解表力量。 & 麻黄单独使用、桂枝单独使用,以及 麻黄配桂枝比例为,3:1和3:2和3:4(做了巨细且复杂的对比实验。) 急性毒性,3:1>3:2居中>3:4 解热药效,3:2最佳 麻、桂单独使用效果不佳。 (笔记者摘自《麻黄类药对组成规律的基础研究,麻黄桂枝药对》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