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新闻摄影是媒体人的必修课,那么如何才能拍出“会讲故事”的好照片呢?这里有一些新手必读的实用建议,帮你补补课。 出品| 外言社 编辑| 王茸 美国知名摄影师Ansel Adams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照片不是拍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 很多人都会经常觉得,自己拍出来的东西和看到的东西完全是两回事。这是因为,摄影从来都不是按一下快门就能搞定的事。摄影是技巧与创意的结合,而构图是连接二者的桥梁,甚至比你用什么价位的相机装备更重要。 那么,如何学会构图呢?以下是一些小建议。 1. 三分法则 这是最经典常见的构图技巧,即将场景用两条竖线和两条横线分割,用一个“井”字把画面切割为九个部分,四个交集就是视觉焦点,拍摄主体放在这几点就很保险。 在拍摄肖像时,两眼占据水平两点。在拍摄风景时,把地平线放在两条横线之一上。 2. 主体中心 有时候,你无需顾忌三分法,直接把主体放在画面正中央也有很好的效果。这个办法在以下情况下适用: a. 拍摄近景,尤其是主体基本占满镜头的时候 b. 背景干净 c. 当你需要特别呈现某种对称性的时候 拍摄考究的肖像,可以让主角的目光偏离镜头,这可以增加一些神秘感,让画面更抓人。 3. 三角结构 三角结构往往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不一定非要画出规矩的三角,只需找到三个视觉集中点就可以。这跟人类的想象逻辑有关,三点往往自动就能联系起来。 同时,“三角”也可以延伸出构图画框,所以也不需要每张照片一定包含一个完整的三角。 4. 寻找框架 如果想要突出某一特定区域,可以利用框架取景,比如隔着圆洞拍摄。这种框架可以是自然生成的,比如怪石、树枝,也可以是人工物体,比如门廊。 不走寻常路的你也可以找一些特别的框架,比如镜面、水面倒影等等。 5. 寻找对称 对称意味着画面的平衡,最常见的对称手法就是把画面一分为二,横竖都可以。要做到对称就要尽量减少反差,包括体积、形状、颜色、线条和质地上的对比。拍摄泰姬陵,就适合用对称手法。 6. 并列构图 这是和对称反其道而行的意思,就是要反差、要对比,多利用不对称元素。最常见的并列构图就是把主体放在相反的位置,强调差异。但位置不是重点,反差得巧才是。 7. 引导线条 引导线条可以是现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中的,目的是引导观众的视线。一张照片可以有不止一条引导线,但要牢牢记住自己想如何引导观众视线,不能脱离引导。 当然,也不要一找到引导线就狂拍,还是要思考下最佳镜头角度,把视觉冲击力放到最大。 8. 利用对角线 对角线构图可以体现动感和力量,线条可以从照片一边穿越另一边,不一定非要充满镜头。这种构图手法适合拍摄动态。如果拍摄两处区域的差异,也可以用这个办法制造关系。 因为观众视觉会随着对角线延伸,所以线条一定得指向你要表达的东西。 9. 融入曲线 曲线可以柔和构图,让表现更自然,传达平静的感觉,也能让观众的视线飘向镜头之外的远方。 要避免刻板,也可以在曲线构图中加入直线或棱角明显的物体,这也算是并列对比的手法。 10. 背景简单 在肖像摄影中,要强调主体背景就不能过于复杂。创造简单背景最容易的方式就是虚化,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纯色天空,或者图案重复的砖墙、空地、整齐的停车场等等。 可以尝试寻找不同色彩、质感的背景,不要千篇一律用大白板。 11. 让背景烘托内容 但有时候,背景也可以帮你讲好故事。背景可见的前提是不分散注意力,并深化主题内容。最好的范例可能就是二战后时代广场上的“胜利之吻”。 轻微虚化背景,也足以聚焦到主体了。 12. 高地平线 把构图地平线抬高,能够强调前景内容,也能创造出距离深度。高地平线可以遵守三分法则,也可以不遵守,总之抬得越高效果也会越夸张。 13. 低地平线 如果要强调天空,那就压低地平线,这种方法可以拍摄出空旷寂寥的感觉。 14. 通过不同距离的物体增加构图深度 找准前景、中景和远景的焦点,增加构图深度。但这个手法的关键在于焦点的选择:要有对比度,各个物体之间要能区分彼此,不然容易杂乱。 如果构图范围内物体太多,可以借助线条引导视线,比如让三点上的物体位置重叠。 15. 利用人或常见物体强调规模对比 拍摄壮丽景色的时候,需要参照物对比才能体现出来。这个参照物无需丝毫毕现,只要能抓住观众注意力,让他们看出对比即可。 小参照物和大型主体的对比越强烈,制造的效果也就越震撼。 16. 寻找特殊的拍摄位置 这种拍摄位置都很难找到,确实要不走寻常路,但记得一定要注意安全。现在很多人就用无人机拍出震撼大片,因为一般人去不到那么特别的角度。 17. 通过对比增加趣味 对比可以避免枯燥扁平,比如色彩对比能增加构图活力,光影对比也一样。在清晨或者黄昏拍摄,往往能捕捉到极具反差的阳光效果。同时,背景的变换也能增加戏剧性。 18. 合理利用重复效果 重复一定要足够显眼,这样很可能产生有节奏、抽象的画面。重复不一定要对称,通过不断变换焦点和角度,找到不同的表现效果。 19.超出照片边缘 有时候,高明的摄影师会直接把拍摄主体放到镜头之外,这会制造悬念吸引观众。 让主体看向镜头外的一点,传达出更多信息量。 20. 制造不存在的线条 以下图为例,照片中并没有任何现实线条做引导,但人的视线成为焦点所在,这就是一条完美的虚线。 其它暗线,还包括手指的方向、标志牌、一些有方向感的动作等等,这些虚线一样能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 21. 展示动态 方向也是动态的一种。如果你跟拍摄主体保持同速运动,模糊背景拍摄的话,主体也仿佛处于静止状态一样。这种手法能增加照片的视觉张力,让主体立刻跳脱出来。 22. 为动作留白 拍摄动态的时候,一定要有方向感。看好主体的运动方向,在前方留出空间,才能拍出动感。 不一定只在左右留白,上下空间、前景背景也可以利用起来。 23. 拉近距离 摄影大师Robert Capa说过,“如果你拍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距离不够近。”有时候,你真的要贴上去,才能拍出最好的效果。 24. 展示互动 主体之间的互动会带来现场感。一张照片就应该是一个故事,如何展示出主角在环境中的互动,这就是在讲故事。 互动的形式也有很多种,包括眼神交流、明确施加给彼此的动作等等。 展示互动的关键在于如何抓拍到最佳瞬间,这就要有预判力,在拍摄野生动物和事件活动时尤为重要。 25. 反思拍摄肖像的意义 大部分肖像图的主体都是人物面部。但其实,脸不一定是唯一能传达意义的身体部位,可以思考多种表达方式,比如手、放松的肩膀、弯曲的后背等等。观察人物细节,才能找到最好的表达方式。 最后,以上25条建议都不是死规则,规则就是用来被打破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一劳永逸的拍摄手法,你得不断尝试摸索、累积经验,才能形成独特的摄影风格。 Ref: https:///phlearn/the-25-best-tips-for-perfect-photography-composition-efc8de57bc5c(kewell 译) 本文由网易新闻学院外言社栏目出品 |
|